九下文言文阅读练习孙鹏(一)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A.说:公输盘不说秦王不说B.有:北方有侮臣者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C.足: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东坡现右足D.子:愿借子杀之天子之怒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起.于鲁②吾义.固不杀人③不可谓仁.④胡不见.我于王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子何命焉为?②宋何罪之有?③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4.“行十日十夜”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5.墨子诱使公输盘说出哪句话?又用哪句话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还击?6.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7.结合人物形象分析一下该如何处理下面的朗读。
①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②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8.这几段文字最主要的描写方式是什么?9.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大意。
1. A2. ①出发,动身②善良坚持道义③对人亲善,友爱④引见3.①先生(有)什么见教呢?②宋国有什么罪过呢?③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4. 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
5. 墨子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
然后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最后用“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还击。
6. 排比墨子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
7. ①此时的公输盘有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②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
要读出他心里发虚,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8.对话描写9.墨子巧言说服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七里之郭.②兵革..非不坚利也③委而去.之④多助之至.,天下顺之4.翻译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5.把文中空缺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6.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7. 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这篇文章表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8.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1.战过2.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①外城②泛指兵器③离开④极点4. 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5.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 “道”是指“仁政”,这篇文章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8.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
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在横线上填写空缺的句子。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曾.益其所不能曾.②衡于虑,而后作.作.4.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6.本文主要谈论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7.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8.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9. 文中强调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10.请你举出能证明本文论点的一个道理论据。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 ①通“增”,增加②奋起,指有所作为。
4.①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②(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 讲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7.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8. 举例论证,论证了磨难造就人才,从而论证了论点。
9.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0.答案不唯一,举对即可。
示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幸是最好的大学。
(四)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文章选自“四书”之一的《》。
2.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3.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辟: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加:③贤者能勿丧.耳丧:④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 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7.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8.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9.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哪两种不同的人?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10.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
(不超过20字)1.孟子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4. ①辟通“避”,躲避。
②益处③丢掉④天性,天良 5. ①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②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6.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文章用比喻开头,开头以人们熟悉的生活常理为喻,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易于被读者接受;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趣味性。
8.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9.一种重义轻生、舍生取义,一种苟且偷生、见利忘义。
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作者表达了自己“舍生取义”的观点。
10. 示例: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五)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出自。
相传是春秋时期所作。
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肉食者鄙.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③公将鼓.之④再.而衰4.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给第一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6. 文中那句话是全文的纲领?7.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8. 第2段描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在战场上曹刿和鲁庄公有什么不同的表现?9. 我们该怎样评价鲁庄公?10.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1.《左传》(或《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左丘明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 ①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②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③击鼓进军④第二次4. 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②(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5.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6.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说明他有政治远见。
在战场上不冒然进军,选择彼竭我盈之时攻击,善于掌握有利的战机;敌人撤退,他先详察敌情,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
这又表明他有军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