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秀妇女工作者事迹材料六篇

优秀妇女工作者事迹材料六篇

优秀妇女工作者事迹材料六篇【篇一】××*同志,女,街道妇联副主席,中共党员。

××*同志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处处弘扬女性“四自”精神。

××*同志认真学习党的**大、**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 __”重要思想,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努力实践江泽民同志“ __”重要思想,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履行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自尊、自立、自信、自强,在工作中以身作则,甘当公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干部和优秀妇女工作者的高尚情操。

她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在援助妇女就业、帮扶贫困妇女、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方面贡献突出。

××*同志从事妇联工作以来,心系下岗职工,一心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

她利用各种节假日,亲自走访社区内下岗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送去关怀和慰问。

她还积极协调驻街单位××××、××××××对地区下岗、失业人员进行走访帮扶和各项义诊活动,真正做到了为下岗女工做好事、做实事,××*同志还筹措资金为办事处的社区女干部办理了医疗保险。

二0xx年六月份,在××*的积极协调下,××街妇联与××律师事务所和××××检察院开展了四次法律进社区知识讲座,三次大型法律宣传活动,在促进了“四五”普法知识的普及的同时,提高了广大妇女姐妹和儿童的法制观念。

教育社区居民李*因无法忍受其爱人的长期打骂,来××办事处求助,在××街妇女儿童法律援助中心的帮助下,在法律的震慑下,李*的爱人有所悔悟,改过自新。

目前两人生活和谐,没有发生殴打事件。

通过这件事,大有办事处在社区居民群众中树立了威信,成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妇女姐妹的娘家。

为了安置地区下岗职工,××*同志把市场运营作为帮助职工脱贫的重要措施和有效载体,她首先在××路辟建了一条下岗职工早夜市,安置下岗人员120人。

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选聘了2名编织老师,建立了××地区妇女编织培训基地,为地区下岗、失业、农民工妇女进行技能培训,目前基地已经培训妇女200多人。

还制定了优惠政策,凡持下岗优惠证的居民优先选摊位号,凡特困下岗职工给予减用的待遇。

××社区贫困户杜××夫妻二人身体不好,不能正常工作,孩子刚刚下岗,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为了帮助他们一家摆脱贫困,××*同志上报工委,经工委研究决定,为杜××优先选摊位号,并给予减用的待遇。

通过半个月的有效经营,杜××在商品交易中锻炼了经商能力,逐渐走上了勤劳致富之路,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像杜××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同志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找到了门路,为地区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社区妇女王××患有心脏病,丈夫因事故突然去世,双胞胎儿子正在上学,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同志得知情况后,积极协调区有关部门,很快就为她家办理了低保,使她们一家三口衣食无忧,当知道孩子高中毕业想参军报国时,××*同志更是不辞辛苦多次与武装部门沟通,将双胞胎儿子送到了一个部队参军,这件事也被成为大有办事处领导不索取只奉献帮助弱势群体的一段佳话。

她热心妇女、儿童事业,带领全街广大妇女群众“创造新岗位,创造新业绩,创造新生活”。

作为一名妇女干部,××*同志热衷××*地区的妇女儿童事业。

她积极组织××街妇联开展各项活动,她积极带领全街各级妇女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制定学习规划,撰写学习心得。

她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把关心和解决广大妇女群众的疾苦和实际困难作为自己工作的总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成为了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为推进××地区三个文明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以社区妇女组织为依托,,深化“巾帼文明岗”活动。

与区个体劳协联合在××路绿荫名小吃一条街开展了创建“巾帼文明岗”饮食服务示范街活动,评选出××××*等9家市级“巾帼文明岗”暨“巾帼文明诚信店”。

使“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由一岗、一部门向一条街延伸和拓展,更加系统化、集约化。

在她的努力下××街妇联被评为省级妇联先进组织,她本人也被评为区女干部标兵。

【篇二】今年36岁的于1994年3月担任**镇**村妇代会主任,并于在镇计生主任“三化”考聘中为该村计生主任,十几年来,她带领本村妇女积极参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了**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多次荣获区、镇优秀妇女干部、“三八红旗手”、“计划生育十佳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带头创业,带领广大妇女共同致富,被誉为“妇女创业的领头雁、致富的引路人”。

要求别人干,不如做给别人看,这是的一贯原则。

1994年,镇党委政府号召各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各村推广栽植苹果。

当许多人还在观望的时候,她第一个引种了新品种果树——嘎拉苹果,挖坑、施肥、回填、浇水,接着栽下了第一批3亩苹果,也栽下了她的一片希望。

她买来了《苹果栽培技术》《农村百事通》等科技书刊苦读苦学,并参加镇里举办的苹果栽培技术培训班。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的果园喜获丰收,不但收回来几年的投资,还净赚一万多元,村民们看栽植苹果前景好,也都跃跃欲试。

第二年,全镇果园面积迅速发展到亩,被区政府列为苹果生产基地乡镇。

苹果成为当地富镇裕民的支柱产业,功不可没。

,她又先后投入3万元,购进了灭菌压力锅和各种原料,搭起了420平方米的大棚,在自己家里搞起了食用菌种植试验。

从进料到灭菌,从装袋到消毒管理,她都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丝毫不敢马虎。

特别是在灭菌这个关键环节,她没白没黑地忙活了30多天,一天两锅料,每锅料要烧12个小时,白天公公婆婆帮她烧,晚上和丈夫倒班烧,腿跑肿了,眼睛熬红了,她咬牙坚持着。

苍天不负苦心人,经过几轮试验,她培植的平菇获得了成功,当年获利8000元。

,全镇有138名农村妇女向她购菌苗、学技术,种植平菇15万平方米,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两年来,她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上尽管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仔细一琢磨,她注意到**镇的食用菌种植由于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知名度较低。

她思前想后,又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把现有的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通过辐射带动,使之成为全镇的一项支柱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食用菌的加工和研究,提高产品附加值,使之成为带有浓郁地域色彩和文化气息的新产业。

通过她的不懈努力,食用菌产业终于在**镇站稳了脚跟,并蓬勃发展,她也成为附近小有名气的种植食用菌行家。

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通过对市场的考察,她发现特种养殖业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的需求,并且价格一路攀升,她于投资一万元在自家南平房内养网殖狐狸20只。

通过不断学习,她逐渐学会了狐舍管理、饲料配比、狐病防治等科学饲养技术。

她养的狐产仔率高,毛皮质量好,成了狐皮市场的抢手货,养狐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养狐发展到80只,纯收入3万元。

致富后的感到有责任帮助众乡亲摆脱贫困,共同走上种菇、养狐这条致富路。

在她的带动和帮助下,乡亲们也开始栽培蘑菇、养殖狐狸。

无论哪一家出现了困难,她都热心支持。

没钱买狐仔的,赊个一年半载的不算啥;不会配比饲料的,她就起早贪黑去指导。

左邻右舍、前庄后村的养殖户有个大事小情,说一声准到场。

王兆宗、王云高等10多户贫困户就是在她的帮助和指导下靠栽植平菇、养殖狐狸脱了贫。

现在全村农户靠种苹果、栽平菇、养殖狐狸逐渐富了起来,全村几乎户户有种植、养殖项目,户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

【篇三】【篇四】“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我们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做儿女的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这是**经常对丈夫说的一句话。

**,女,汉族,现年41岁,初中学历,xx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牛大场镇大坪村妇女主任。

作为一名女党员,她以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执行宣传 __在农村的政策以及学习党的理论知识。

作为一名妇女主任,她用自己的平凡而伟大的行动,演绎出了人间的真爱和至爱;她用自己平凡的举动,帮助那些贫病幼弱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她用包容世界的同情心,显示了人生价值的所在,让爱与付出成为了社会和谐的主旋律;她用无悔的青春,谱写出一曲曲艰辛壮丽的人生乐章,为党旗增辉,为女性添彩。

孝敬父母无微不至**以身践行“百善孝为先”的古训,对待老人不分亲疏,不怕苦,不怕累,细心照料,无怨无悔。

在**11岁时,她的母亲因病逝世,他父亲一人含辛茹苦将她姐妹三人哺育大,她深知父亲的艰辛,从小立志做一个孝顺的女儿,倾尽所有只为博父亲一世欢颜。

1993年,**与本组青年张勇自由恋爱结婚,丈夫家里还有两个弟弟在读书,他们作为家里的长子和长媳,面对生活压力,**夫妇毫不犹豫地承担起照顾孩子、赡养老人的义务。

每到周末、节假日,任全来就三边跑,为老人擦身、洗脸、洗脚,从“牙缝”里挤出一定的资金给老人买这买那,陪老人聊天、谈笑,这一干就是二十年。

后来两个兄弟先后成家,**夫妇与父母分家,父母单独生活,但是父母所有生活费用全由兄弟三人共同承担。

虽然兄弟们都已分家过日子,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但是分家不分心,**常常组织兄弟姊妹妯娌和孩子聚在一起陪父母吃饭、聊天,每当家庭有事或困难的时候,她总能组织大家聚到一起共同商量解决困难的办法,特别是对待老人的问题上,大家相互体谅,争先恐后地孝敬父母,让父母尽享天伦之乐。

全组上下都说他们家兄弟团结,妯娌和睦,让四邻羡慕不已。

关爱邻居无私奉献**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院子里,周围有几户人家,这些年来,她家从未和邻里产生矛盾,大家都本着相互谦让、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的原则,一家有难、多家支援,把邻里关系处理的很不错。

对邻居有困难,她总是出谋划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由于近年来打工潮盛行,在家的大多都是“四零、五零”人员,一旦老人们生病,大多都是她出面安排处理,哪怕是半夜三更,随叫随到,接老人到院医病和照看。

她的无私奉献,感染了其他邻里前往探望,带动了邻里团结,寨邻和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