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为了促进大家的共同学习,我特别提供了这篇稿件!【标题】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新农民形象【作者】徐亮【关键词】赵树理小说新农民形象【指导老师】冉易光【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在现代文学里,赵树理以其独有的风格开创了“山药蛋派”作家群,他的作品具有耐人咀嚼的泥土芳香,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农民人物形象,尤其是小说中的新农民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农民出身的赵树理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特殊的认识。
因而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更鲜明,从而使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原汁原味”的展现和丰富深刻的内涵能够完美的结合起来。
赵树理是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
他最熟悉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因而在他的作品里塑造了一批真实丰满的农民形象,特别是在人民政权下翻身农民的形象,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独特的贡献。
一.与农民群众结合的创作道路赵树理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农家庭里。
他在农民的泪水和汗水中泡大,在农民们苦中作乐的丝竹管弦鼓板声中上了民间文艺的最初一课。
青年时代,他在外出求学和流浪期间,受到“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艺思想的影响,满怀热情的接受了它们。
同时又敏感地发现新文学圈子狭小,“打不进农民中去”。
与农民血肉相连的深厚感情,对乡村民间文艺的强烈兴趣,使赵树理产生了最初的,也是最终为之实践的意愿:为了农民,为了让文学“变成为大众的,由大众的东西”,做个“文摊文学家”[1]。
作为一个社会责任感极强的农民作家,赵树理关注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农民在时代中前进的步伐。
他亲自参加农村中的各项工作,观察和体验农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反应和心态。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都是当时农村生活真切的反映。
他自己也说过:“我写的小说,都是我在下乡工作时所碰到的问题。
”[2]赵树理又是一个热爱农民,关心农民,立志为农民写作的农民作家。
他观察事物,描绘生活的视角和出发点,总是从农民的立场出发,与农民取得一致。
最重要的是,赵树理处于土地革命的新时代。
在解放区,他目睹了农民获得翻身的全过程,对农民的命运和农民思想把握有着充分的客观条件。
只有在赵树理的小说里,农民才成为真正的主人公,成为具有历史创造性,要求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物。
赵树理的小说反映了中国农村的觉醒和变化以及中国农民的解放、憧憬和欢乐。
赵树理建国前的小说创作,为“五四”新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显示出“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3】所取得的可喜成就。
从《小二黑结婚》以后,到1949 第一次文代会前,他创作了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1943)、《刘二和和王继圣》(1947)、《邪不压正》(1948),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1945),短篇小说《地板》《孟祥英翻身》(1944)、《福贵》(1946)、《小经理》(1947)、《传家宝》《田寡妇看瓜》(1949)等。
这些小说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农村在反奸除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和建立民主政权中的伟大变革,深刻地揭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性和复杂性,满怀喜悦的歌颂中国农民在挣脱了封建地主恶霸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封建传统的束缚后,政治经济地位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
建国后,作为一个从泥土里滚大的农民作家,他并没有忘记那些曾经与他长期生活过的农民,没有忘记一个“文摊文学家”的使命。
他不仅深入生活,而且“身入”生活,以农村为家。
他以生活和战斗过的山西农村为根据地,保持与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从1951---1966 年十多年间,他经常回到山西农村生活,从事实际的农村工作,参加了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从“大跃进”、反“五风”到“四清”等一系列农村运动。
急剧变革的农村生活,给赵树理以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他跟随不断发展的时代前进,写下了一篇篇跳动着生活脉搏,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作品。
其中包括描写与封建残余思想和官僚主义做斗争,获得婚姻自由和妇女解放的短篇小说《登记》(1950),描写农业合作化题材的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赞美农民劳动者的优秀品质和求实精神的《套不住的手》(1960)和《实干家潘永福》(1961)等,这些作品不但热情的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农村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敏锐地揭示了大量存在于人民内部和干部队伍中的矛盾。
周扬称赵树理是一位把自己全部创作都贡献给农民群众的优秀的“人民艺术家”,是描写农村的“铁笔”和“圣手”。
二.小说中的新农民形象(一) 建国前小说中的新农民形象1。
新时代青年形象以小二黑和小芹为代表,他们是农村建立新的政权初期涌现出来的,敢于同旧的传统决裂,不畏强暴,具有崭新精神面貌的青年人。
《小二黑结婚》以小二黑和小芹这一对青年自由恋爱经历波折最后获得胜利的故事,热情的歌颂新政权领导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为争取婚姻自主所作的英勇斗争,辛辣地批判和讽刺农村中的封建落后的思想和意识,揭露和鞭挞封建反动势力横行霸道的罪恶,赋予作品以崭新的主题和思想意义。
小二黑和小芹是青年一代的代表,他们热情,纯朴,活泼,乐观,具有斗争的勇气。
小二黑是特等射手,英俊,聪明,识字,在同父亲二诸葛的封建包办婚姻作斗争时态度坚决,不管二诸葛怎么说收养童养媳是“千合适万合适”,小二黑一口咬定“不要”。
尤其面对刘家蛟的两只虎金旺兄弟的打击迫害,他理直气壮地针锋相对,至死不屈。
小芹的貌美伶俐,引起金旺的垂涎,调戏不成,竟设计陷害。
但小芹同母亲三仙姑的风流作风不同,她朴实正派,出淤泥而不染,为争取自由婚姻不受利诱,不畏强暴。
比如她不信那套“前世姻缘由天定”的鬼话,把退职旅长送来的财礼扔了一地,跟母亲闭起来:“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家去!”这和小二黑的性格如出一辙。
如小二黑对父亲收养童养媳不认帐,说:“你愿意就养着,反正我不要!”他们都强调一个“我”字,不服这种带有愚昧思想的尊长的约束。
尤其,这两位青年人代表着农村中的新生力量,在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中,得到了民主政府的大力支持,终于战胜恶势力,冲破家庭的阻挠,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爱情和婚姻”这个传统的主题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崭新的表现。
不仅如此,小说深刻揭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二小”的斗争,已经不是他们个人的事情,而是解放区人民反暴除霸,移风易俗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充满自信,敢于斗争的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标志着一个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时代的来临。
“二小”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和他们的胜利,不但为无数青年男女树立了榜样,也改变了“五四”以来爱情小说以悲剧结尾的格局。
2。
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老一辈的新农民形象李有才就是这类先进农民的代表人物,在李有才身上集中反映了中国农民的优良品质和智慧才干。
在《李有才板话》中,新型农民形象最为杰出的代表已不是年轻人,而是李有才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一代农民。
李有才是一个饱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之苦的贫苦农民。
他只有一间土窑,靠给人放牛,看庄稼为生。
尽管他生活极为贫困,但性格仍然乐观开朗,风趣幽默。
他常说:“吃饱了一家不饥,锁住门了不怕饿死小板凳。
”这种痛心话却被他说成了“开心话”。
他具有鲜明的阶级意识和反抗意识,深沉老练。
这里,李有才虽然在年龄上是老农民,但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与小顺、小明等一样,同样是“新的农民”。
小说中阎恒元是恶势力的代表,与之相对立的是以李有才为代表的贫苦农民群众。
李有才一贫如洗,但富有才干,正直顽强,机智乐观,对现实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是群众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农民骨干,又是一个天才的民间歌手。
他善于运用朴素明快,幽默尖锐的快板,揭露阎恒元及其爪牙的面目和罪恶,表达了贫苦农民的情绪和愿望,影响带动了小顺,小福,小保,小明等一批“小字辈”青年,勇敢而巧妙地和地主阶级进行不解的较量,表现了新一代农民的觉醒和斗争精神。
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丰富的斗争经验,在阎家村的村民推翻地主的统治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小说中李有才仿佛大家的“开心果”,是农村娱乐生活中的“丑角艺术家”。
李有才利用他的快板给那些生活寂寞、没有娱乐手段的农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但“小字辈”的人之所以喜欢他的快板,喜欢到他的窑洞中聚会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快板的娱乐功能,更重要的原因是李有才以自己独有的“快板”这一艺术形式,生动形象地唱出了贫苦农民心中欲说而又不敢说心声,唱出了他们的心里话,抒发了他们心中的股股怨气。
而在当时所有的政权都把持在地主的手里的情况下,这可能是农民们所能采取的唯一的反抗方式,让我们来看一看李有才的快板。
如讽刺阎家山模范村的:“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
”再如讽刺挖苦恶霸地主阎恒元的:“村长阎恒元,一手遮住天,自从有村长,一当十几年,年年要投票,嘴说是改选,选来又选去,还是阎恒元。
不如弄块版,刻个大名片,每逢该投票,大家按一按,人人省得写,年年不用换,用他百把年,管保用不烂。
”还有讽刺变质了的陈小元的:“陈小元,坏得快,当了主任要气派,改了装,挽了戴,坐在庙上不下来,不担水,不割柴,蹄子爪子不想抬,锄个地,也派差,逼着邻居当奴才。
”他的快板在轻松幽默的调子中,表现了对地主阶级的仇恨、轻蔑和反抗。
表面上,他似乎是一个嘻嘻哈哈、口无遮拦之人,但事实上,李有才是村中最有智慧、最冷静而又富有斗争策略的一个人,当听到地主阎恒元的爪牙、村长喜富被撤职的消息时,全村的“小字辈”们只有李有才一人想到了:“光撤了村里的差,放在村里还是个大害,什么时候毁了他才算干净,可不知道县里还办他不办?”在村政权的选举中,他能对小明、小保、小元三人做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并结合阎家山的情况,提出了最可能获胜的人选。
老谋深算的阎恒元及其走狗们收买了小元,收买了马鸣凤,甚至将党派来的章工作员也摆弄得服服帖帖,但李有才却是他们心中的一个“块垒”,所以他们找机会将他撵出阎家村,撵走了老槐树底第一名能人,也撵走了群众的诸葛亮。
李有才走后的阎家村陷入了“黑暗”之中。
李有才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他懂得看准反抗的时机,不会去做无畏的牺牲,能够将强烈的反抗要求与客观的环境结合起来。
他是堪称一名手持“快板”这个文艺武器与地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农民群众的领袖。
3。
不甘示弱勇于反抗的年轻农民有不甘世代为奴,力争掌握自己命运而不惜生命之险逐步走上武装反抗的铁锁;有不忍奴颜,逆来顺受,燃烧着斗争激情的小保,小顺等。
《李家庄的变迁》中的铁锁性格最鲜明。
作品描写了他在革命低潮,高潮几个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
他受李如珍经济、政治上的几重压迫,对于不公的世道有过怀疑和不满,心存翻身复仇的愿望。
正当他寻找出路而不得时,遇到了共产党员小常。
党启发了他的阶级觉悟,此后在实际斗争中成为了一个优秀的革命战士。
铁锁从一个有自发反抗要求的农民,在党的教育下,逐步变成自觉的阶级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