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专题地图word文字版

第六章 专题地图word文字版

第六章专题地图本章要点掌握专题地图的定义、基本类型、构成要素及其基本特征。

掌握专题地图的十种表示方法:定点符号法、线状符号法、质底法、等值线法、定位图表法、点值法、范围法、分级比值法、分区统计图表法、动线法。

能使用上述专题地图表示方法进行专题地图的设计与编绘。

掌握地图集的定义。

第六章预习思考题2学时专题地图的定义与普通地图的定义有什么区别?专题地图与普通地图相比有什么特征?专题地图是如何分类的?其构成要素是什么?其相互关系如何?定点符号法按其形状分为哪几种?它如何表示专题要素的空间分布、数量、质量特征?线状要素用什么方法表示?其定义特点是什么?它如何表达质量特征?它有哪几种定位方式?2学时质底法是如何表示专题要素的质量特征的?编制的步骤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什么是范围法?其特点是什么?其与质地法有哪些异同点?什么是等值线法?它的用途是什么?等值线法的编制步骤是怎样的?什么是定位图表法?其与定点符号法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是点值法?布点的原则是什么?2学时什么是分级比值法?它的优缺点是什么?其级别是如何划分的?其与质底法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是分区统计图表法?它的特点是什么?其与定点符号法的异同点是什么?它与分级比值法是如何配合使用的?动线法是如何表示专题要素移动的方向、运动路线、数量与质量的?线状符号法和动线法有哪些区别?表示方法配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表示方法是如何表达专题要素特征的?什么是分级比值法?它的优缺点是什么?其级别是如何划分的?其与质底法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是分区统计图表法?它的特点是什么?其与定点符号法的异同点是什么?第一节专题地图概述一、专题地图定义和基本特征1、定义是指突出而尽可能完善、详尽地表示制图区域内的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经济(人文)要素的地图。

2、基本特征(1)地图内容主题化(2)主题要素特殊化(3)地图功能多元化(4)表达形式多样化(5)表示内容前瞻化二、专题地图的基本类型1、按内容性质分类可分为:自然地图、社会经济(人文)地图和其他专题地图。

(1)自然地图:反映制图区中的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地图。

主要包括:地质图、地球物理图、地势图、气候图、陆地水文图、土壤图、植被图、动物图、海洋图等。

(2)社会经济地图:反映制图区中的社会、经济等人文要素的地理分布、区域特征和相互关系的地图。

主要包括:行政区划地图、人口地图、经济地图、工业地图、农业地图、交通地图、历史地图、文化地图、城市地图等。

(3)其他专题地图:不宜直接归自然或社会经济地图的,而用于专门用途的专题地图。

主要包括:航海图、宇宙图、规划图、工程设计图、军用图、环境图、教学图、旅游图。

2、按内容结构形式分类1)分布图2)区划图3)类型图4)趋势图5)统计图3、按专题现象的概括程度分(1)分析图:用来表示单一现象的分布情况,不反映现象与其他要素的联系或相互作用。

(2)组合图:表示一种或几种现象的多方面特征。

现象之间有内在联系。

(3)综合图:把几种不同的,但互有关联的指标进行综合与概括,以获取某种专题现象的全部完整特征。

三、专题地图的构成要素构成要素:主题要素和底图要素。

主题要素是依据底图要素而编制在底图上的;底图要素作为描绘主题要素的骨架,用来定向和确定相对位置;底图要素反映主题要素和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

第二节专题的特征和表示方法一、专题要素的特征专题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点、线、面。

专题要素的时间态特征:某时刻、某一段时间、周期性变化。

专题要素的可示特征:凡具有空间特征的信息资料及事物现象,都可用专题地图的形式来表达。

二、点状要素的表示方法:定点符号法1、基本概念它是用各种不同形状、大小、颜色和结构的符号,表示专题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数量和质量特征。

通常符号的位置表示专题要素的空间分布,形状和颜色表示质量的差别,大小表示数量的差别,结构符号表示内部组成,定位扩展符号表示发展动态。

2、符号的形状分为几何符号、文字符号、艺术符号(象形符号与透视符号)。

3、符号的大小(1)比率与非比率符号比率符号的大小与所表示的专题要素的数量指标有一定的比率关系。

非比率符号的大小与所表示的专题要素的数量指标无任何比率关系。

(2)绝对比率与条件比率:绝对比率指符号面积的大小与所示事物的数量成正比关系。

其易于比较事物的大小。

但不适宜数量相差悬殊的情况。

条件比率仍保持符号的面积大小与专题要素的数量指标之间的比率关系,但两者之比不等于符号面积之绝对正比,而是在绝对比率上加以某种函数关系的条件。

(3)连续比率与分级比率连续比率符号指只要有一个数量指标,就必然有一个一定大小的符号作代表,符号大小与它所代表的数量指标都是连续的。

分级比率即对专题要素的数量指标进行分级,使符号的大小在一定间隔内保持不变。

级别划分原则主要有两种,即等差分级和等比分级。

等差分级就是各级间距完全相等,如:0-5-10-15-20-25……,等比分级是各级的间距成倍地增长,如5-10-20-40-80……。

四种符号的用法当数量指标相差很大或很小时,使用相对比率符号;当数量指标相差适中时,使用绝对比率符号;当数量指标很多时,使用分级比率符号;当数量指标较少时,使用连续比率符号。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采用相对分级比率符号;也常采用非比率符号。

(4)符号的颜色符号的形状和颜色都可以反映所示事物的质量。

但最好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事物最主要、最本质的差别。

5、符号的结构分为单一符号、组合符号和扩张符号。

组合符号是把符号划分为几个部分,以反映专题现象的内在结构。

扩张符号用来反映事物的发展动态。

6、符号的位置准确表示河流、道路、居民地等重要地理要素的相对关系;符号密集时可以交叠而不能移位。

7、资料的统一性各点的统计资料应该是同一性质和同一时期的。

三、线状要素的表示方法:线状符号法1、基本概念表示呈线状或带状的要素。

2、特点通过不同的图形和颜色,表示现象质量特征。

粗细代表现象质量等级的差异。

3、定位严格定位:线状符号绘在现象的中心线上,如水系的岸线、道路等;不严格定位:空中航线等;侧位定位:即符号的一侧边严格按所示专题现象实际位置描绘,而另一侧则用颜色和晕线绘成一定宽度的色带或晕线带,如境界线等。

四、面状要素的表示方法1、质底法(1)基本概念是在区域界线或类型范围内普染颜色或填绘晕线、花纹,以显示布满制图区域专题要素的质量差别,常用于各种类型图和区划图的编制。

(2)特点表示现象的质量特征,不表示其数量特征;专题要素布满整个制图区域;符号不能重叠,难以表达事物现象的渐进性和渗透性。

(3)按其分区界线的准确程度分为精确质底法和概略质底法两种。

行政区划图、农业区划图等常采用精确质底法;土地利用图、土壤类型图等常采用概略质底法。

(4)编制步骤首先按专题内容性质决定要素的分类、分级;其次勾绘出分区的界线;最后根据拟定的图例,用特定的颜色等表示各种类型的分布。

实例:用质底法编制土地利用图的步骤(1)决定土地利用要素的分类;(2)勾绘出地类界线;(3)拟定图例(4)用特定的颜色等表示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2、范围法(1)基本概念间断或片状分布专题要素的表示常采用范围法。

用轮廓线来表示制图区域内间断或成片状分布的专题要素的区域范围,用颜色、晕线、注记符号等整饰方式来表示事物类别,用数字注记表示数量。

(2)特点:一般显示现象的质量特征,而不显示其数量特征;可同时表示几种现象,显示现象的重合性、渐进性和相互渗透性。

(3)分为精确范围法和概略范围法:精确范围法系指现象的分布范围界线是明确的或精确的;概略范围法表示的现象没有明确的分布范围界线。

两种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地图的用途、比例尺、资料的精确程度和现象的分布特征。

简述范围法和质底法的异同点。

答:两者不同点:(1)前者所表达事物未布满制图区,符号可以重叠;后者所表达事物布满了制图区,符号不能重叠;(2)前者侧重表达事物的分布范围,后者侧重表达事物的质量特征。

两者相同点:(1)两者都是用颜色、晕线等、表示事物类别;(2)两者都是表示质量特征,不表示数量特征。

3、等值线法(1)基本概念用一组连接数值相等各点的连线,表示地面上连续分布逐渐变化的专题要素,并说明这种要素在地图上任一点的数值和强度。

(2)用途:适用于表示地貌、气候、海滨等自然现象。

(3)编制步骤根据某要素同一的质和量,在地图上,把各地较长时间观测记录的平均数值,标定于相应各测点;根据等值线间距内插出等值点,将数值相等的各点连成平滑曲线,得到等值线;再在等值线上加上数值注记。

可在等值线上进行分层设色。

4、定位图表法(1)基本概念将固定地点上某种现象的统计资料,用图表形式绘在图上相应地点或其附近,以显示该地点上此种现象在一定周期内数量变化。

(2)定位图表法与定点符号法的区别前者是表示周期性发生的专题要素的变化;后者是表示某一特定时刻或有限时期内专题要素的发展变化;前者用方向线的长短、指向、位置等来表示专题要素的频率、方向与大小;后者是以符号面积大小来说明所示专题要素的数量,用形状和颜色表示其质量。

5、点值法(1)基本概念用带值的“点”显示制图现象及其数量特征和分布状况的表示方法。

(2)确定点径和点值大小布点原则:在最稠密地方,点子可以近于相接但不重叠;在最稀疏地方,也有点的分布;可采用均匀布点和定位布点。

6、分级比值法(1)基本概念依据各行政区划单位某同类现象的统计资料,将其密度、强度或发展水平等比值划分等级,依级别的高低,在图上各区划范围内分别填相应深浅的不同颜色或晕线,以显示各区划单位之间数量的差异及整个制图区域状况的一种表示方法。

(2)特点一般表示现象的相对数量指标;只反映各区划单位之间的差别,不反映各区划单位的内部差别。

(3)级别划分取决于编图的目的、现象分布特征和数量指标具体情况。

分级过多,使图面复杂,分级过少,反映不出现象的具体差异。

总体原则是:数量接近的值要分在一个级里。

分级的具体方法有:等差分级:如1-10、10-20、20-30等。

等比分级:如5-10、10-20、20-40等。

逐渐增大分级:如0-20、20-50、50-100等。

任意分级:如0-20、20-25、25-70等。

7、分区统计图表法(1)基本概念把整个制图区域分成几个统计区(按行政区划单位或自然分区),在每个统计区的中部,按其相应的统计数据,设计绘制出不同形式的统计图形,以表示各统计区内专题要素的总和及其动态。

(2)用途可用来编制资源图、统计图、经济收入图、经济结构图等。

常用于表示各行政区划单位的工业或农业产量、产值、耕地、作物构成等方面统计数量的差异。

(3)特点可显示现象的绝对数量、内部结构和发展动态。

可反映各统计区间差异,不能反映每个统计区内部的数量差异。

图表置于区划内任意地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