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英本非师二班胡帅 090205216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发展与竞争力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外商投资企业[2]得到了长足发展,弥补了长期困扰我国的资金和技术双缺口,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增加了出口、税收和就业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对我国贸易发展、国际收支平衡以及人民币汇率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了我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
一、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外商长期持续地对工业领域投资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使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我国工业的贡献不断增强,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外商投资工业企业[4]资产占到工业资产总量的四分之一。
外商对我国工业的持续投资积累了大量资产,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资产比重从1995年的15.2%,上升到2000年的20.4%,2004年的25.8%;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工业资产增量的贡献率,从1995-2000年的29.1%,上升到2001-2004年的34.1%。
2.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工业产出和利润的贡献份额均超过三分之一。
1993年以前,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较小,不足10%。
从1995年开始,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迅速扩大,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产值快速增长,对工业总产出的贡献大幅度提高,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4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总产值比重比1995年增长了15.2个百分点(详见表1)。
同时,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工业总产值增加额的贡献率不断增长,从“八五”的25.5%,上升到“九五”的50.2%,虽然2001-2004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着36.5%的份额。
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利润和税收的贡献较大。
九十年代以来,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我国利润和税收的贡献稳步增长,2004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占工业利润的比重为32.5%,占上交税金的比重为19%,对工业税收增长的贡献率1995-2000年期间为27.8%,2001-2004年期间为21.1%。
3. 我国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为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占有。
2004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32.7%,比1995年的19.1%提高了13.6个百分点。
从1995年至2004年的十年间,国内市场销售增量的近40%是由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提供的,汽车、移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化妆品等商品的品牌多数为外资企业拥有。
4. 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我国就业贡献巨大。
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大量吸纳了我国的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
2000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为853万人,2004年增长到1755万人,四年增长了1倍多,对工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4.9%,成为我国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5. 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出口的贡献超过内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出口总量[5]贡献突出,1990年以前,我国出口的90%以上由内资企业完成,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份额不到10%。
1990年以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快速增长,份额逐年加大,1990年为12.6%,1995年为31.5%,2001年为50.1%,2004年达到57.1%。
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对出口的拉动首次超过内资企业,并保持着旺盛的上升势头,作用越来越大。
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出口增量贡献巨大。
1990年以前,我国出口增长额主要来自内资企业,内资企业贡献率超过80%,外商投资企业不足20%,“八五”时期,外商投资企业对出口增量的贡献率上升到45.1%;“九五”时期超过70%,2001-2004年期间虽有所减弱,但仍保持着62.8%的份额。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及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影响(一)外商直接投资的三次产业分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合同项目比重和合同金额比重都在70%左右,其中制造业又占绝大比重;而第一产业利用外资比重一直偏低,多年不足3%;第三产业比重则始终在20%―30%之间。
1979至2004年底,利用外资累计合同项目数的一、二、三产业比例为 2.84:75:22.16,累计合同金额的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94:68.27:29.79。
加入WTO后,根据入世协议,我国在五年过渡期内逐步降低了农业、特别是服务业领域的准入门槛,从理论上讲,外资将更多地流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外资比重应该有明显提高,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从2002、2003和2004年三年的数据看,第二产业的比重继续走高,其中制造业仍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第一产业比重还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并没有大幅度的提高。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三次产业的流向一方面印证了国际产业转移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渐进式的对外开放战略。
(二)外商投资流向对我国工业结构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工业资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向具有明显的结构倾斜特征,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1、外商直接投资对轻、重工业结构的影响。
1998年以前,外商投资于轻工业的比重高于重工业,1998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轻、重工业结构为56.53:43.46,全部工业为41.54:58.46。
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倾斜使我国轻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大大增加,为缓解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消费品短缺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带来了市场的充分竞争,到1997年,我国工业消费品出现了相对过剩。
1998年以后,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都加大了对重工业的投资,2003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轻、重工业之比为39.45:60.55,全部工业为33.77:66.23,重工业比重增长是由于我国仍处于重化工业阶段,外资则更多投向计算机、通信设备、制药、汽车等高技术行业。
在轻、重工业变动中,外商直接投资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1998-2003年,轻工业增长了81.4%,其中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贡献率为38.6%,拉动31.4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长了152.9%,其中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贡献率为34.2%,拉动52.3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外资工业的结构倾斜对我国轻、重工业的结构影响非常明显,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2、外商直接投资加快了我国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进程。
外商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又主要集中在加工工业。
1998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占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比重为40.0%,占重加工业的比重为29.2%,而在原料工业中的比重只占9.6%;到2002年,这三个比重分别上升到42.3%、40.7%、11.3%,可以看出,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在重加工业中的比重上升最快,上升了11.5个百分点,对加工工业的影响大大高于对原料工业的影响,对我国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3、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工业行业结构调整。
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业行业分布,具有强烈的倾向性,一方面促进了我国技术和资金密集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张。
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倾向可以用行业偏向指数表示。
行业偏向指数是指将某一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固定资产占全部外商投资工业的比重与同一行业全部企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相比计算的指数,它反映外资向该行业的相对集中程度。
行业偏向指数大于1,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向该行业集中程度较高;小于1,则集中程度较低。
指数值越大,说明外商投资越偏向于该行业,反之亦然。
根据2004年工业行业数据计算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业偏向指数表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偏向指数最高,达到3.29,说明该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最为集中,对外商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领域。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偏向指数排第5位,达到2.29,也是具有较高吸引力的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偏向这些技术密集型行业促进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橡胶制品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外商投资的偏向指数也比较高,均在2以上,推动了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
外资偏向指数最低的行业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行业,指数值均在0.5以下,这与我国对一些行业限制外资进入有关。
4. 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行业集中度及其贡献率。
从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的行业构成看,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高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有最高份额,为28.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8.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6.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5.1%。
前4个行业合起来占49.2%,具有非常高的行业集中度。
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高技术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贡献也较大,从表 4 的各项总量指标计算的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在行业中的比重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产出比重超过60%,占有绝对优势;比重在40%-60%的行业中,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外,主要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与内资企业平分秋色;而在其他行业,特别是能源、原材料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处于劣势。
(三)外商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1、利用外资及外商投资企业的东、中、西分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所表现出的区域失衡问题日益突出。
从1979年至今,东部地区无论是利用FDI的合同项目、合同外资金额还是实际投资额,其占全国总数的比重都在80%以上,而中西部合计不足20%。
这对于中西部地区资本要素本身就奇缺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
从2004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产出的东中西分布看,主营业务收入东部占73.28%,中部占16.18%,西部占10.54%,进一步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外商投资企业的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地区利用FDI领域拓宽,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同时服务部门外商投资企业比重上升,旅游、商贸、金融和其他中介服务行业正成为投资热点。
工业领域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大大增加,通信设备、计算机、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的制造等产业成为重点投资领域,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支柱产业,比重高达31.3%。
相比较而言,中部和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于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占绝对优势,支柱产业均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较少,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甚至中西部优势明显的旅游业等服务部门,外商投资也微乎其微。
中西部外商投资企业产业结构的另一个明显差距是外资与本地产业的关联度低。
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外资与本地产业高度关联,形成了一批配套条件好、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发展群体,如电子信息业、IT产业、汽车制造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