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要点1、怎样理解“环境”的基本概念,简要介绍环境的功能和特性概念: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环境即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生存与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
环境的功能:(1)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必须的资源。
(2)环境的调节功能。
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环境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调节作用,使系统的输入等于输出,保持环境平衡或生态平衡。
(3)环境的服务功能。
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还为人类提供许多服务,像森林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为人类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等等。
(4)环境的文化功能。
优美的自然环境又是艺术家们创作和美学倾向的源泉。
环境的特性:包括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性、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环境的资源性与价值性。
(1)整体性与区域性。
环境的整体性是指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个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环境的区域性是指的是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
具体来说就是环境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或空间范围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特性。
(2)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
环境变动性指的是在自然或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3)资源性与价值性。
环境的资源性是指环境就是一种资源。
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环境。
既然环境是一种资源,所以环境的价值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2、怎样理解“环境问题”、“环境质量”、“环境污染”和“环境承载力”这几个概念?环境问题:任何由自然或人类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有两方面原因引起: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就是指环境素质的好坏。
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因素,使有毒、有害的物质排入了环境,并且使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环境污染具体表现于废气、废水和废渣等有害物对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的污染。
环境承载力: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这里,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
3、人类应该怎样处理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答案要点:(需加入自己的观点)假若有人要问,21世纪人类要为地球做什么的话,那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回答:21世纪人类首先要联合起来,共同拯救地球,保护家园。
未来人类怎样在地球上可持续生存发展,这是21世纪我们必须面对的最重大的问题。
作为人类成员的每一位地球居民都应该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类自已。
怎样才能拯救地球?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要提高自己的绿色(环保)意识。
我们关爱自然,就要从保护一颗树、一只鸟、一块草坪做起;我们珍惜资源,就要从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张纸做起;我们支持环保,就要从多捡一块废电池、少扔一个塑料袋做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要我们人人都为解决全球问题尽心尽力,那么人类就有光明的前途。
4、生态系统具有哪些结构与功能特性?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环保有何意义?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由非生物成分( Abiotic Components )和生物成分( Biotic Components )两部分组成,具体如下图:功能特性:(1) 生物生产:生物生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再经过动物生命活动利用转变为动物能的过程。
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过程。
(2)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现的:a :光合作用和有机成分的输入;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换为有机能储存在机体内。
这个途径在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过程中得以体现。
b :呼吸作用的热消耗和有机物质的输出。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a. 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只有1.2%左右。
b. 能量只朝一个方向流动。
c. 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掉。
各营养层次自身呼吸所消耗用的能量都在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净生产量不及总产量的一半。
d. 各级消费之间能量利用率也不高,平均约10%。
e. 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相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平衡。
(3) 物质循环:物质循环也是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功能之一,物质循环分为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动和生态系统外部(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动。
生态系统内物质流动,是指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只不过这种流动最初起源于外部的物质流动,最终又归还于外部。
生态系统外部的物质流动主要靠地质的、气象的和生物学的能力引起的。
例如:火山爆发喷射出的物质进入大气,营养物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气象的作用,使养分成为粉末或者蒸发到大气里,进行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交换。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它分为三大类型,即水循环(water cycle)、气体型循环(gaseous cycle)和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 cycle)。
(4) 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种群间、种群内各个个体之间都存在着信息传递,我们把这种生态系统种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习惯上称为“信息流“。
信息传递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根据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特点进行分析5、生态学具有哪些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指导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有何意义?生态学的五大规律: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互生规律;相互补偿和相互协调的共生规律;物质循环转化的再生规律;相互适应和选择的协同进化规律;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平衡规律。
生态学规律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1)全面考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2)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3)解决近代城市中突出的环境问题;(4)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5)阐明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6)发展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
6、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有哪些不同?你对“生态城市”是怎样理解的?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开放度自我维持的系统人工高度开放生态系统;主体是人,而不是动、植物或微生物;非生态结构无限扩大,是不完全的生态系统。
消费者大大超过生产者, 营养物质及能量的大量输入, 废弃物大量排出。
能量投入太阳辐射能输入为主主要是大量的工业能投入及生物能投入生产力生物量高,没有或少有产出,净生产力低。
生产力高系统稳定机制靠多样化物种及食物链网络或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形成。
人工调控,不稳定,靠自身不可能持续发展。
服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经济规律目的性生物现存量最大,维持结构功能的平衡与稳定。
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效率低最高环境问题少最多相互关系自我维持的封闭系统。
通过城乡交叉,“农业生态系统”是“环”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主体,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城市的农业生态系统之间发生大量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依靠农业生态系统的广阔空间和特有的自净能力缓解城市自身承载能力所不能解决的生态问题。
未来发展趋向是城乡一体化。
生态城市理解: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它是以城市空间地域为核心,以农业地区、自然景观和卫星城镇为外围地域组成的,工作和生活居住相平衡,各类设施完善,具有生态效应的地域单位。
它一般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系统构成,复合存在。
7、试述大气层的结构;分析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点。
大气层的结构:由于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大气的主要质量集中在下部,根据温度、成份、荷电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同时考虑大气的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和平流层特点对比:(1) 温度特点: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递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递增。
(2) 大气运动特点:在对流层中,由于空气上冷下暖,使得热的地方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容易产生空气的上升运动,冷的地方因有空气流向热的地方,从而产生下沉运动,这样就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所以,对流层是以对流运动为主;而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因此以水平运动为主。
(3) 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大气最靠近地面,几乎集中了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占大气圈总质量的75%,在大气对流过程中,易形成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而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且水汽和杂质极少,故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8、简述温度层结的概念以及大气中主要存在的几种逆温形式。
温度层结:大气温度层结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方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分布,也可以说是垂直方向的温度梯度,通常用气温垂直递减率(The temperature gradient)γ来表示:大气中主要存在的几种逆温形式:根据逆温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湍流逆温、锋面逆温和地形逆温,实际上,逆温常常是由几种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
(1) 辐射逆温。
辐射逆温是较常见的一种逆温,常出现在大陆区晴朗少云风小的夜间。
离地面越近,冷却越强,沿高度方向冷却作用逐渐减弱,形成辐射逆温。
(2) 下沉逆温。
空气下沉压缩增温形成的逆温称为下沉逆温,下沉逆温多出现在高压控制区内,范围很广,厚度也很大,一般可达数百米,下沉气流一般达到某一高度就停止了,所以下沉逆温多发生在高空大气中。
(3) 湍流逆温。
低层空气湍流混合形成的逆温称为湍流逆温,实际空气的运动是一种湍流运动,大气中包含的热量、水分和动量以及污染物质充分交换、混合,这种湍流运动引起的属性混合称为湍流混合。
(4) 锋面逆温。
在对流层中的冷空气团与暖空气团相遇时,暖空气因其密度小就会爬升到冷空气上面,形成一个向冷空气方向倾斜的过渡区,称为锋面。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差较大,也可以出现逆温,且只能出现在冷空气一侧。
这样的逆温沿着锋面的狭长地带分布,当锋面移动缓慢或者停滞时,容易发生严重的污染。
(5) 地形逆温。
在盆地或谷地中,当由日落进入夜晚时,由于山坡散热较快,冷空气就沿山坡下沉,使盆地、谷地中温度较高的暖空气抬升,因而形成温度上高下低的逆温现象。
9、何为大气稳定度?它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有哪些影响?大气的稳定度: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即是否容易发生对流运动的特性。
影响:大气稳定度是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重要因素。
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湍流受到抑制,污染物不易在大气中扩散和稀释,有可能长时间聚集地面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