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的信用评级机构
二、美国评级机构对中国评级市场的掌控 经过了十多年的长期准备,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利用中国在信用评 级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中国的信 用评级市场。 2019年,美国评级机构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全面渗控。2019年,穆 迪收购中诚信49%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同时约定七年后持股51%,实现绝 对控股。同年,新华财经(美国控制)公司收购上海远东62%的股权,实现了对 该机构的直接控制。2019年,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 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双方亦在商谈合资事宜。穆迪、 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公司也都曾与大公洽谈合资,提出对大公控股或控 制经营权,穆迪愿意出价3000万美元购买大公控股权,但都遭到拒绝。这样, 目前中国四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除大公始终坚持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外, 其余已经或正在被美国控制。 在被美国收购的评级机构中,中诚信、联合在全国各省均设有分公司,他们 可以从事国内的所有评级业务,市场份额合计超过2/3以上。美国评级机构借 助被收购公司的分支机构,迅速将触角伸展到全中国,直接或间接从事所有 评级和相关业务。
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在当前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 要表现在:
1.评级公信力不强。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与金融市场成熟度紧密相关,中国金融市场本身尚处于不断发展 和完善的过程之中,这使信用评级在短时间内难以充分发挥其专业区分金融产品信用质量差异的功能,从 而影响其公信力的建立。
2.核心竞争力不足。业务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转化为竞争 优势,信用评级业同样如此。
一般情况下,信用评级主要包括以下程序:
(一)接受委托。 (二)前期准备。 (三)现场调研。 (四)分析论证。
(五)专家评审。 (六)信息发布。 (七)跟踪监测。
2
中国信用评级 机构的现状
现状
一、中国信用评级市场规模较大的只有四家 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最初的评级机构由中国 人民银行组建,隶属于各省市的分行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过几次清理整顿,评 级机构开始走向独立运营。2019年,人民银行认定了9家评级公司具有在全国范围内从 事企业债券评级的资质。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动短期融资券市场建设,形成了中诚 信、大公、联合、上海新世纪和远东五家具有全国性债券市场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 2019年后,上海远东因“福禧短融”事件逐渐淡出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市场洗 礼,目前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只有大公、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4家。
3.评级增值服务缺乏。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为增强其生命力,已经 从最初的鉴证服务,逐步发展到“3E”、“5E”审计,注册会计师通过与 管理层的沟通、提供管理建议书等多种途径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增值服务。
缺乏了解
迷信外国 机构状态
过度 开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政府公关
发展过慢
发展建议
评级体系
评级指标体系
协作交流
规范行业秩序 完善评级体系
创新意识
增强服务意识 增强竞争力
团队
人才是竞争力的关键
谢谢大家!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