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文科综合卷(五)历史部分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秦简(部分见右图),其内容中包括《置吏制律》三条,内称:“县、都官、十二郡免除吏及佐、群官属,以十二月朔日免除,尽三月而止之。
”这一规定A.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厉行法治B强调地方官由中央任免C.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D.突出了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25.西汉惠帝时期,朝廷“除挟书(私藏书籍)律”,给“吏民”以方便与自由。
文、景帝之际,朝廷设《尔雅》《诗》博士,以董仲舒等为《春秋》博士。
当时,朝廷的行为A.促使儒学独尊地位得到巩固B.助推了儒学的复兴与发展C.实现了统治者治国理念的调整D.体现了对改造儒学的重视记述出处“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和……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范晔《后汉书·蔡伦传》(约432~455年)“汉兴,有纸代简。
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张怀瓘《书断》(约727年) “盖纸,旧亦有之。
特蔡伦善造尔,非创也”陈櫃《负暄野录》(约1210年) “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于前世则有之”史绳祖《学斋占毕》(约1255年) A造纸术在东汉时期得到极大发展B纸张在汉代已成为主要书写材料C.纸的出现推动中国文明快速发展D.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技术源远流长27.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雍州长史长孙祥奏曰,“往日郑、白渠,溉田四万余顷,今为富商大贾,竞造碾碾(磨面),止溉一万许顷”。
该奏言客观上反映出唐朝A.水利工程失修制约农业发展B土地兼并严重致使流民增多C.粮食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增强D.官营手工业立足于市场需求28.著名学者李时岳认为,他们“认识了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但其“人单力薄在权贵的压抑下不能有所作为,主张只不过成为一种珍贵的思想资料在历史文库里闪闪发光”。
材料中的“他们”A注重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B.主张创办民企挽回权利C.意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D.强调兴民权以启迪民智29.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称:“闽沪津各机器局逼近海口,原因取材外洋就便起见,设有警变,先须重兵守护,实非稳著。
嗣后各省筹添制造机器,必须设局于腹地通水之处,海口若有战事,后路自制储备,可源源运济也。
”这说明李鸿章A.关注到国防工业安全问题B.力主洋务企业全面内迁C.贯彻自强方针,抵御侵略D.创办新军,关注海洋安全30.1926年,《益世报》记载:“孙(传芳)刻下旷观大势,颇欲于短期间内,休养生息,蓄养五省之精力,不欲有事于他方,故对北吴南蒋,极尽敷衍之能事。
”这种现象反映了A.国民政府进行北伐的必要性B.北伐战争具有深人发展的可能性C.北洋军阀间的割据混战状态D.北伐战争遭到严重挫折31.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这一论断A.推动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有助于密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C.加速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D.对浦东新区的开发有重要影晌32.著名学者陈恒认为:不同于希腊人的是,罗马人可以把公民权逐步地给予其他拉丁城市,给予整个意大利,以至于整个帝国,但希腊人做不到这点。
希腊人在城邦管理上是“排外”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雅典民主易于导致集体暴政B.古希腊具有强烈的排外意识C.罗马崇尚秩序,维护公民权益D雅典民主制存在固有的弊端33.恩格斯说:“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恩格斯所评价的学说A.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B引发了天文学革命C.促进人类认识的飞跃D.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34.A.各国吸取经济危机和惨痛战争的教训B.自由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时代潮流C.经济民族主义的盛行D.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已受到关注35.二战后召开的某次国际会议要求各与会国家:奉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独立外交政策;始终不渝地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得加入为大国冲突服务的多方军事同盟。
可见,这次会议A.瓦解了美国的世界霸权B有利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建设C.推动了亚非国家间的合作D.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中英两国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是桑争稻田,英国则是圈地运动。
衣着原料生产对于食物生产的冲击,迫使两国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
随着英国城市的发展,面包肉类和其他食物的需求增加,人们在圈地养羊的同时,将部分圈占土地用于谷物生产。
一些富有的农场主积极推广技术革新成果,实行规模经济,以满足市场需求。
桑争稻田后,中国耕作制度走向以提高粮食产量为目的的多熟制。
多熟制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只是部分地弥补了桑争稻田所致的粮食减产,而并没有消除人口增长和粮食供应之间的矛盾,相反,由于缺乏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多熟制的发展必将加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很难普及推广。
——摘编自曾雄生《明清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西方圈地运动之比较》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人口持续增长,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
而在传统田制下,农人依照惯例耕种和收获,集约型耕种等方法的推广受限,耕作效率低下。
政府遂加大立法圈地的力度,并鼓励地主和农民把土地围圈起来,用以耕种,获取更高利益。
英国农村中的农场主把农业视为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和新的经营方式,把农场变成生产农产品的工厂。
这种企业家精神减少了动员圈地的阻滞成本,小家庭式农场逐渐被大规模经营式农场取代。
总之,这一时期的圈地运动被称为英国向工业文明转化的催化剂。
——摘编自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桑争稻田”与英国“圈地运动”的异同,分析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1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圈地运动开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有何启示。
(12分)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民族认同内涵的演变——据彭明《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等整理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请写清题号。
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负责交通四政(铁路、航运、邮政、电政)的发展,其中铁路居首。
邮传部奏议:“京城当为海内之轨枢,断无疑义”;“欲利交通,必先注重于整军劝工两大端。
而后轨线纵横,外可以便行军转饷之谋,内可以收通商惠工之效”。
同时“会奏尊订铁路钢轨验收章程,呈绘轨制图式”。
在对各地调查的基础上,筹措资金,修筑或扩建正太、张绥等铁路。
邮传部要求“所有各处局所若因公索取免票,均向本部呈请才能发给”,改变“从前各衙门各处局所乘坐火车,均由铁路总局发给免票”的惯例,并定免票章程及免价减价变通办法章程八条。
它注意协调铁路与轮船招商局之间的关系,发展铁路与电报局之间的路电接线,沟通路矿联营。
伴随着铁路运行,人们看到“不惟可免行路之难,而县内文明亦必蒸蒸日上,窃不禁馨香祝之”。
——据苏全友《清末邮传部研究》等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邮传部发展铁路交通的主要内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邮传部发展铁路交通的改革。
(9分)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奠边府战役是越南人民军对法军实施的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
1953年年底,法军空降奠边府,旋即遭到越南人民军的包围,孤立无援。
美国试图通过直接军事干预帮助法军。
美国决策者认为,地面部队的直接介入“将增加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和大规模战争的危险,美国将付出人力和金钱的高昂代价,并可能对国内政治产生不利影响”。
总统艾森豪威尔清楚地认识到,此时出兵将会严重削弱共和党在11月份国会中期选举中的地位,因为大多数美国民众和国会议员反对卷入战争。
于是,美国企图在东南亚建立一个“协调组织”,进行联合干预。
英国政府担心,“联合行动”极可能导致范围扩大,引起与中国的战争,甚至将世界推向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边缘,应争取政治解决。
美国的直接干预企图未能得逞,奠边府战役以越南的胜利而告终。
——摘编自赵学功《中国、美国与奠边府战役》(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没有直接武装干涉奠边府战役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赢得奠边府战役的原因。
(9分)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唐甄(1630-1704年),清初著名思想家。
经历明亡和农民起义洗礼的他,以上古“三代之治”为摹本,论述了他所理解的理想国。
唐甄认为君主应以遵守道义原则的方式对待民众。
“天下之大可恃乎?甲兵之多可恃乎?君惟不义无道于民”,则“推之如蹶弱童也”。
所以,国家要长治久安,君主须重民爱民。
为此,他告诫君主“立国之道,惟在于富”,“富在编户”,“若编户空虛,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他承认天子之尊,但“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
统治者和民众都仁爱、中和,上下形成一种秩序井然、整个社会安宁和睦的氛围。
这就是唐甄追求的理想王国。
——摘编自张磊《试析唐甄的理想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甄设计“理想国”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概括唐甄“理想国”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理想国”的不足之处。
(9分)第_______题答案:历史答案24.C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洽制度。
据材料信息可知.县、都官和十二个郡的官史任免限制在每年的十二月初一到次年三月底的时间内进行,且必须在三月底前完成。
在统一的时间内对全国的地方官进行任免和调整,便于各地府相互协调,避免拖延,这有利于统治机构的正常运行,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涉及秦朝厉行法治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任免地方官员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并没有强调中央政府任免地方官,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地方官员的任免和调整的有序性,没有涉及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25,B本题考查汉代儒学。
汉初废除秦朝推行的严禁民间私藏书籍的律令,使得长期受到压抑的各种思想得以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