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
师:说得太好了。他刚才其实给“送去主义”下了很好的定义。
生10:但是我不明白,怎么送古典、送古画、送艺术家就是“送去主义”,各国之间有正常的文化交流,怎么就成了了媚外呢?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大家看课下注解,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好,哪个同学?
生4:注解⑦说《大晚报》上对徐悲鸿等举办画展,评论为“切合苏俄盛行之象征主义”,鲁迅好像对这种评论很蔑视,认为这种言论是典型的媚外言论。
《拿来主义》教案
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文特点2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过程与方法: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明确:创新
三质疑
四拓展练习:用什么比喻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
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没有什么大危险。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明确: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限填两字)。
师:沉迷于这种虚幻的优越感中,往往就不能正视自己,不能正视现实。你分析得也有道理。鲁迅曾说过,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吧。好,你来。
生17:把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彻底,就越能说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请大家先认真地默读一遍。(生读5分钟)
师: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你来。
生1: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师:概括得挺简洁的。能具体说说吗?
生1:前半部分是批判送去主义,说送去主义后果很严重(生笑);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
师: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了吗?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生1:从譬如吧往后举例子说明怎样拿来。
(生读书)
生6:好像不是谈对待文化产问题的吧。师:依据?
生6:前半部分批判一味地送去,像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鲁迅对这些“送”,很反感,语言很有讽刺性。而且这些“送”都是送给外国,是讨好外国人,他认为送去是遗害子孙的做法,所以要拿来,按常理,应该是从外国“拿”。
师:从外国“拿”什么呢?
生6:说不好,也应该是“学艺”上的吧。
生16:老师,我突然有个想法,鲁迅先生并不是批判“送去主义”,实际上是批判“送去”行为背后的一种心理。
师:什么心理?
生16:中国人的自大心理。以天朝上国自居,心理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人不屑向西方学习。
师:能具体分析吗?
生16:外国有什么,我们也有,而且比外国早多少年。外国有象征主义,我们中国也有象征主义,京剧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我们的象征主义比你们早多了。
生11:送古董、送古画的主体是“国民党政府”,他们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有讨好外国人的成分在。
师:可不可以这么理解,鲁迅批判送去主义,其矛头实际是指向有媚外倾向的国民政府与一些媒体。
生10:但鲁迅字里行间明显对几位“大师”与梅兰芳有讽刺意味,像“捧着”、“一路挂过去”、“活人替代了古董”等等,我不明白。
师:哪个同学能谈谈这个问题?
师: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生1:不喜欢,读不懂,也没意思。
生2:基本上老师讲,我们记,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生3:跟读经书似的,太僵化了,每句话都有深刻含义,没劲。
师: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也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但后来却越来越喜欢读鲁迅,而且还写起了杂文。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态度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吗?
(1)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3)品味其中的语言“不知后事如何”“捧”“挂”“发扬国光”“算得显出一点进步”
①“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但终不知后来如何”——诙谐调侃,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②“还有几位大师……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这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大师”与“发扬国光”用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
师:按常规,议论性文字必须有正面说理的文字。前半部分从反面分析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接下来应该谈——
生:(小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师:看看鲁迅是怎么阐述的吧。(生读书)
生18:举了大宅子的例子。
生5:是比喻。
师:准确地说是比喻论证。先看看有没有高度概括如何拿来的词语或句子。
生5:“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生15:说不好。师:看书。
生15:“中国也不是”,是不是说中国也不是太阳,不能只是给予,也就是不能只是送去,还应该拿来。
师: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这种说理方法叫做“类比分析”。当然,鲁迅是很崇拜尼采的,刘半农曾经送给鲁迅一幅对联:“托尼思想,魏晋文章。”鲁迅受托尔斯泰和尼采的思想影响是很深的。
四质疑五小结
六延伸探究
1、从中外历史发展的角度举例分析什么是“拿来”和“送来”,并说明其产生的后果。
【提示】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的“遣唐使”,中国的“四大发明”向欧洲的输出,黄道婆把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到海南,不同时期粮食作物的引进等等,各国各民族之间“拿来”“拿去”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巨大发展。外国向中国学习并“拿去”中国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比如说丝绸、茶叶与瓷器以及“四大发明”等)的同时,却并没有哪个国家“拿去”中国摧残人性的丑陋的“三寸金莲”。而帝国主义强行“送来”的鸦片导致了中国的鸦片战争,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
师:很有道理。那么,大家想一想,鲁迅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批判送去主义入手呢?
生9:“送去主义”会带来灾难甚至亡国灭种,所以不应该“送去”。
师:鲁迅反对“送去”?
生10:鲁迅只是反对那种一味地送去,第5段有一句话:“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鲁迅并不反对送去,他是主张在平等前提的文化交流的,他反对是那种以讨好外国为目的的“送去主义”。(生鼓掌)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二作者简介、杂文特点和写作背景
三研读课文
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六小节,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明确: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怯懦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外全盘否定虚无主义)
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学生可能只找到三种)
2:对待文化遗产还有第四种态度吗?(你最欣赏哪一种态度?)
3:“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明确:有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4最后一段是结论。齐读第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生12:我觉得就是讽刺。“大师”加了引号,“捧”画出谦卑恭敬的神态。
师:可是,那几位“大师”是谁呢?刘海粟、徐悲鸿,可是真正的大师;梅兰芳呢,京剧艺术大师……
生13:抗战期间曾经蓄胡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
生12:是不是这些大师在这些事上做得确实有失国格,人都可能犯错误嘛。(生笑)
师:大家课下可以查查资料。是不是有可能鲁迅在这骂错了人呢?过去把鲁迅神化,很不好,那正是鲁迅所反对的。但就这篇文章来看,鲁迅批判“送去主义”思想时,所举的这些例子是恰当的;但若了解了相关史实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鲁迅对梅兰芳等大师的讽刺有些不当,鲁迅的视野有时也有局限性。
六总结布置作业作业:请你就以下论题中,寻找有关资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A、也谈“送去”B、“拿来主义”新说
板书:
(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
孱头
旧人昏蛋
废物
(立)拿来主义鱼翅吃掉精华
鸦片送药房糟粕但有价值
新人烟灯烟枪送毁掉旧形式
(占有挑选)姨太太走散腐朽的封建文化
《拿来主义》课堂教学
生5:这篇文章是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大宅子与文化遗产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所以构成了比喻。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鲁迅在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呢?
生5:我这本辅导书上就这样说的。
师:你这也是“拿来”的,只不过有点机械照搬。我觉得,读书最好先不要看什么辅导书,还是要从文章中去找答案。有一个问题要先解决,就是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