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二金属材料的压缩试验1

实验二金属材料的压缩试验1

实验二金属材料的压缩试验
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材料
直径d o(mm)高度
l(mm)
L
d o
截面积A0
(mm
2
)
屈服载荷
F s(K N)
最大载荷
F b(K N)
1 2 平均
低碳钢铸铁
载荷一变形曲线(F—△l曲线)及结果
材料低碳钢铸铁F—△l曲线
断口形状
实验结果屈服极限Ós=屈服极限Ób=
四、问题讨论
(1)观察铸铁试样的破坏断口,分析破坏原因;
(2)公析比较两种材料拉伸和压缩性质的异同。

金属村翻盖的压缩试验
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指导老师:
200 年月日
实验四金属扭破坏实验、剪切弹性模量测定
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弹性模量E= 泊松比µ=
实验前
材料标距
L0(mm)
直径d0(mm)平均极惯
性矩I p
(mm4)
最小抗扭
截面模量
W T
(mm3)截面I 截面II 截面III
1 2 平均 1 2 平均 1 2 平均
低碳钢铸铁
低碳钢钢剪切弹性模量测定
扭矩T(K N)扭转角(rad)扭转角度增量(rad)△φT0=
T1
T2
T0
T3
T4
T5
△T=
理论值相对误差
截荷-变形曲线(F-△l曲线及结果)
材料低碳钢铸铁
T—φ曲线
断口形状
实验记录屈服扭矩T
s
破坏扭矩T
b 破坏扭矩T
b
实验结果屈服极限t
s
强度极限t
b
四、问题讨论
(1)为什么低碳钢试样扭转破坏断面与横截面重合,而铸铁试样是与试样轴线成450螺旋断裂面?
(2)根据低碳钢和铸铁拉伸、压缩、扭转试验的强度指标和断口形貌,分析总结两类材料的抗拉、抗压、抗剪能力。

金属扭转破坏实验、剪切弹性模量测定
实验指导教师:
年月日
实验一金属材料的拉伸及弹性模量测定实验
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引伸仪标距l= mm
实验前
材料标距
L0(mm)
直径d0(mm)
平均极惯
面积A
(mm2)
最小
截面模量
A0
(mm2)截面I 截面II 截面III
1 2 平均 1 2 平均 1 2 平均
低碳钢铸铁
低碳钢钢剪切弹性模量测定
扭矩T(K N)扭转角(rad)扭转角度增量(rad)△φT0=
T1
T2
T0
T3
T4
T5
△T=
理论值相对误差
截荷-变形曲线(F-△l曲线及结果)
材料低碳钢铸铁
T—φ曲线
断口形状
实验记录屈服扭矩T
s
破坏扭矩T
b 破坏扭矩T
b
实验结果屈服极限t
s
强度极限t
b
实验一金属材料的拉伸及弹性模量测定实验
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引伸仪标距l= mm
实验前
材料标距
L0(mm)
直径d0(mm)
平均极惯
面积A
(mm2)
最小
截面模量
A0
(mm2)截面I 截面II 截面III
1 2 平均 1 2 平均 1 2 平均
低碳钢铸铁
低碳钢弹性模量测定
截荷(K N)变形△l变形增量(mm)δ(△l)T0=
T1
T2
T0
T3
T4
T5
△F=
实验后
材料标距l1(mm断裂处直径d1(mm)断口形状低碳钢 1 2 3 平均
铸铁
材料上屈服载荷下屈服载荷最大载荷断口形状低碳钢F
(KN) △l(mm)F sl(KN) △l(mm)F b(KN) △l(mm)
su
铸铁
材料低碳钢铸铁F—△l曲线
断口形状
实验结果上屈服极限Ósu=
下屈服极限Ósl
延伸极限δ=
断面收缩率 =
强度要限Ób=
延伸率δ=
四、问题讨论
(1)比较低碳钢铁
(2)试从不同的断口特征说明金属的两种基本破坏形式。

金属材料的拉伸及弹性模量测定
实验指导教师:
年月日
实验六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数据记录
梁高H= mm
梁宽B= mm
支座与垫架支点间
距离
a= mm
各测点到中性轴的距离(中性轴以上取“一”,以下取“十”)y1= mm
y2= mm
y3= mm
y4= mm
y5= mm
截面惯性矩Iz= m4
拉压弹性模量E= MP a
应变片电阻值R= Ω
电阻片灵敏系数
K=
应变片灵敏系数K仪=
次数载荷
p
(N)
载荷
增量
△p
(N)
电阻应变仪读数(µз)
测点 测点②测点③测点④测点⑤
1
2
3
4
5
6
7
8
实验应力增量值△Ó实=E* 实
(MP a)
理论应力增量值
△Ó理=
(MP a)
相对误差(%)
△Ó理-△Ó实
△Ó理
横截面上应力分布比较(用实线代表实验值,用虚线代表理论值)
四、问题讨论
沿梁截面高度,应变怎样分布?随着荷逐级增加,应变分布按什么规律变化?中性轴在横截面的什么位置?
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
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指导教师:
年月日
南昌大学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南昌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