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一、概念题1.国际传播(湖南师大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9年研;安徽师大2018年研;南昌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
其主体包括国家(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南开大学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4年研)、麦克布莱德报告(北邮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7年研)答:《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又称“麦克布莱德报告”。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多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
该报告于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
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
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3.信息主权(兰州大学2019年研;华南理工2019年研;南京师大2019年研;山西大学2019年研;湖南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6年研;吉林大学2012年研;重庆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0年研)答: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4.“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上海财大2018年研)相关试题: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三阶段(北邮2009年研)答:“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围绕建立“均衡、平等”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问题而与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
这场论战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从1973年的《阿尔及尔宣言》到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发展中国家力量集结的时期;②从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到1980年的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发表,论争不断走向激化的时期;③从1984年美英退出教科文组织到现在。
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旨在反对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新闻传播控制的行为,以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新闻传播不均衡、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
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斗争,既是建立新型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一环,也是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5.文化霸权(苏州大学2019年研;北工商2019年研)答:文化霸权是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达到支配目的。
葛兰西第一次明确使用了“文化霸权”这一概念。
他认为,一个社会制度的真正力量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或其国家机器的强制性权力,而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世界观的接受。
霸权的产生、再生产以及转换是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用的结果,这与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制性不同。
对于葛兰西来说,国家实施压制,而市民社会则行使霸权。
霸权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运作时必须通过市民社会的各种机构,如教育、家庭、教会以及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等社会机制来实施。
二、简答题1.信息主权是什么?它的内容是什么?与国家主权有什么关系?(中科大2019年研)相关试题:(1)什么是信息主权?信息主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是什么?(论述题,宁波大学2019年研)(2)简述何为信息主权。
(江西师大2018年研)(3)请简要回答什么是信息主权,以及如何理解信息主权的重要性?(武汉大学2010年研)答:(1)信息主权的含义信息主权,是诺顿斯登和席勒在《国家主权和国际传播》(1979)中提出的概念。
当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可以迅速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信息泄露、隐私侵犯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难题,对于主权国家而言,信息主权完整显得愈发重要。
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2)信息主权的内容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3)信息主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信息主权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使各国国内信息系统与全球信息系统连成一体,国内系统受到国外因素更为直接的影响。
来自外部的信息干扰,有可能使一国的信息系统遭到破坏,使国家失去危机管理能力而陷于混乱。
尤其是在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衡结构下,传播弱国的信息主权没有任何保障,这种状况使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处于极为不利的状态。
因此,信息主权是国家主权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对自己的信息传播资源和传播制度应该拥有主权,这是在信息时代保障国家主权完整的重要条件。
2.如何运用国际传播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华东政法2019年研)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世界传播格局亦在进行深刻调整。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如何运用国际传播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摆在我国政府和媒体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1)国际传播的内涵国际传播是指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包括国家、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以及个人。
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
日本学者生田正辉指出:国际传播的首要特征,是它与政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由政治所规定的跨国界传播。
(2)我国运用国际传播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可行措施①在国际传播中提高语言能力与思想实力外语国际频道要按照国际传播规律进行节目设置,要改进播报语态和风格,让节目更加贴近国外受众的收视习惯,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全面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积极建立新闻特约评论员和报道员队伍,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努力追求新闻在对象国的第一落点和第一解释权。
②以增强国内传播力作为基础国内传播力与国际传播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经验表明,一个无法获得国内人民信赖的传播者,往往也很难在国际传播中获得信任,更难以在国际舆论的竞争中大有作为。
具有国内竞争优势的传播者,更有能力和条件将其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在国际传播竞争中获胜。
③加强媒介设施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强大的国际传播硬件设施,主体应是大众传播机构。
新闻传播依赖强大的报业公司、广播电视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理论传播、文学作品更多依赖强大的学术出版业,影视作品则需要借助实力雄厚的影视制作和发行公司。
大众传播机构建设这类硬件设施,需要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相对友好的国际环境。
各主体只有加强媒介设施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才能在国际传播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④加强“中西贯通”的人才培养从事对外传播的人才需要具有国际传播视野,必须懂得西方文化,熟悉西方人的心理特征,了解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的方法和路径,并能全面熟悉媒介竞争的环境,了解国际媒介竞争的趋势和方略,设计与西方传媒竞争的方法。
⑤变“对外宣传”为“对外传播”媒体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以建立和谐世界的观念,同世界平等地去交流,这样世界人民才会更加了解中国。
对各种批评,不敏感、不回避,应具备大国心态和大国风范。
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当今舆论格局下,世界重大新闻大多源自西方国家一些主要媒体,这些媒体对事实的选择及其体现的立场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受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和态度倾向,因此,我国要加快运用国际传播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
3.结合历史和现实,简述大众传媒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答:(1)国际传播是一种古已有之的传播活动,自人类历史上出现国家以后就已存在。
从古至今,国家元首的互访、外交家的斡旋与游说,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的交流、谈判与协商等等,都属于国际传播的范畴。
在近现代大众传播出现以前,从事国际传播的人主要是职业的政治家、外交家、从事跨国贸易的商人等社会精英人物,普通民众除极其偶然的机会以外,一般而言与国际传播无缘。
(2)自工业革命发生和大众传播出现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巨大的变化。
铁路、航运、航空事业的发展,使各国间的各种交往日益密切和频繁,通讯社、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使国际传播与各国的普通民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国际传播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它执行对内报道的功能,不断地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社会。
②它执行对外报道的功能,担负着宣传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方针和立场的重要任务。
(3)在历史上,国际传播一直是国家进行外交决策和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但在大众传媒广泛普及的情况下,外交决策的形成和实施已不能单纯地依靠少数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而需要广泛动员本国和外国公众舆论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的“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