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射频通信电路》第三章

《射频通信电路》第三章


例3 - 1
3.2 无耗传输线的基本特性 3.2.1 传输特性 1. 相位常数
V ( z ) = V + e − kz + V − e + kz I ( z ) = I + e − kz + I − e + kz
k = kr + jki = α + j β
k = j β = jω LC
dz ω vp = = dt β
ω 1 vp = = β LC
vp =
TEM模式
考虑到 k = ω εµ ,得
ω
k
=
1
εµ
=
1
1
ε 0 µ0
ε r µr
=
c
ε r µr
<c
vp =
1
µε
=
c
εr
3.2.1 传输特性
3. 相波长 相波长λp是指同一个时 刻传输线上电磁波相 位相差为2π时的距离
λ0 = = λp = β f εr
3.1.3 传输线方程 基本方程
dV ( z ) + ( R + jω L ) I ( z ) = 0 dz dI ( z ) + G + jωC V z = 0 ( ) ( ) dz
(1) (2)
d 2V ( z ) dz 2
− k 2V ( z ) = 0
k = kr + jki =
TEM模 模
3.1.1 常用传输线种类 1. 双线传输线
2. 同轴线 3. 微带传输线
1. 双线传输线
双线传输线应用: 双线传输线应用: 50Hz~60Hz的电源线 50Hz~60Hz的电源线 几百兆赫兹的电视天 线馈线 100Mbps局域网的网线 100Mbps局域网的网线
TEM模式 双线传输线的结构
3.2.1 传输特性
5. 无耗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的分 布
V ( z ) = V + e − j β z + V − e j β z V + − jβ z V − jβ z e − e I ( z ) = Z0 Z0
(V + )2 (V − )2 1 1 * = P ( 0) P ( z ) = Re V ( z ) I ( z ) = − 2 Z 2 Z0 0
分布电容C 导体之间的电压在周围产生电场 导体之间的电压在周围产生电场, 分布电容C—导体之间的电压在周围产生电场,表明导体之间存在电容
3.1.3 传输线方程 单元电路分析
I ( z ) − V ( z + ∆z )( G ∆z + jω C ∆z ) = I ( z + ∆z )
V ( z + ∆z ) + ( R∆z + jω L∆z ) I ( z ) = V ( z )
120
(Ω)
微带线的特征阻抗计算
微带线横截面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微带线横截面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y 导导1 t
εr µr
介介介介
W h
O 导导2
x
微带线的等效相对介电常数ε 概念: 微带线的等效相对介电常数 eff概念: 使用一种均匀介质来代替微带传输线上面的空气和下面的基板材料, 使用一种均匀介质来代替微带传输线上面的空气和下面的基板材料, 而微带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保持和代替前一样。 而微带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保持和代替前一样。这样的均匀介质的相 对介电常数称等效相对介电常数。 对介电常数称等效相对介电常数。
传输线和Smith圆图 第三章 传输线和 圆图 传输线理论是“ 传输线理论是“场”的分析方法 和“路”的分析方法之间的一座 桥梁
Smith圆图是传输线理论中分析 是传输线理论中分析 问题和求解问题的一种直观简单 的图解方法
3.1 传输线基础
传输线及其种类: 传输线及其种类: 传输线(波导) 传输线(波导)——用来引导电磁波做定向 用来引导电磁波做定向 传播的一种导波结构 导行电磁波(导波) 导行电磁波(导波)——在传输线引导下定向传 在传输线引导下定向传 播的电磁波 传输线的种类——TEM模传输线和非TEM模传输线 TEM模传输线和非TEM模传输线 传输线的种类 TEM模传输线和非TEM
ZL
V ( −l ) = V ( 0 ) cos β l + jZ 0 I ( 0 ) sin β l V ( 0) sin β l I ( −l ) = I ( 0 ) cos β l + j Z0
2. 同轴线
同轴线的应用: 同轴线的应用: 射频信号源 射频功率计 频谱分析仪 网络分析仪 有线电视网 卫星地面接收站 高速局域网
3. 微带传输线
特点: 特点: 结构简单 轻巧 易于连接器件 价格低
3.1.2 传输线等效电路
分布电阻R 电流流过导体时 电流流过导体时, 分布电阻R—电流流过导体时,导体发热产生损耗 分布电导G 介质有损耗 介质有损耗, 分布电导G—介质有损耗,因而存在漏电流带来的损耗 分布电感L 电流流过导体在周围将产生磁场 电流流过导体在周围将产生磁场, 分布电感L—电流流过导体在周围将产生磁场,表明导体具有电感
微带传输线特征阻抗Z W/h的关系 微带传输线特征阻抗Z0与W/h的关系
微带传输线特征阻抗Z 微带传输线特征阻抗Z0与er的关系
微带传输线线宽W增加,特征阻抗Z 下降。 微带传输线线宽W增加,特征阻抗Z0下降。 微带传输线基板介电常数ε 增加,特征阻抗Z 微带传输线基板介电常数 r增加,特征阻抗Z0下降。
所以传输线特性阻抗Z0为:
对于无耗传输线(R=G=0),特性阻抗为: 对于无耗传输线(R=G=0),特性阻抗为: Z ),特性阻抗为
0
三种典型传输线的特征阻抗 三种典型传输线的特征阻抗
1. 平行双线传输线的特征阻抗 2. 同轴线的特征阻抗 3. 微带线的特征阻抗
b Z0 = ln εr a 60
D Z0 = ln ε r 2a
u =W h
η 0 = 120π
的误差不大于0.01% 当u≤1 时,Z0√εeff 的误差不大于0.01% 1000时 的误差不大于0.03% 当u ≤1000时, Z0√εeff 的误差不大于0.03%
微带线特征阻抗与介质基板参数的关系
1000
1000
100
100
10
10
1 0.1 1 10
1 0 20 40 60 80 100
查表法
微带线特性阻抗Z 微带线特性阻抗 0和相对等效介电常数与尺寸的关系
软件法 微带线的工程设计方法之二 软件法
多 公司 微带电 的软 件 许 多公司 已 开发出了 很好的 计算 微带 电 路 的软件 。 如 AWR 的 输入微带的物理参数和拓扑结构, Microwave Office, 输入微带的物理参数和拓扑结构 , 就能很快 得到微带线的电性能参数,并可调整或优化微带线的物理参数。 得到微带线的电性能参数, 并可调整或优化微带线的物理参数。
∂V ( z, t ) ∂ = − R + L I ( z, t ) ∂t ∂z ∂I ( z , t ) = − G + C ∂ V z , t ( ) ∂z ∂t
∂ (VI ) ∂z
∂V ∂I ∂I 2 ∂V 2 = I +V = − I R + IL − V G + VC ∂z ∂z ∂t ∂t ∂ 1 2 1 2 2 2 = − I R − V G − LI &#R + jωL
I− = −
(6)
k V− R + jωL
比较(2)式和(6)式得:I + = 比较( 式和(
又因: 又因: = kr + jki = k
( R + jω L )( G + jωC )
V+ V− R + jω L Z0 = + = − − = I I G + jω C
= L C
2π vp
例3 - 2
O Ez(z, t)
λ
λ
2
t1 = 0 t 2 =
λ
3 λ 2
z
T T t3 = 4 2
3.2.1 传输特性 4. 坡印廷定理
dV ( z ) + ( R + jω L ) I ( z ) = 0 dz dI ( z ) + G + jωC V z = 0 ( ) ( ) dz
所谓特性阻抗Z 是指传输线上入射波电压V 和入射波电流I 所谓特性阻抗Z0是指传输线上入射波电压V+ 和入射波电流I+之 比,或反射波电压V-和反射波电流I-之比的负值。 或反射波电压V 和反射波电流I 之比的负值。
(4)式代入(1)得: I ( z ) = 式代入(
k (V + e − kz − V − e kz) R + j ωL
5. 无耗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的分布 传输线上坐标点处的 电压和电流幅值可 表示为: V ( 0) + Z I ( 0)
0 + V = 2 V − = V ( 0 ) − Z 0 I ( 0 ) 2
传输线上任一点的电压和电流表达式为:
V ( z ) = V ( 0 ) cos β z − jZ 0 I ( 0 ) sin β z V (0) sin β z I ( z ) = I ( 0 ) cos β z − j Z0
微带线的工程设计方法
由上述综合公式和分析公式可以看出: 计算公式极为复杂。每一个电路的设计都 使用一次这些公式是不现实的。经过几十 年的发展,使得这一过程变得相当简单。 微带线设计问题的实质就是求给定介质基 板情况下阻抗与导带宽度的对应关系。目 前使用的方法主要有: 查表法和软件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