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标准调研报告(社区建设项目管理)(精)

课程标准调研报告(社区建设项目管理)(精)

高等职业教育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项目课程标准调研报告《社区建设项目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组二〇一四年一月《社区建设项目管理》课程标准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1、《社区建设项目管理》课程现行教学过程及课程专门技能训练情况及效果社区建设项目管理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为学生走上社区事务专干、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会所及物业管理岗位后,完成相关的项目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目前极少数高职院校开设社区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书本化、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刻板等。

部分学生反映学习过程没有兴趣、所学内容学不会。

《社区建设项目管理》课程现行教学过程为传统教学过程,既主要采用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

这种方法的最大弊端是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而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和信息。

导致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学不能致用。

具体表现为:①采用“填鸭式”教学。

照搬书本, 不顾效果; 教学内容和效果没有本质变化。

②缺乏与社区建设实践的有效结合。

在实践教学中,教学要求和目标没有针对性, 学生实践技能差。

③闭门造车。

缺少与社区保持长期有效地沟通, 对社区项目管理的发展情况不能及时了解。

学生无法从社会和行业中获取最实用的专业技术知识, 了解社区建设项目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建设项目课程导论、项目策划与管理周期、社区管理业务流程、社区服务项目管理流程、社区管理项目策划及撰写、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管理实务、社区老年人服务项目管理实务、社区残疾人服务项目管理实务、社区矫正人群服务项目管理实务九个章节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项目管理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的意义。

2、《社区建设项目管理》课程标准调研的目的意义为了更好的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零距离上岗、学以致用的目标,课程调研组跟踪调查了本专业历届毕业生,在此基础上调查了5家社区相关工作岗位的用人需求和多家兄弟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学校和行业企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做出社区建设项目管理的特色。

通过调研,对现有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刻分析、对比。

吸收已成形的,成功的教学模式,探讨出最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方法。

通过调研,我们全面了解了现有《社区建设项目管理》的教学模式,能够认知现有教学方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引进、对比,根绝课程的特点和性质,探寻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开发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调研方法、对象和主要内容1、调研方法:此次调研主要包括兄弟院校和行业企业两个对象,主要采用访谈法,资料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

对于兄弟院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资料调查法和访谈法。

行业调研主要采用重点调查法、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

为了保证调研结果的有效性和普适性,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为大连市内的一些社工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以及社工机构负责人)和部分高职院校(包括高职院校师生)。

学生卷的调查对象则为本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培养的学生(含毕业生)。

访谈和专业研讨以单位或机构的负责人为主。

2、调研范围:此次调研旨在按对口就业岗位工作任务、流程重新设计课程结构,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模块化课程为主题的体现高职教育办学优势的课程体系。

因此,针对开设项目管理相关课程的几所学校展开调研,主要调查相关课程或者相似专业技能型课程的课程任务以及课程目标,还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以及培养学生的情况(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

3、调研单位类别与样本数量:此次调研一共包括5所高等职业院校,分别为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盘锦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淮海工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七家行业企业,分别为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所属天兴社区、大连市西岗区日新街道广平社区、大连市慈善总会、大连市项目管理协会、大连市老年协会、大连市沙河口区民权花园社区、大连市民政局。

以《项目管理》课程为主,重点调查课程对应的项目工作任务与课程目标实现。

此次调研问卷主要以邮寄和直接派送的方式共发放100份,回收82份,回收率为82%。

走访面谈访谈25人,包括社区工作人员14人,社工机构人事主管3人。

网络访谈8人。

本专业学生问卷问卷邮寄发放200份,回收158份,回收率79%。

4、调研内容(1)行业调研:按照区域性以及行业企业办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对省内外多个社区进行调研,并结合近几年学生毕业走向的分析,确定要兼顾规模的大中小、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重点以《项目管理》课程为例调查,行业发展变化提出的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变化的要求,以及课程项目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变化情况等,对《社区项目管里》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效果的意见和建议等。

(2)学校调研:在课题研究前期,通过文献调查和访谈,课题组将课程设置定位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多元化模式,特点是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兼顾建设项目策划与管理、会展项目策划与管理、社会服务项目策划与管理三个方面的课程;另一种是专一化模式,特点是侧重项目策划与管理,以培养专业性人才为主旨。

为了进一步明确本课程的课程定位和规格,明确课程设置的目标,我们调查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盘锦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淮海工学院等5所学校的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社区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为例,现行《社区项目策划与管理》使学生能熟悉社区管理与服务项目的立项、计划、执行、控制、验收等过程,学生应能从商务、技术以及运营等几个维度出发,全面理解和掌握社区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策划、招投标、合同管理、范围、进度、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和整体管理等关键环节,继而培养社区项目的策划、分析,以及项目运作管理等技能。

课程设计为六个项目,即了解社区建设项目管理——项目组织与项目团队——项目策划与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执行与控制——项目收尾。

考核方式为采用笔试及平时考核相结合的全面考核方式,以便真实地反映学生成绩。

其中:期末论文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50%。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含提问、讨论、课堂纪律等)、课后作业三项内容;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各占平时成绩的20%,课后作业占60%。

三、调研结果分析根据我院课程建设组成员对上述单位的调研数据,《社区建设项目管理》课程的现行教学与行业需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对教学目标与岗位能力目标不一致,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不够对应、教学内容和设计不够合理,课程考核没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很多院校没有设置社区项目管理课程,或是开设《项目管理》课程,或是将教学内容合并到《社区建设与管理》、《社区工作实务》、等课程中,且往往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项目的策划,如“项目团队、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风险、项目质量”等,但怎样在项目策划过程中达到这些要求和目的,学生一头雾水,因而,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总是难以提高。

1、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对应不上,能力目标不够明确传统的项目管理教学一般以教材为基准,以项目管理的九大要素为基本内容,以社区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策划、招投标、合同管理、范围、进度、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和整体管理等环节为教学主线。

此做法的弊端在于:一是实用性不强,能力目标不明确。

学生很难明白这些环节分别在哪一时期做哪项工作,以及每项工作具体实例如何。

这也就没有从社区工作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二是教学内容抽象。

多数专业以教学任务为教学主线,使得整个学习课程设置过于抽象。

学生普遍认为,社区建设项目管理课程就是项目策划的课程。

为此,课题组主要成员突破以往教学模式的限制,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

2、教学设计简单枯燥、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学生能力训练需要。

传统教学大部分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对于社区项目管理课程,仅以讲授项目管理要素,显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课堂训练和课后作业又面临着学生无兴趣、无积极性、被动完成的尴尬。

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很多院校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主要在教室进行,没有专门的的实训室,老师运用ppt演示文稿、板书、打印资料上课。

课堂教学信息量不够丰富,有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方法单调,偏于注重知识的单向灌输,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互动教学法,即使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很多学校也没能实现网络进课堂,不少学生难以在教室、宿舍、图书馆借助网络搜索学习资料,不利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缺乏稳定的实践教学场所,实习基地不多,没有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注重结果教育,忽视过程教育、能力教育,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不够,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3、课程考核难以体现学生实际技能水平社区项目管理的考试多采取“平时成绩+期末试卷”的方法计算成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试卷成绩约占60%。

平时成绩多以控制为导向,以课堂考勤和回答问题为主要依据。

期末试卷多以传统题型为主。

现有教学与行业需要之间的对比情况见下表:对于开设《社区建设项目管理》课程的学校进行调研发现,现行的《社区建设项目管理》的课程目标主要是掌握课程重要概念,理解相关理论,和重点项目管理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课程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学生小组讨论,大部分学校为20学时。

课程设计主要是讲授社区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策划、招投标、合同管理、范围、进度、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和整体管理等关键环节,没有体现工作过程,这种课程设计的缺点是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项目管理实践,学习兴趣不高,对于课程内容理解浅显,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在教学条件和要求上,现行教学还是主要集中在学校,而没有深入到办公实践中。

在课程考核中也是以教师的考核为标准,脱离了具体社会实践的考核要求。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考试考核方法上也要进行改革。

考虑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评价更注重能力考查,需要改革考核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实务模拟等形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

用人单位建议,实训实习环节可以尝试引入多方评价标准,由实习单位工作人员及服务对象的评价,由机构督导根据学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四、结论和建议1、结论人才需求与课程改革调研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以下结论:现行课程目标和企业项目任务目标存在偏差现行课程目标主要侧重于对于学生掌握社区建设项目管理的概念、理论等知识,而企业在要求这些基本任务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