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迁调查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迁调查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第3期
万方数据
员工忠诚度的多重分析
持.WELFARE为组织福利.FAIR为组 织公平,DEVELOPM为个人发展前景。 将数据代入HLM软件中分析.得 出的B均为显著.可知5个自变量对员 工忠诚度的影响均比较显著.因而可以 证明假设l一5正确. 3-3.2学历对第一层变量的影响 为了研究更高层次上的变量对第 一层次变量的影响.进而对员工忠诚度 的影响。笔者设计了第二层变量.以学 历作为第二层变量.并将平均政治水平 与平均年龄作为第二层变量的自变量。 为循序渐进地研究.先只研究学历本身 对第一层变量的影响。 在第二个层次上.讨论学历的层次 对第一层各个变量分别得贡献值.其模 型为:
好各占相等比例。认为一样好也占到 33%水平。可见失地农民在自我角色认 知上还是存在着模糊不清的问题.既认 为城市好但又认为自己是农村人:既心 理上希望融入城里的生活.但又觉得农 村好。
2加快失地农民生活方式转 变:由农民到市民
从理论上说.居住空间由农村进入 城市.由从事农业生产到从事非农性质 的工作就表明这个地区或农民完成了 城市化。但近年来,在理论界和学术界 就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问题开辟了一 个新的研究领域.失地农民并不是简简 单单的洗脚干净进城成为城市居民生 产生活.一个人从完全熟悉的农村社区 踏入了缤纷复杂的、陌生的城市,原来 熟悉的生产生活环境突然改变.必然会 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应、矛盾、困惑。这就 产生了一个再社会化的问题.即原来的 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不适用。而重新 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过程。加快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可以从主体层面、政府层面、社区层面、 社会层面这四个层面采取措施.积极改 变和帮助失地农民摒弃传统落后的、与 城市生产生活不相融的生活方式.促进 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市民化。 2.1从失地农民自身上看.应加快思想 观念转变。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成为 城市新主人 将农民从祖辈赖以生产生活的农 村和土地中剥离开来.必然会引起失地 农民心理上的阵痛。但从城市化和社会 发展的角度看.城市化和农民进城是工 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普遍 规律.稳定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以及较 现代的城市生活方式是保证失地农民 在城市安居乐业的基础。所以.失地农 民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劳动技 能,取得在城市生存的资本;另外.不断 加强思想学习,彻底摒弃落后的、与城 市不相融的传统生活方式.向科学、健 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转变。 2.2在政府层面上。为失地农民的可持 续生计提供基本的保障 政府是城市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和执行者。撤村建居.将失地农民整体 (]:转第119页)
MONTHLY NO.3
201
1
115
万方数据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迁调查研究
电产品和汽车都是城市生活必需品,而 不是用来满足其心理需求的一种摆设。 但是.尽管在这些家电产品等方面 已和城市家庭相当,但从总体来看,失 地农民个人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和质量 还有待提高.像汽车、钢琴的拥有量就 明显比较低。随着土地的被征用以及由 农村进入城市,这种改变给失地农民的 生活消费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由半 开放性、半自给自足型的消费被现在全 方位市场化、商品化的消费所代替.传 统的消费支出、消费观念都受到极大的 挑战。特别是对那些年龄偏大.文化素 质不高的失地农民.受到这种消费方式 改变的冲击更大. 1.4从社会交往方式上看.集中居住后 交往范围扩大.但仍保留着以血缘、地 缘为核心的传统交往方式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农村就是一 个乡土社会.这种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 是一种所谓的差序格局.社会范围是一 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失地 前,在这个村民组中,几家几户.几V1 人。叫什么名字,每个人都清楚。他们生 活在一个熟人社会。土地征用后被集中 安置到城市社区居住.生产生活环境的 巨变也重塑着失地农民传统的社会交 往方式。在调查中发现,尽管集中居住 后失地农民在交往空间上范围得以扩 大。交往方式更加复杂。交往对象更加 多元.但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仍深深的 影响着这些进城的农民。因为这些安置 小区都是整体搬迁过来的.或是附近几 个村庄混合组成的一个社区.像莲花一 社区就是原来斜塘地区的16个行政村 组成的.相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心理使 得这些进城农民在面对陌生的城市环 境时而更加注重对原有关系的依赖。 1.5在闲暇生活方式上。由单调、封闭 型向丰富、多元的现代休闲方式转变, 但总体闲暇生活质量水平不高 对闲暇生活方式的考量也是了解 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迁的重要视角。由 于失地农民失地前和失地后在其社会 地位、经济状况、居住空间和社会网络 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而在对 待闲暇生活上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在 被调查的200位失地农民中.在“看电 视听广播”和“打牌或打麻将,’两个测量 指标上在失地前和失地后均排在众闲
——以苏州工业园区莲花社区、古娄一村为例
王李兵
吕
英
江苏
程悦
苏州 215123)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近年来,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作为一个与“农民工”同等热度的新兴词 汇成为学术界以及政府、社会热议的话题。通过实证调查,对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进行了描述和分 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失地农民改变其传统生活方式,由农民向市民转变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17323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 加快.农民失去土地以及由农村进入城 市生活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 何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不仅涉及土 地征用补偿、社会保障、安置方式等“硬 件”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失地农民自身 在生活方式、价值观等“软件”方面的转 变。苏州工业园区自1994年成立时.园 区居民人口不足2万.城市化率仅为 1l%.2006年达到92%.2009年则达到 98%以上.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15 万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他们这 种居住环境的巨大改变(从农村自然村 落到城市社区)以及就业方式的非农化 (从从事农业生产或兼业到从事非农工 作)。必然会带来传统农村、农民生活方 式的巨大变化。本文通过对苏州工业园 区莲花新村、古娄一村等失地农民社区 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并从失地农民失 地前后居住方式、工作方式、消费方式、 交往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等几个维度来 描述和探讨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和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 文献标识码:A 前.农民一般都是散居在以血缘、地缘 关系组合起来的自然村落中.集中居住 后.这些失地农民住进了城市里的单元 房.实施社区化管理。尽管这种居住方 式的转变以及从农村向城市的空间位 移.极大地考验着失地农民对新环境、 新方式的适应能力。但在笔者的调研过 程中了解到.由于城市生活对于农村来 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成为城里人也是 农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尽管一开始表 现出一些不适应.但大多数人还是较快 地接受了这种居住形式的改变.适应了 这种高密度、高楼层的居住方式。但是, 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也将会带来城市 内部的“城乡二元”以及城市居民与失 地农民之间新的隔阂问题。 1.2从生产工作方式上看.由从事农业 生产或兼业生产方式到从事非农生产 工作方式转变 生产工作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 内容.对失地农民来说.拥有稳定的工 作和较好的收入是其在城市生存必须 的基础。从理论上讲.农民和市民最根 本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居住地和生产 工作方式不同。苏州及长三角地区发达 的二、三产业能够吸收大量劳动力.在 城市找一份丁作不是件困难的事情。所 以.当农民失去土地后并从事非农业生 产并没表现出过多的不适。在200位被 访者中有51%的失地农民能够在城市 中找到一份工作.19%的失地农民从事 临时工的工作.还有15%的失地农民是 自己创业做生意的.可以看见,85%的失 地农民在城市中还是能够谋取一份赖 以生存的职业。 但是调研情况表明.在生产工作方 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分层结构.年龄和 受教育程度成为两个最为关键的因素。 对于一些年龄较大、文化素质不高的失 地农民群体.他们的职业和T作往往表 现出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以简单、低报 酬的临时工作为主体.这类失地农民由 于年龄偏大、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思想 观念落后以及自身劳动技能缺乏等原 因.当其从生活压力相对简单的农村进 入社会化、市场化高度成熟的城市社 会,就业竞争激烈.使这类失地农民在 城市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 1.3从生活消费方式上看.由改善型消 费需求向发展型消费需求转变.但仍保 留着传统的消费习惯 在调查中发现.失地农民家庭一般 都有家电产品。与城市无异,如电瓶车、 洗衣机、冰箱、空调、电脑等,从经济欠发 达的农村到繁荣的现代城市。必然会强 烈地冲击着这些失地农民的传统消费 观念。在家庭收入越来越好的情况下, 许多失地农民都对自家房屋进行了精 装修。空调、洗衣机、冰箱等都是城市生 活不可或缺的家用产品.笔者在调查中 也得到证实.几乎每一位被访者家中都 有这些家电产品,而且像电瓶车、空调等 每家都不只一台。另外.还有许多家庭 都购置了小汽车。对他们来说.这些家
116
暇生活方式之首.都超过一般比例水 平.可见失地农民的闲暇生活方式还是 集中在比较低层次的水平. 但失地前和失地后失地农民在闲 暇生活方式上也表现出了一定差异。如 “逛街购物”、“看书读报”、“锻炼身体”、 “上网打游戏”等指标上失地后所占百 分比比失地前均有较大提高。这是因为 城市拥有繁荣的商贸中心和购物场所 吸引了失地农民逛街购物的欲望.城市 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失地农民自觉加 强对知识的学习.社区健全的娱乐活动 中心也是失地农民茶前饭后休闲的活 动场所.失地农民家庭电脑普及率的提 高等原因。另外.当问及“您平时会去旅 游吗”这一问题时.有37%的被访者表 示去旅游过.但有67%的失地农民表示 根本不去旅游。从以上情况可以总结: 失地农民在进入城市生活后.其闲暇生 活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质 量水平上还有待提高。 1.6在自我角色认同上.仍存在着自我 角色不清的问题.对市民身份缺乏认同感 角色认同是指一个人接受角色规 范的要求、愿意履行角色规范的状况。 包括对角色所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的承认与接受.也包括对具体规范的承 认与接受。随着土地的被征用,失地农 民在居住空间上已进入城市生活:在职 业取向上已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在户 口性质上已经完成了“农转非”。从理论 上说.这些农民终于实现了作为城里人 所必须的基本条件.能够像城里人一样 的生产生活。但是,在调查研究中发现。 失地农民要想真正地融入城市.成为城 里人.除了居住空间的转变、职业的非 农化、户口的“农转非”之外。还需要心 理角色的调试和对自身角色的认同。而 这种认同比起那些诸如生产、消费等物 质形态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加困难.所需 要的时间也更长。 在200名被访者中.当问及其“你 现在的身份是什么”的时候.认为自己 是“农民”的占被调查总数的54%.认为 自己已经是“城市居民”的占11%:“说 不清”的竞占35%。这些说明失地农民 绝大部分不认同自己现在的身份.或对 自己的身份模糊不清。但是在笔者问及 “您认为是在城市好还是农村好”时.所 见情况又不一样。即认为城市好和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