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克罗齐的艺术观引言1866年克罗齐出生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的一个富裕家庭,良好的家庭背景为克罗齐早期的启蒙教育提供了条件。
1883年,克罗齐在地震中失去了家人,克罗齐转而全心投入学术研究以摆脱其多带来的覆巢的苦痛。
克罗齐倾心于历史的研究,以此为起点,开启他的理论生涯。
1913年克罗齐创办了杂志《批评》,其学术也进而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克罗齐通过杂志发表了众多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美学、文学等等,几乎涵盖他全部著作。
克罗齐不仅仅在知识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也在政界有所成就,他坚决反对法西斯,成为当时反法西斯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并为其起草《宣言》。
克罗齐一生都致力于为国家工作,1952年11月20日,克罗齐逝世于他挚爱的故土那不勒斯,享年86岁。
克罗齐一生博览群书,投身于理论研究。
从哲学到美学,从美学到艺术史,从艺术到语言学,从历史到经济,从经济到政治,从政治到伦理……克罗齐集各家之学,从众多前辈先哲身上汲取滋养。
广泛的阅读和涉猎为其理论的完备系统奠定了基础。
克罗齐的艺术观正是建立于理论体系之上。
克罗齐治学严谨,对于其理论的完善贯穿他的一生。
从1901年的《美学原理》到1912年的《美学纲要》,克罗齐一步步丰富和修正其美学理论,进而丰富其艺术理念。
克罗齐的艺术理念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正如美国学者吉尔伯特和德国学者库恩所说:“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交替时期及以后至少二十五年间,贝奈德托·克罗齐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的理论,在美学界居统治地位。
”韦勒克称他为“西方四大批评家”的第一人。
在我国,我们通过朱光潜先生的引译从而接触克罗齐。
而后朱立元、周来祥、曾繁仁等著名美学家都曾阐述过其思想。
目前,研究克罗齐的文论多是关于其历史观方面的,对于艺术理论研究的有:马海良和张敏的《克罗齐艺术批评本体论》、夏中义的《重读克罗齐》、张敏的《克罗齐与西方美学现代转型》、郁敏《从克罗齐到苏珊朗格——对情感表现说的新认识》等等。
更多的研究多是偏向于克罗齐与朱光潜的比较,或是克罗齐对于朱光潜的影响,又或是朱光潜对于克罗齐的接受与批判方面。
刘向信的《直觉、距离与审美创造——克罗齐于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薛雯的《影响与选择的内在统一——论朱光潜对克罗齐的接受》、钱念孙的《朱光潜的“形象直觉说”及其与克罗齐的关系》等等。
再则,张敏博士的《克罗齐美学论稿》、曾利文硕士的《克罗齐美学思想探索》等都对克罗齐的艺术观有了较为完整具体的阐释。
本文正是立足于上述丰富的研究成果,通过从新的整理和自我的观点论述,归纳出对于克罗齐的艺术观的理解。
一、关于克罗齐的艺术观的阐释20世纪初,欧洲开始大机器生产。
面对现代科技的发展,强大的机械力量,人显得越加渺小,人的个性和精神长期受到压抑。
社会的冷漠和人情的浅薄逐渐衍生出人的精神困惑——什么是真正的自我?对完整人性的呼唤成为当时人的迫切渴望。
而克罗齐的艺术观恰恰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一)、艺术即直觉即表现理论在克罗齐的美学体系中,其核心观点是“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这也是克罗齐对于艺术本质的理解,即其对于“艺术是什么”的回答。
在克罗齐的表述里,“直觉”即其核心概念与基点。
克罗齐说,“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想象得来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不是关于个体的,就是关于共相的;不是关于诸个别事物的,就是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总之,知识产生的不是意象,就是概念。
”简而言之,直觉是认识的起点,从想象而来,它所产生的是具体的、个别的形象。
直觉是心灵赋予物质以形式,使得它形象化,进而表现人的主观感情。
这种赋形过程就是艺术创造。
克罗齐将直觉与艺术等同,即“艺术即直觉”。
又将直觉与表现等同,进而形成其表现说。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克罗齐对于艺术本质的理解。
1、克罗齐关于艺术本质探讨的五个否定论证在克罗齐的《美学纲要》中,克罗齐最先以连续的五个否定,即从“艺术不是什么”来汲取力量和含义,以此来论证其艺术即直觉的本质观。
第一,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
克罗齐认为这些物理的客观存在并不是真实的,而“许多人为之献出毕生精力并从中得到崇高乐趣的艺术则是高度真实的。
”物理事实,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某些特定的颜色,颜色关系,特定的形体,声音或声音关系等一切被我们称之为“物理的”东西。
这些东西是自然的,尚未为我们所掌握,是被动的,所以它不拥有现实。
艺术是心灵活动,为我们所有,对我们而言是真实的。
当然这里他并不否定我们通常可以运用物理的事实来构成艺术。
就构成而言,物理的事实也只是一部分,而这并不是艺术。
第二;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功利的活动总是追求快感和避免痛感,本身追求一定的效应和目的。
对事物取功利性态度,这是属于与认识活动有别的实践活动的范畴。
而艺术活动是人的心灵的一种认识活动,是直觉,它对事物取纯粹的态度。
艺术从本质上是与功利活动分属不同的领域的。
克罗齐认为,无论是哪一种快感,就其快感本身而言,它并不是艺术。
就好比,喝水解渴的快感,伸展四肢的快感都不是艺术;再比如高级的感官快感,游戏的快感、意识到我们自身力量的快感、性快感等等也不是艺术。
他无意否认艺术可以引起快感,但他认为这不是艺术的本质。
第三,艺术不是道德的活动。
艺术作为直觉是与任何实践活动相对立的认识活动。
艺术并不起于意志,善良的意志能够造就一个诚实的人,但不见得就能造就一个艺术家。
艺术表现在道德上无可褒贬。
持艺术的道德学说的理论家,往往是强加道德或者教育于艺术。
而他们有时却难免也让艺术搞一些与道德无关的享乐,那么它本身就存在矛盾。
道德针对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家。
克罗齐指出,艺术家生活在道德的王国,他就不能逃避作为人的责任,这是现实要求。
艺术家必须将艺术本身“看作是一项要执行的使命,一个教士的职责”。
第四,艺术不具有概念知识的特性。
这是克罗齐艺术定义中“最重要的一个否定”。
克罗齐认为直觉先于概念而产生,它从想象得到,是关于个体的,诸个别事物的,所以它产生的是意象。
而概念是以直觉为基础,产生判断,是从理智得来,是共性的,是诸事物之间的关系。
克罗齐认为艺术作品中可以含有概念、思想或者哲理,但这种概念在艺术作品中已经表现为意象,已经成为意象,那么它不再是概念,不具有概念的功能了。
这里强调直觉的意象性,克罗齐认为这是艺术活动区别于概念活动的最根本的特征。
他明确指出:“意象性这个特征把直觉与概念区别开来,把艺术和哲学、历史区别开来,也把艺术同对一般的肯定及对所发生的事情的直觉或叙述区别出来。
意象性是艺术固有的优点:意象性中刚以产生思考和判断,艺术就消散,就死去……”概念总是现实的,而意象是难以区分现实和非现实的。
意象使得直觉和概念的知识相对立。
第五、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和数学。
自然科学和数学都存在着概念的形式,或是采取概括的方式,或是采取抽象的方式,都是属于实践活动的。
这种实践活动同艺术世界无关,反而是有害的。
克罗齐明确指出:“数学的精神与科学的精神是诗歌精神的最公开的敌人。
”而这里克罗齐将艺术同诗歌等同。
克罗齐从这五个否定来论证其艺术即直觉的定义,然后又进一步具体阐释“艺术是什么”。
2、克罗齐关于“艺术是什么”的阐述克罗齐对于“艺术是什么?”直接作过正面的回答:“我愿意立即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艺术是幻象或直觉。
艺术家创造一个意象或幻影;而喜欢艺术的人则把他的目光凝聚在艺术家所指示的那一点上,从他打开的裂口朝里看,并在他自己身上再现这个意象。
”在这句话里,克罗齐明确的指出,艺术即直觉。
意象即事物对象化了的表现。
依据克罗齐的理论,我们将心灵所得到所抓住的东西,表达出来才能称得上是直觉。
只有以表现的形式出现时,它才是真实的直觉,完整的直觉。
否则只是感受或是自然的事实。
就好比我们常听到某人说他有如何伟大的想法,然而却表达不出来。
不被表达出来,往往缺乏真实性。
而在艺术是真实的,直觉是真实的。
在这个认识过程里,直觉和表现是不可分的。
艺术即直觉即表现。
正如米开朗基罗所说“作画不是用手而是用脑。
”这证明艺术在于心而不在于物。
艺术家创造是一种凝神静观心灵的创造,是一种对于内心的瞬间捕捉。
克罗齐自信的说道“画家之所以成为画家,是由于他见到旁人只能隐约感觉或依稀瞥望而不能见到的东西。
”(美学原理,17)艺术在这里回归于人的本质,凸显其纯粹本质。
克罗齐将艺术的本质聚焦于人类精神、心灵活动,是对于人类精神自由的追求。
在这样的回答里,克罗齐除了强调艺术即直觉,同时还为我们揭示了艺术的创作与艺术观赏的统一性。
艺术家创造一个意象,观众在自己身上再现这个意象。
这种再现同样也是一种创造。
无论创造或者再现创造都是人的直觉活动。
那么人的直觉活动是凭什么而来的呢?克罗齐回答为情感。
他说“是情感给了直觉以连贯性和完满性,直觉之所以真是连贯的和完整的,就因为他表达了情感,而且直觉只能来自情感,基于情感。
”(186,美学纲要)直觉是充满个性,洋溢情感的。
那么表现也必然和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他又进一步限定“直觉是抒情的表现”。
克罗齐以艺术是抒情的直觉,进一步丰富他的艺术定义。
艺术即直觉,即对于情感的外射。
艺术成为人们情感的释放抒发。
从这个定义里,克罗齐推出艺术是人解放自己的能力。
人的直觉活动是人在他的印象上面加工,使得自己从印象中解放了出来,把他们外射为对象,从而使自己成为他们的主体。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具有解放和净化的作用。
体现的正是艺术作为心灵活动的功能特征,艺术是人的自觉活动,是人的心灵发展。
而这恰恰是克罗齐整个心灵完善发展理论的根源。
综上所述,从克罗齐的艺术本质来看,艺术是直觉,是表现,是感情的抒发,是感情的表现。
克罗齐在他的艺术观中主要强调了人的主观感情的重要性。
他将人作为艺术的主体,艺术创造即等同于人的内在感情,内在精神的表现。
在这里克罗齐将人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为艺术家的创作自由找到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艺术的表现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克罗齐将我们的关注点从客观转向了主体人,是人的主体的复归。
可以说是人的觉醒。
在艺术观上,克罗齐将这种主体性表现为直觉,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这是直觉的复归。
3、对克罗齐艺术本质观的深化:直觉的复归在克罗齐的艺术理念里,“直觉”无疑是其主角。
克罗齐的艺术观以“直觉”为核心。
克罗齐对于直觉的理解有别于我们所认为的直觉。
在克罗齐的《美学原理》中,朱光潜先生将直觉译为“见到一个事物,心中只领会到那事物的形相或意象,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不立名言,这是知的最初阶段的活动。
”直觉没有经过心灵的分析和处理,而是作为最初的认识,不参杂任何物质,我们可以说这种直觉是纯粹的。
这种纯粹性,给予我们更多的空间来表现。
纯粹是起点,而我们可以赋予无限的丰富于其中。
这种纯粹作为一切发展的源头,为人们自由精神所渴盼。
克罗齐这种归纳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寻求一种纯粹的艺术,即真正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