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怎样看张艺谋不举报吸大麻艺人?有媒体报道称,张艺谋发现身边有个别艺人吸大麻却没举报,遭到部分舆论的质疑。
质疑无非是法律上的和道德上的,有的认为不举报吸大麻的行为违法;有的认为这虽然不违法,但也应该在道德上受到谴责。
认为不举报吸大麻的行为违法,是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第十五条的规定“公民对本决定所规定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检举、揭发的义务”。
其实,很多法律规定的“义务”并非是强制性的,即使不履行这种非强制性的义务也不属于违法。
“义务”是不是需要强制性执行,是由刑法规定的。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逃税罪”,你没依法纳税就犯了逃税罪,这就违法了,如果逃税数额大是要坐牢的。
《宪法》还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而《刑法》并未对不尽劳动义务的行为规定罪名,如果你是个富二代不想劳动,警察也不会来抓你坐牢。
虽然《决定》规定公民对吸食毒品的行为有举报义务,但《刑法》并未规定对不举报吸食毒品行为的刑罚,这就是一种非强制性的义务,所以,张艺谋不举吸大麻的行为并不违法。
也许有读者会问,吸毒是犯罪,张艺谋身边的人吸毒,他难道不是犯下了“窝藏、包庇罪”吗?不错,《刑法》规定了“窝藏、包庇罪”,但这个罪是这样定义的:“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
如果张艺谋不知道吸大麻是犯罪,那当然与“窝藏、包庇罪”不沾边;如果张艺谋知道吸大麻是犯罪,他也并没有把吸大麻的艺人窝藏起来逃避警察的追捕,更没有向追捕的警察作假证,也不构成“窝藏、包庇罪”。
所以说,张艺谋不举报吸大麻的艺人没有违反任何法律。
试想,如果张艺谋不举报吸大麻的艺人构成犯罪,那贪官的老婆孩子是不是都应该坐牢?贪官全家买豪宅豪车,投资移民国外,支出远远高于合法收入,难道他们的老婆孩子不知道这些钱是哪来的?从法理上讲,任何人都没有“自证有罪”的义务。
国外警察逮捕犯罪嫌疑人时第一句话就是“你可以保持缄默”,是不是犯罪要让事实证据说话,由陪审团裁决,而不是靠犯罪嫌疑人的供词决定,这就避免了像内蒙“呼格案”那样的刑讯逼供、屈打成招的冤案。
既然是犯罪的人都没有义务证明自己有罪,那犯罪的人的亲属或身边的人是不是有道德义务揭发他的罪行呢?美国有一对巴尔杰兄弟,哥哥叫詹姆斯,弟弟叫威廉姆。
詹姆斯犯下杀人、贩毒、抢劫银行、组织黑社会等31项罪名,1994年12月23日逃到波士顿后一直未被警方抓获,是被联邦调查局列为仅次于本·拉登的十大通缉犯之一,臭名昭著。
而詹姆斯的弟弟威廉姆先后任马萨诸塞州参议院主席和马萨诸塞州大学校长,口碑不错。
1995年,时任州参议院主席的威廉姆根据别人的安排与潜逃的哥哥通了一个电话,在警方调查时,他拒绝提供哥哥的任何信息。
警察问他:“你与哥哥通电话时为什么不劝他自首?”威廉姆答道:“让哥哥自首不符合他的最佳利益。
”检察官坚持要威廉姆提供他哥哥的隐匿地点,并说:“难道你对哥哥的忠诚要大于对马塞诸萨州人民的忠诚吗?”威廉姆这样回答:“我爱我哥哥,对我哥哥有一种诚实的忠诚,我没义务帮助任何人去抓他。
”这个法律与道德冲突事件,在社会上争论了很久。
2003年9月1日,虽然威廉姆根据当时的马塞诸萨州州长米特·罗姆尼的要求,辞去了他当时担任的马塞诸萨州大学校长职务,但他也没有以“妨碍司法罪”受到法律追究。
2011年6月22日,81岁的詹姆斯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塔莫尼卡市被捕,并于2013年11月14日被判处终身监禁。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法律和道德的界线并不总是清晰的。
法律源于道德,也必然孕育着道德,在一定条件下,法律可以重新退位到道德,“紧急避险权”就是如此。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讲,一个被饥饿折磨到极限的人,他有权去偷一块面包来保护自己的生命。
虽然面包店的老板受到了财产损失,但不能判这个偷面包的人有罪,否则就不公正。
法国大文豪雨果的《悲惨世界》里写道,冉阿让为给饥饿中的孩子偷一块面包坐了十九年的大牢,他对这种不公正的社会制度给予无情的批判:“在一个黑暗社会里,应该受到惩罚的不是犯罪的人,而是制造黑暗的人。
”生命权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利,其他任何权利都依附在生命权上,生命没有了其他权利也就化为乌有。
所以,人的生命权是法律最优先保护的权益——当饥饿威胁到生命时,拿别人的面包吃属于紧急避险,这种行为只是有限度地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并未损害他人身体健康或他人生命,这不属于违法犯罪。
现在就可以回答本文提出的问题:张艺谋不举报吸大麻的艺人应该受到谴责吗?不应该。
首先,张艺谋没有违法;其次,张艺谋没有道德上的义务举报自己的演员。
巴黎遭恐怖袭击你最担心谁?爱和义务是有层次的2015年11月13日夜间,法国巴黎遭到连环恐怖袭击。
翌日,法国官方确认该恐怖袭击造成129人死亡、352人受伤,其中99人重伤。
不少中国人得知巴黎遭恐怖袭击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有没有中国人遇难”。
其他国家的人也是如此,危难关头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同胞,而不是其他国家的人。
某地发生天灾人祸,其他地方民众为灾民捐款赠物,媒体总爱用“大爱无疆”这个词形容人的无私的爱。
作为鼓励人们行善积德的词,这样用当然没问题。
事实上,爱是有疆界的。
不然,为什么在巴黎遭恐怖袭击后,我们不首先问“有没有美国人遇难”、“有没有越南人遇难”、“有没有肯尼亚人遇难”?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只对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对象产生确定的情感。
人的血缘关系越近,情感就越深厚;反之,人的血缘关系越远,情感就越浅薄。
这一哲学命题并不难理解,一个人对家庭成员的爱胜过对邻居的爱,对邻居的爱胜过对社区内其他成员的爱,对社区内其他成员的爱胜过对本国其他地区的人的爱,对本国其他地区的人的爱胜过对外国人的爱。
所以,外国发生灾难,国人必然要问“有没有中国人遇难”;国内某一地区发生灾难,某个社区的人就会问“有没有本社区的人遇难”;自己的社区发生灾难,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家人有没有人遇难。
这是人之常情,没有人认为这是自私的表现。
爱必然伴随着义务。
你爱你的子女,就要对未成年子女尽到抚养义务;你爱你的亲友,就要对贫困的亲友尽到救济义务,如此等等,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爱也越来越淡漠,所承担的义务也越来越稀少。
孟子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爱和义务是有先后次序的,先把自己的父母赡养好,有余力再去赡养别人的父母;先把自己的孩子抚养好,有余力再去抚养别人的孩子。
母亲不奶自己的孩子而去奶邻居的孩子,儿子不赡养自己的父母而去赡养别人的父母,丈夫不亲近自己的妻子而去亲近别人的妻子,这可谓“大爱无疆”,但这种畸形的“爱”不会被社会文明所推崇,因为它会搞乱家庭、社会伦理关系,甚至让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破裂,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按照爱和义务的层次行事就符合道德要求。
一个人先照顾好自己的家庭成员,然后再向社会上行善,这符合道德要求;一个国家自己的人民富裕了,然后拿出一部分财富让不富裕的外国人民分享,这符合道德要求。
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只提供给自己的国民,这在道德上也无可指责,因为社会福利是靠本国居民的纳税支撑的,不能让外国人轻而易举地占用。
就是继承遗产也“内外有别”,美国对本国公民配偶免除遗产税,而外国人配偶就不得享受此项免税。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如果一个国家给自己的国民的待遇和给外国人的一样,那它还怎么让自己的国民爱国呢?可见,由爱产生的义务是相互的。
国民爱国,就要尽爱国的义务,为维持国家机构的运转就要纳税,遇到外敌入侵就要服兵役保卫国家;国家爱国民,也要尽到爱国民的义务,如给国民提供社会安全和国防,为残疾、贫困国民提供各种救助。
国家尽到了对自己国民的义务,把自己的国民照顾好了,有余力再去照顾外国人,这是符合道德要求的。
爱和义务的由近及远层次也符合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伦理精神的三个范围:首先是家庭,然后是市民社会,最后才是国家。
但是,爱和义务的层次有时也会发生冲突。
美国内战爆发之初,林肯总统想任命罗伯特·李为联邦军指挥官,况且李自己也反对奴隶制,反对南方各州脱离联邦。
可李再三考虑后拒绝了林肯总统的任命,因为李的家乡弗吉尼亚州加入了南方邦联(美国内战时,北方叫“联邦”,南方叫“邦联”),让他亲手攻打自己的家乡、杀害亲人和孩子,他无法逾越道德这道坎,最终还是政治让位于道德。
李辞去在联邦军队的职务,回到南方为保卫自己的家乡而战。
当作为南方军总司令的李向联邦军队投降时,他为南方军的将士们争取了最好的待遇,被允许带走私人马匹和武器,以便回家后好播种耕田继续生活。
作为叛军总司令的李,在投降协议上签字后,骑上马逍遥地回到家乡当校长去了,既没有被定为战俘,也没有被关押。
李作为败军之将,战后声望不减反增,他的道德品质和人性光辉赢得了美国人民的爱戴,其受尊敬程度几乎与华盛顿齐名。
在美国,他的塑像到处可见,甚至还坐落在国会大厦内,许多道路、学校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可见,当爱和义务的层次发生冲突时,按“家庭—社区—国家”的先后次序尽义务是符合道德要求的。
没有对家庭的爱,没有对自己所在社区的爱,“爱国”也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人活着,一定要有个永恒的东西贯穿始终,这个永恒的东西就是道德,它不被利益所诱,不为权势所屈,不受政治所扰。
把道德植入你的心灵,你就过上了有德性的生活,成为一个内心自由的人。
苹果为何要竖着切那是我读大学时毕业前夕的一堂课。
教授出了一道类似脑筋急转弯的题:人们切苹果,为什么要竖着切,而不横着切呢?“因为竖着切,成了人们的习惯。
”学生们回答。
“为什么竖着切就成了习惯,而横着切就没有成为习惯呢?”教授问。
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出了不少的原因和理由,但都没有得到教授的认同。
“人们切苹果习惯竖着切而不横着切,那是因为竖着切比横着切更方便;再有一个原因就是,竖着切开的苹果比横着切开的苹果,人们吃起来方便。
所以,给人方便的东西,才容易让人接受,让人认可,让其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和习惯。
”教授说:“同学们,你们很快就要走进社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要让别人接受你们、认可你们,你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与人方便。
”救人一命有一次,汉宣帝宴请大臣。
席间,有个大臣不善饮酒,喝了几杯宣帝的赐酒后,小便失禁。
这一幕被一个太监看见了,他和那位大臣素有嫌隙,于是就大声禀告汉宣帝:“陛下,小人发现有人竟敢在宫殿上小便!”这还了得,汉宣帝一听,怒不可遏,立命卫士将肇事者绑了起来。
按照汉律,这样的事,要以“大不敬”罪名处以斩首。
宴会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异常紧张,那个闯祸的大臣酒也醒了,吓得瑟瑟发抖,但谁也不敢替他求情。
“皇上,小臣有异议!”此时,光禄大夫张安世突然站了起来,说,“有什么证据证明他身上就是尿而不是酒呢?依我看,这是他不小心弄洒了酒……”站在一旁的太监轻蔑地一笑,反问:“那你怎么知道就一定是酒洒了呢?”张安世不置可否,径直走到那个大臣身边,趴在地上,在其潮湿的裤腿处舔了起来,众人看得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