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管理要敢于得罪人

安全管理要敢于得罪人

安全管理:敢于“得罪人"是一种境界【汇总】(2008-07-19 21:34:27)转载▼标签:安全管理摆正心态杂谈某单位发生事故后召开事故原因分析会,安全员的见解与其他部门代表的“一致”意见不同。

于是,有同志就规劝安全员:“不要坚持个人意见,否则得罪人今后不利于工作。

”不愿意得罪人,这恐怕是人的天性。

你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且意见与多数人不同,一旦认可你的意见,让有的人尤其是“大人物”或者“权威”会感到难堪,今后还不“在别的地方等你”不过,如果当安全员在事故原因分析上都不敢坚持自己看准了的见解,“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没有做到,其它“三不放过”就成为空话,就会搞出南辕北辙的“防范措施”,今后事故还会重复发生,不来点适当“得罪”行吗应当相信,多数人是有基本觉悟的,不会“在别的地方等你”。

个别人可能会那样,但是群众会看清楚的。

当年朱总理刚上任,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五项要求”的第三项就有“敢于得罪人”。

在“得罪”前面加“敢于”,可见怕得罪人是普遍心态。

当然,“得罪”人也有个方式方法问题,大可不必咄咄逼人,更不必气势汹汹,也不要说些难听话,关键是讲道理。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敢于“得罪”人,自己首先要心底无私,行得正,充分调查研究,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还需要一定的表达能力;还得有被人误解、中伤、扔石头的心理准备。

所以说敢于“得罪”人是一种境界。

作为安全管理人员,首先要加强学习,注重修身,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身的业务知识提高了,才能在安全管理中有理有据地指出问题、指导工作,才会赢得人们的信服。

其次,要有大胆管理,不怕得罪人的魄力。

安全管理不同于其他的内部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干的是积德事,做的是得罪人的活。

积德是指安全管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人们的素质问题,实际工作中,很难有人自愿地领这个“情”,抵触情绪非常大。

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有一张“黑面孔”、铁心肠,为了安全,要有敢于碰硬,公正无私,“宁听骂声,不听哭声”,大胆管理的决心。

坚决做到“安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再者,要具备“刀子嘴,豆腐心”的素质。

“刀子嘴”不是让你盛气凌人,出口伤人,而是在安全管理中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能够大胆地批评指正,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让其懂得“我对安全讲人情,事故对我不留情”的道理,做到不消除安全隐患决不罢休。

“豆腐心”不是让你包庇、袒护,而是在工作中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常将此时想彼时,莫待如此想当初”,事事处处关心员工,为员工排忧解难,办实事,真正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还要有大力倡导和宏扬安全文化的决心和信心。

一个企业再好的制度,对于员工来讲,都有一种强施于人的感觉,然而,如果一个企业优良的文化能够得以宏扬的话,则是教育人和塑造人的最佳途径,而且员工行为绝对都是主动的。

因此,安全管理人员要大力宏扬企业安全文化,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让安全文化进社会、进基层、进社区、进家庭,互相连动,变被动为主动,达到人人都能自觉维护和防范的目的和确保安全的效果。

不要怕得罪人一位企业领导在安全员培训班上与大家座谈时说:“从事安全员工作就要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就要不怕得罪人,怕得罪人的安全员是做不好安全工作的。

”此言确有道理。

安全工作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与凑合,来不得半点松懈与退让,对安全工作中出现的任何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无论涉及到什么人,无论发生在何时何处,都要按照安全规章制度进行及时纠正与果断处理,否则将遗患无穷。

对“三违”现象放任不管,对事故责任人不敢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严肃处理,甘当“和事佬”,遇到问题绕道走,遇到矛盾往上交,遇到困难向下推,这样的安全管理方式当然是不会得罪人,但长此以往,安全生产中的事故隐患就会不断涌现,安全生产事故就会频繁发生,和谐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就难以形成。

安全管理中不敢得罪人,是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漠视,是一种缺乏爱心和责任心的无作为行为。

不敢得罪少数人,实际上是对广大干部职工的普遍得罪,这样的安全员在实际工作中是难以树立起威信,难以打开工作局面的。

安全员工作干得如何,不仅在于是否具有系统的安全知识,过硬的安全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更在于是否有利剑高悬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

只有时刻坚守“宁听骂声不听哭声”的信念,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不怕得罪人,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实、做好、做到位。

安全管理不能怕得罪人人们常说“严是爱,松是害”,这话很有道理。

字典里对“严”字的解释是:凝重,有气势;认真,不宽容;紧密,没有疏漏;历害的,极重的。

有的人理解了“严”字的含义后,在实际的安全管理上能见之于行动。

3月10日出版的《湘煤集团报》中刊登的《拿着生命当儿戏,井下吸烟受处分》一文,其人其事就发生在笔者身边,一安监员“严”字当先,现场抓获一运输工在井下吸烟,并及时向领导汇报,事后这名吸烟者受到解除劳动合同的处理。

这种管人就不怕得罪人的行为,受到领导的表扬,也是对他人生命高度负责。

而有些人对“严”字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说说而已,在实际工作中放松安全管理,对一些违章者想罚款又可怜其挣钱辛苦,有时碍于面子,得过且过,对一些“刺头儿”不敢管,怕其打击报复。

曾记得有一回,某工作面违章开采导致垮顶伤人事故,试问上岗领导与安监员的职责哪一条规定不能得罪人。

对员工管得严,表面上看起来有些“残忍”,实质上是强制员工不违章,控制安全事故,能起到保护员工生命的作用。

管得松,表面上看起来对员工很友善,一团和气,实质上是默许其违章操作,导致事故的发生,结果害了员工。

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辨一、安全管理中的“软硬约束”安全生产法规、法令、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要求全体职工必须严格遵守,它对人的约束是“硬”的。

这种“硬”约束对保证安全生产是完全必要的,而且还要不断强化,道德规范、人际关系等则能对人的行为产生“软”约束。

这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注意加以应用,尤其在基层班级,“软”约束的效果往往会更加明显。

这两种约束作用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

有一回,几位刚进厂的职工穿着背心在干活,车间安全员上去制止,不听。

安全员找来他们的班长,一吆喝,马上他们就穿上了工作服。

这是为什么呢除了因为青年刚进厂不还不适应安全规章制度的约束外,班组长对他们的约束力比较大则一个显而易见的重要原因。

在安全管理中影响约束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约束半径,二是人际关系。

这两者往往又是互相关联的。

一般地说,约束半径越小,人际关系越紧密,约束效力也就越强。

此外,管理者的权威性也是影响约束力的一个因素,“软”约束尤其是这样的。

所谓约束半径,这是指的是某一级的安全管理的范围。

如厂一级安全部门直接管理到每一个职工,约束半径就很大,工作中难免有疏漏,影响约束效力的发挥。

而通过厂→车间→班组分级管理,划小约束范围,就易于明确职能,强化约束,而且能使各项管理措施具体化。

二、安全管理的三个层次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从内容和管理方式上看,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限制性的,指的是对已经出现并已发现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加以限制、制止和整改,使其不能演化为事故。

这一层次的管理特征是对不安全因素的“围追堵截”,虽有作用,但主动性不大。

它对事故本身有预防作用,而对产生事故的原因(即隐患)却少有预见,因而是较低的管理层次。

如果仅停留在这一层次,则安全生产状况难以稳定,更难以改善。

第二层次为防范性的。

指的是应用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现代化管理的成果等,针对各种特定情况下易出现的不安全因素预先采取措施,以防止出现事故;如盛夏易出现劳保穿戴的违章现象;寒冬易发生机加工戴手套操作之类的不安全行为。

其特征是“预防为主”,它通过减少或防止隐患的出现来防止事故的发生。

第三层次可称为建设性的管理。

它着眼于广大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的提高,使大家真正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是自己的大事。

如:安全合格班组建设、“三不伤害”活动和标准化作业等就是很好的形式。

其主要特征是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充分代现了对人的关心。

三、“得罪人”现象辨析“宁可听骂声,也不要听哭声”作为安全员本身,有这种为了他人的平安与幸福,自己甘愿忍辱负重的奉献精神是可贵的,但除上缩写外,这种说法别无可取、不宜宣扬,更就应以此来要求或评价一个安全员的工作。

因为第一,这种说法不利于提高安全的积极性,试想一下,如果安全员不是听哭声,就是听骂声,那是个什么滋味,长此以往谁还愿干第二,这种说法不利于改进工作方法及提高管理水平。

光靠不怕得罪人、听骂声来维持企业的安全生产会是怎样的一个水平呢?从某种意义上讲,安全工作是为人消灾祛祸的善举,与“得罪人”风马牛不相及,“得罪人”现象实际上就是安全管理缺陷的某种表现,是管理过程中的磨擦和冲突,起着削弱管理效能的作用,这种现象一多,说明安全管理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对搞好安全生产并无积极意义。

由此可见,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努力减少“得罪人”现象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这也就是我们探讨“得罪人”现象的目的。

安全工作敢抓敢管固然需要,但还要善抓善管才能更上一层楼。

我们对“得罪人”现象的探讨和辨析,着眼于提高管理水平,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而不是息事宁人。

对于个别违章而又不服管教,蛮横不讲理的人,该得罪的还是要得罪,不能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四、安全意识浅探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意识”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

如分析事故和违章现象时,常用到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意识薄弱等。

安全意识又往往受其他各种因素的作用,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外在表现。

例一,某企业有一生产岗位,在不长的时间内先后发生两起相同的事故,后一起事故的责任者还是位技术熟练的老师傅。

后来了解到他当时因为想到这里不久前出过事,操作时心里紧张而导致事故。

这个例子说明不是当事人安全意识不强,而是过分关注可能的事故后果,引起忧虑而干扰了正常的操作。

例二,某厂两个车间在一台双梁吊车检修竣工交接时,双方对检修质量有些意见分岐,负责检修的技术员情绪激动,违章站在钢丝绳卷筒上与对方争论,这时正好有一位青工拨动了制动闸的一个部件,卷筒滚动,技术员被卷入设备,造成骨盆骨折。

从安全意识角度分析,技术员是因情绪激动干扰了对不安全因素的警觉,青工是由于无知而不能预见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上述两例,有的是安全意识淡薄,有的则不是,但总的说来,他们的安全意识都有缺陷。

所以,我们在进行安全教育、安全管理时,要努力使广大职工树立的应是健全的安全意识。

树立稳定而健全的安全意识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也不是仅靠强调提醒注意安全就可以达到目的的。

健全安全意识的形成应有一定的条件,首先是要掌握足够的、正确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能及时识别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并懂得如何处理;其次是正常平稳的心态情绪,否则安全意识就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