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课程分析.
1
自考
《汉语言文学专业(C050105)自学考试参考文丛》
图 1-3-1 《美学原理》课材内容知识逻辑结构示意图
自考
1、美感的产生
美
2、美感的生理基础
感
3、美感的心理功能
论
4、美感欣赏活动表层的心理特征
5、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
审 1、崇高 美 2、优美 范 3、悲剧性 畴 4、戏剧性 论 5、丑
美
育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 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
美
1、专门的美学著作→1750·德国鲍姆嘉登·《美学》
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艺
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美
学
2、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术
论
艺术论内容的逻辑 结构请见下页图示
2
《汉语言文学专业(C050105)自学考试参考文丛》
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开放性
自考
艺术接受主体
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主体不同的 艺术意象 “期待视界” 的再创造
3
艺术品的鉴赏
观
品
悟
范畴 美学
概念
Aesthetica 美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
美学研究的方法
美论
美感论
审美 范畴论 艺术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 美(美的本质) 审美关系 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本质力量 美的创造 多层累的突创 美的形象性 美的社会性 美的客观性 美的相对性 美的绝对性 美感 美感欣赏活动 审美中的感受 审美中的直觉 审美中的知觉 审美中的表象 审美中的想象 审美中的联想 接近联想 相似联想 对比联想 审美中的情感 通感 审美范畴 崇高 优美
-艺术接
受的动态
流程中
种 意类
象特 征
仿象 喻象 虚拟性 想象性
兴象 抽象 感性 情感性
意象的深入、升华
有我 意 之境
境 无我 之境
艺术 艺 之道 术 操 技巧 作 美形
式美
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结构 艺 层次 术 品 本质
特征
存在 特征
物质实在层
形式符号层
意象世界层
意境超验层
创造意象世界、传达人类审美经验
2、课材内容的知识要点,可以大致分为 2 大部分:一部分是 6 大范畴之中相关的各种美学概 念和理论命题,另一部分是 6 大范畴之中相关的各种美学基本知识及其理论阐释。从学习和考试的 角度来讲,前者基本重在理解上的识记,带有一定的外在客观性,主要命题形式为名词解释和简答 题;后者则注重于理解上的综合归纳,强调对各大版块理论知识的内在融汇和灵活运用,主要命题 形式为选择题和论述题。
3、课程内容中的有关概念及命题学说,具体罗列如表 1-3-3 和表 1-3-4 所示。 4、除上述基本概念及命题学说外,6 大版块内容之中余下的各相关知识要点,具体请参见本课 程【笔记】栏目。该笔记基本上完全按照《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进行,因此 知识点的罗列已经非常简明清晰。其中:有关艺术论的第 5、6 章部分合而为一,同时参照其内在 的逻辑结构,将一些知识要点的编排顺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以便更加有利于读者的融会贯通和记 忆理解。
图 1-3-2 《美学原理》第 5、6 章:艺术论知识逻辑结构示意图
艺术 创作 主体
意向、想象力作用下 灵感、艺术想象力
意象 孕育
意象 生产
意象的生成
首先存在
艺 于艺术的
术 意象心理 式
活动和审 , 美经验中 即 本 存在于从 体 艺术创造 论 -艺术品
《美学原理》课程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C050105)自学考试参考文丛》
一、教材内容及知识逻辑架构
1、从课程编排上来讲,教材共 7 章。其中,第 5、6 章分别讲述艺术的有关问题,基本可以视 为 1 章。这样,如果从结构目录上来讲,课材各章的内容标题可以简化为美学、美论、美感论、审 美范畴论、艺术论和美育这 6 大范畴。
2、这 6 大范畴之间,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内在逻辑上,都存在着一种相互的关联。这种逻 辑关联,其实基本上也就是课材在阐述美学理论知识方面的逻辑架构。如果利用图形框块的形象化 标示,我们可以将这种内在逻辑关联概略外化为图 1-3-1 和图 1-3-2 所示。
二、课程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
1、经过上述图示之后,显而易见,只要理解并借助这种逻辑关联,也就大体把握住了课程的 学习线索,并可据此将教材内容的各个知识版块,有机地组织和串联到学习和记忆中来了。
悲剧性
喜剧性 丑 艺术丑 艺术品 物质实在层
《汉语言文学专业(C050105)自学考试参考文丛》
自考
表 1-3-3 《美学原理》基本概念概览表
名词解释
1、Aesthetica 是鲍姆嘉登著作的名称;2、在原文中意即“感性学”;3、我国学者一般译为《美学》。 1、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2、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最终涉及到的是人生价值、人的审美价值,因此,从根本上说,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1、美学研究的方法极其多样,各种不同的具体方法又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2、美学研究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特征;3、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的采用应遵循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等基本原则。 1、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一种美学理论;2、主要内容有: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美的规律的理论、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艺术本质理论等。 1、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2、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的某种质的规定性,是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依据。 1、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2、这种关系既以感性的客观世界为中介,又能充分展示人的本质力量。它是开展审美活动的基础;3、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提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 1、自然属性,即物质性和动物性;2、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精神性和社会性是人的更内在的本质属性;3、人的本质属性具体地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中,所以,历史性和历史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又一重要特性。 1、自然的本质力量。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感性基础;2、精神的本质力量。使人突破自然的物质束缚,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精神力量。 1、指在物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然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所产生出来的变化;2、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1、这是有关美的创造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2、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指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3、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以及突发性、完整性显现的特点。 1、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1、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2、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指美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1、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2、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中的时候,它是美的;而处在另外的审美关系中时,它有可能不美或变成另外一种美。 指美之所以美的内涵和标准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内在规定性。 1、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的评价;2、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和自由感。(注意:自由感是美感中的核心感觉) 美感欣赏活动是主体对美的现象进行感受体验、观照鉴赏和评价。 1、感受是感觉器官对对象的印象,这是美感的起点;2、感受是审美活动作为感性活动的前提;3、审美感受有两个特点,一是新鲜感,一是情感的荡漾。 1、一种单纯的感觉活动,它把我们感受到的外物,经过心灵的综合作用,表现为意象;2、审美中的直觉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直接性、突然性、专注性、透明性。 1、把直觉中感受到的印象加以区分和概括,形成完形的整体;2、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概念在感性形象中的活动;3、始终离不开感性形象,所以又不是清晰的概念的认识。 感性形象从客观的物质存在转化为内心的印象或意象,变成内心的形象的时候,便出现了表象。 1、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2、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逻辑进行活动的。 1、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2、它以记忆为基础,将新、旧知觉表象经由类似或相关的其它对象的触发,产生联想,从而使既有的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不已的审美意象。 1、联想的一个种类;2、指在时空上相当接近,人们习惯上将两者联系起来,由甲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