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一、名词解释
(举例说明对下面概念的理解)
心理现象P2
由于心理现象常常是通过有机体的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表现出来的,所以心理现象又叫心理活动。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从心理现象稳定性维度可以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子系统。
心理现象绝大多数是个体能够觉知到的,但是也有一些是个体不能觉知到的。
从觉知性的维度来看,可以把个体心理现象划分为有意识与无意识。
一般是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志等活动。
心理状态P3
个体在一段时间里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就是心理状态。
个人心理P4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能够相互区别的稳定的心理现象,或者说个体在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就是个性心理。
意识P4-5
个体在清醒的状态下能够觉知到自己的所见所闻,能够觉知到自己的行为目标、方向和可能结果,能够觉知到自己身心状态和特点的心理现象就是意识。
无意识P5
个体身上存在着的一种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控的心理现象,被称为无意识。
二、简答题
*心理学研究中有哪些基本观点?P19-25
1.生理心理学观点
以心身关系为命题,力图阐明各种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
2.行为主义观点
强调内在的心理过程在行为反应与引发反应的刺激间的中介作用。
3.心理分析观点
在研究现象上更强调研究正常儿童和青少年人格而不是精神异常的成年人;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是只重视无意识;在人格发展的动力方面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而不是局限在力比多的作用上。
4.认知心理学观点
一种采用信息加工的方式直接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的新观点。
5.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
认为人类本性中蕴藏着无限的潜力,主张心理学要对人性持乐观的看法去研究人性,强调要改善环境以利人性的充分发展,达成自我实现的境界。
同时,他们认为心理学应该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异于动物的一切复杂经验。
*心理学研究有哪些基本方法?P9-17
1.观察法
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科学仪器对研究对象表现于外的言谈举止等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考察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2.问卷法
指根据研究目的编制关于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系列项目,要求研究对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逐一对项目进行如实回答,实现收集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指使用专门的测量工具来测试研究对象某种心理品质的一种研究方法。
4.实验法
指依据研究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严格控制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研究对象的某种心理现象而进行观察的方法。
按其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专题二
一、名词解释
(举例说明对下面概念的理解)
心理发展P32
从广义上说,人的心理发展这一定义的外延很广,个体心理的所有变化都包含在发展之中。
从狭义上讲,心理发展只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即由经验和学习所产生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
二.简答题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P37-39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2.精力旺盛、需要广泛与能力发展水平低的矛盾
3.意志的自觉性、自制性与易受暗示性、冲动性的矛盾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P39-42
1.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
2.强烈的求知欲望与识别能力较低的矛盾
3.激烈的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4.“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三、论述题
*如何针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进行教育?P38-39
(这里的措施与上面提出的矛盾性特点一一对应)
1.一方面,成人要尊重初中生,理解和支持他们对面临的各种事件的处理意见,同时对他
们渴望独立、向往自主的倾向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同时成人要以宽容和开放的胸襟勇于接纳初中生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另一方面,成人要科学认识初中生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在尊重、信任他们的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过高估计他们的能力,防止消极心理的产生,影响初中生的健康社会化;
2.一方面,成人要帮助初中生正确认识和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学会调节自己的需要和期
望值,合理确定切合实际的学习和生活目标。
另一方面,成人在活动中要注意保护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努力创造各种条件,有效促进初中生各种能力的顺利发展;
3.对初中生意志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教师和家长要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
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自觉地确定切合实际的活动目标,理性分析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严格活动纪律,严守规章制度,坚持体育锻炼,强化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逐渐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意志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4.总之,在教育对策上,一方面,应该尊重理解与鼓励他们这种成长发展的意愿,满足他
们的成就感;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化解成长中的各种心理矛盾,在活动中给予必要而及时的指导,使他们健康地发展。
*如何针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进行教育?P40-42
1.在教育对策上,教师与家长应细心观察高中生的心理变化,充分尊重、体谅他们在这个
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寻求交往和不愿透露心事等现象,不要强制谈心、不要轻易责怪、更不要辱骂他们,要积极主动的为他们提供社会支持。
同时,满足他们的交往的需要,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2.在教育对策上,首先,要加强高中生的德性教育;其次,要提高高中生的分析能力和判
断能力;第三,注意形成良好的风气;
3.在教育对策上,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高中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辨别是非,培养集
体主义思想,充分发挥理智的作用。
其次,要正确加以引导,告诫高中生在情绪冲动时,一定要考虑将会产生的后果。
如果后果是有悖于社会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要努力加以理性的控制。
再次,高中生还需不断克服自己过强的好奇心和不利于团结的嫉妒心,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和正确看待荣誉。
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公正评价他人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宽容,与人为善,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4.在教育对策上,首先,应该教育高中生正确认识“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关系。
“现
实我”是一种客观实在,“理想我”是一种观念上的存在,是对“现实我”的超前反映,是通过个体的努力能够实现的一种未来的自我。
“理想我”必须以“现实我”为基础,离开“现实我”,“理想我”就成了空想。
其次,要组织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引导高中生投身实践,让他们在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中提高认识、发展技能、增长才干。
第三,要善于利用实践活动的契机,引导和培养高中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引导他们建立既符合社会要求又比较切合实际的“理想我”,并自觉主动的去改变“现实我”的不足之处,使“现实我”逐步完善,与正确的“理想我”渐趋接近,促进积极的自我意识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