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科学概论(第二章)汇总

地球科学概论(第二章)汇总

第二章地球的外部圈层
●重点掌握
大气圈的结构与分层,大气运动的力,大气环流;水圈的组成,海水的运动,地面流水的分类,地下水的分类,湖泊与沼泽的异同,水圈的循环;
生物圈的组成、分类,生态平衡。

●一般了解
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热状态,层流和紊流,地下水存在的形式,大陆冰川与山岳冰川的特点,大气水,生物的起源和演化。

1、大爆炸
(约150亿年前)2、星系形成
(100多亿年前)3、超新星爆炸4、星子聚集
5、行星环与太阳形成(约50亿年前)
6、地球形成(约46亿年前)
7、地核形成(约40亿年前)8、大洋和大气圈形成(约38亿年前)
第一节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大气的物质以N和O为主;
大气圈具有成层结构;
对流层的大气运动产生复杂的天气现象;大气层正在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

极光
一、大气圈的物质组成
●古人对“气”的理解;
●文艺复兴时代,达芬奇已有了空气与真空的概念;
●18世纪70年代N和O相继发现,拉瓦锡确认空气是
由N气和O气的混合物;
●大气的组成成分分为: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4%、氩0.93%等;可变组分——二氧化碳、臭氧、水蒸汽;
不定组分。


二、大气圈

结构与分层
气温随地形增高而降低,山脚森林、山顶积雪现象
三、大气的运动
●大气运动的力源
水平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大气环流
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第二节水圈
液态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也是地表变化的主要媒介;
水圈以海洋为主,并渗透到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表层中;
水圈与其它圈层的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和改造的主要营力。

一、水圈的组成成
●水的形态和分布
液态(>97%)、气态和固态三种形式
存在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海洋和大陆表面。

●水的类型
按天然水所处环境分为海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地球上水的分布(按体积计算)
地球上淡水存储量的分配全球总水量淡水占全球总水量 2.5%
冰川和积雪 68.9%
地下淡水占
29.9%
淡水河湖存储量占 0.3%其他0.9% 包括:土壤湿度、
沼泽水和永久冻土
咸水
•地球上水的总量为14亿km 3。

•淡水资源总量为3500万km3。

或为总量的
2.5%。

•其中, 24万km3,或68.9% 以永久冰雪盖的形式存于两极和高山区。

•800万km3或30.8% 以地下水的形式存储在地下。

这构成了人类能利用的淡水的97% 。

•淡水湖和河含有10.5 万km3,或全球淡水的0.3%。

•总的可利用的淡水供应为20万km3,不到所有淡水资源的1% ,仅为地球上水的0.01%。

二、海洋——水圈的主体
中国浙江省舟山群岛(刘焕杰摄,1985)
二、海洋——水圈的主体
●海-大陆边缘部分与陆地相连的水域,水深通常不超过200米;
洋-远离陆地的水域
●全球海洋格局
平均水深4000米,总面积362*106km2,占地球表面积70.8%;
南、北半球洋陆分布差异:
南半球的大洋面积约占81%,北半球约为60%
洋陆分布
●海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温度、密度(死海)、压力、透明度
化学性质: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已知72中,常见12种。

主要盐类NaCl,
盐度(标准盐度3.5%)-咸化海与淡化海)
二、海洋——水圈的主体
●海水的运动
原因:风、天体引力、地震、火山爆发、太阳能形式:波浪、潮汐、海流、浊流
厄尔尼诺年:东太平洋热带海域内海水温度升高,导致大气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西太平洋为干热天气;
拉尼娜年: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内海水温度升高,导致大气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

但海水为何此时此地升温?尚不明了。

三、陆地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地面流水——沿陆地表面流动的水体
水源—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和湖泊等;
分类—河流、洪流和片流;
运动方式—层流、紊流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和松散堆积物空隙中大水体
水源—地面流水、大气降水等;
术语—空隙(孔隙、裂隙、溶隙)与空隙率;透水性与渗透率;透水层与含水层、隔水层
分类
按存在方式: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重力水;
按运动特征和埋藏条件: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