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运输系统优化与方法
5、直达原理: 是指在运输生产经营活动中,就某一次运输而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随 着装卸次数的减少,物品的单位运输成本将下降。直达运 输可以减少中转换装,减少货损货差,从而提高送达速度、 节省装卸费用。在条件(运输规模、运输距离等)许可情 况下,应优先考虑直达运输。
6、适度集结原理: 是指在运输生产经营活动中,就某一次运输而言, 对物品进行适度集结,可以获得较好的效率与效益。 由于运输具有规模经济特点,在实际生产经营中,运 输经营者通常倾向于大量集结以降低成本,而这种大 量集结的现象会增加集结成本,增加客户费用,尤其 是降低服务水平。并可能导致客户总成本的增加,从 而影响客户对运输方式的选择。
(1)递阶控制系统 它对各子系统的控制作用是按照一定优先和从属 关系安排的决策单元来实现的。它们形成了金字塔的 结构。同级的各决策单元可以同时平行工作对下级施 加作用,同时又要受上级的干预,子系统可以通过上 级互相交换信息。我国铁路运输系统就是按照这一控 制模式进行的。
(二)运输的作用 从国民经济角度看,运输是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 作的重要基础之一。 (1)运输是社会物质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社会物质生产的 顺利进行高度依赖于运输生产的顺利进行。
(2)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 从物流的观点,物流是“物”的物理性移动,它 改变了“物”的时间和空间状态。而其空间状态改变 则主要依赖于运输完成。
3、距离原理:是指在运输生产经营活动中,就某 一次运输而言,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大,物品的单位距 离运输成本将下降。其原因与规模原理相似。
4、速度原理:是指在运输生产经营活动中,就某 一次运输而言,随着运输速度的增大,物品的单位运 输成本将上升。一般地,运输速度越高,运输过程中 消耗的能源越多,对运载工具及运输组织工作的要求 越高,从而使运输成本增加。
(2)综合协调性
运输系统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必须相互协调才 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旅客与货物的运输任务的需要。 现代运输系统是由五种运输方式组成,这五种运输方 式(铁路、水运、公路、航空与管道)尽管都独立存 在,而且它们各自都有其特点和适应的领域,但都是 运输系统的组成部分,共同组成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 的交通运输的整体。此外,就每一种运输方式来看, 其内部亦是各种设备组成的一个整体,通过相互协调、 适应,才能发挥每种运输方式的运输功能。
二、运输系统特性与结构 (一) 运输系统的特性 运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它是由固定设备 (包括线路、航道、桥梁、隧道、港口、码头、车站以 及航空港等)和移动设备(如机车、车辆、船舶、汽车、 飞机等)通过相应的运输组织工作实现其运输功能的。 任何一项设备单独存在都不能实现其运输功能。
(1)目的性 任何一个人造系统,都有其具体的目的,运输系 统也不例外。建设与发展这个系统的目的是要完成社 会和企业以及个人的运输任务。货物运输是生产和流 通的组成部分。旅客运输是满足人们工作、学习、生 活和旅游的需要。
(4)决定了物流的速度 多个物流环节都对物流速度起着影响。但一般而 言,在物品从供应方向需求方转移的过程中,尤其是 空间距离较大或者是运输过程的组织难度较大、运输 条件基础较差时,主要是运输决定了物流的速度。 运输工具(运输方式)、运输线路状况、运输组 织等方面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运输速度。
(5)决定了社会生产规模与社会的联系水平 社会生产规模与运输能力是相适应的。在现代化 生产中,没有高速度、运输能力大、价格合适的运输 体系支持,供应与销售的能力、范围及规模就会受到 很大程度的限制,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现代社会的 高度的社会分工、顺畅的商品流通的前提就是良好的 运输支持。
(3)层次性 就全国交通运输网来看,有干线、支线和联络线; 就枢纽来看,有全国性路网性枢纽和区域性地方性枢 纽;港口有国际性中转贸易港、国内地区性港口以及 地方性港口等;公路线有国道、省道和县道等,运输 管理系统也有中央管理、省区管理和市县管理等层次。
(4)关联性 组成运输系统的诸子系统的“元、部件”彼此间 都是相关的,它们之间是以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的形 式存在。如交通运输设备子系统内有固定设备子系统 和移动设备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严密的 相关性,具体表现为相互间的协调度。
(3)实现货物的空间位移,创造“场所价值” 物流是物品在时空上的移动。运输主要承担改变物品 空间位置的作用,是物品改变空间位置的主要技术手段, 是物品实现价值增值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迅速发展,生产与供应的 关系日趋紧密。现代生产的基本要求是生产过程平稳、生 产各环节节奏一致,而生产、供应、消费等社会行为在空 间上的联系却日趋分离,因此运输的作用显得空前突出。
(5)环境适应性 其外部环境包括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交通建 设的自然环境、城市建设以及人口分布等;其内部环境包 括交通资源分布(如河道、海岸线、港口资源等)、科学 技术发展水平、经营管理状况等方面。一个国家和地区运 输系统的开发建设与其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由于运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必须把这个 系统分解成若干相互关联的子系统进行控制。 根据运输系统信息交换的方式和关联处理的方式 可分成递阶控制、分布式控制和分散控制三种形式, 具体如下:
第八章 运输系统优化与方法
学习目标: 了解物流运输决策考虑的主要因素,并理解运输方式 选择、车队规模、多式联运、车辆路径和机车车辆配置等 优化模型和算法。
第一节 运输系统 一、运输原理与作用 (一)运输原理 1、运输原理,是指在运输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何在 效率、效益间取得适当平衡的基础规律。通常,运输原理 包括规模原理、距离原理、速度原理、直达原理、适度集 散原理。 2、规模原理:是指在运输生产经营活动中,就某一 次运输而言,随着运输量的增大,物品的单位重量运输成 本将下降。由于在一次运输活动中,尽管可变成本随运输 量的增长而同步增长,但相关固定成本却基本固定,从而 使分摊到单位重量物品的运输成本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