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任职教育院校教员队伍建设与管理

任职教育院校教员队伍建设与管理

任职教育院校教员队伍建设与管理
摘要:本文从任职教育院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着重论述了教员队伍建设的方法与管理途径。

新军事变革的关键在于人才,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离不开军队院校的有力支撑。

因此,院校建设要切实以人本的管理为基础。

关键词:任职教育;教员队伍建设;人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1
一、任职教育院校教员队伍建设
(一)创新选调聘任机制,优化教员队伍结构
创新选调聘任新机制,拓宽引入渠道,对于提高教员质量优化教
员队伍结构具有积极作用。

一是大力开发部队资源。

院校教育的成功转型,迫切需要一批部队实践经验丰富、能力水平出众的军事人才担任教员。

二是充分引用社会资源。

走专职教员与兼职教员相结合的路子,树立“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思想,广泛聘请地方政府、机关、高校知名专家、学者和教授补充教员队伍,承担相关教学任务,弥补现任教员数量和质量的不足。

(二)建立在职培养机制,完善教员能力素质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
装教员头脑,打牢教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是科学筹划代职锻
炼。

通过科学筹划,加强与部队的联系,把教员下部队代职锻炼这一制度落到实处。

三是积极推进院校深造。

充分利用中高级军事院校的教学资源提升任职教育教员的专业素质和学历层次,完善其知识结构,给任职教育教员提供进一步增强“内功”的平台。

四是加强自主学习。

加强检查监督,把自主学习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抓好落实。

(三)推行双向交流机制,丰富教员实践经验
推行部队军官和院校教员双向交流新机制,对于丰富任职教员实践经验、提高教员队伍整体素质作用明显。

一是要搞好整体规划。

各级领导机关要把部队军官和院校教员的双向交流工作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教学实效,促进部队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二是建立配套规章。

通过相应的配套规章制度的规定作为部队军官,尤其是院校教员个人进步的重要指标。

把部队军官到院校任教的经历作为优先提升使用的重要条件,把院校教员到部队的工作经历作为晋升职称的主要依据。

三是加强管理。

对于双向交流后到新任岗位的部队军官和院校教员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监督及考评机制。

(四)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增强教员队伍活力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对于确保具人才脱颖而出,增强教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具有积极作用。

一是健全竞争机制。

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细化评价标准,实现奖优罚劣,增强教员的危机感。

建立教员教学档案,通过个人述职、领导评价、教学比武、群众评议等多种考评方式合理评价教员的教学实效,营造“能者上、庸者下”的
竞争氛围,激发广大教员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是完善激励机制。

通过目标激励、物质和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等方式调动教员进行教学创新、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严格奖惩制度,加大奖惩力度,对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员给予重奖,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教员给予相应的批评及惩戒,努力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任职教员的工作热情。

二、任职教育院校教员队伍管理
(一)任职教育院校的主体在于教员
以教员为主体是指教员在具有军事职业特点的军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等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我实践、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的本质。

教员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是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和关键环节,而教员主体性作用的表现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评价乃至教学评价的全局。

毋庸置疑,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军校教员的主体性作用没有从根本上发挥出来,造成了教员主导作用的缺失,影响和制约了军校教育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转型发展。

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中深入分析教员的主体性,努力探索以教员为主体的重建策略,对于促进军校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员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实现有效管理有两条完全不同的途径,一是高度集权、从严治校、依靠严格的管理和铁的纪律,重奖重罚,使得任职教育院校目标统一,行动一致,从而实现较高的工作效率;二是适度分权、民主治
校、依靠科学管理和教员参与,使个人利益与院校利益紧密结合,使院校全体教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地努力奋斗,从而实现高度的工作效率。

两条途径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把教员视作管理上的客体,教员处在被动被管的地位;后者把教育视作管理的主体,使其处于主动参与管理的地位。

(三)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教员队伍管理的核心
任何管理者都会在管理过程中影响下属人性的发展。

同时,管理者的行为本身又是关注立着人性的反映。

只有管理者的人性达到比较完美的境界,才能使下属教员的人性得到完美的发展,而教员队伍的状况又是任职教育院校的成功的关键。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质上是新时代人性的塑造。

这绝不是靠喋喋不休的说教能够完成的,而是要靠管理的实践。

在实践每一项管理措施、制度、办法时,不仅要看到实施取得的教学效果,同时要考虑到人精神状态的影响,要分析它们是促使教员的精神状态更加健康,人性更加完美,还是起相反的作用。

(四)服务于人是教员队伍管理的根本目的
我们说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这个“人”当然不仅包括院校内部、参与教学管理活动的人(虽然这类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而且包括教员所管理的下属学员。

为人民服务,满足国家对军队人才的需要,实质是任职教育院校实现其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

综上所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管理的基本
内容和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