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史总结

汉语史总结


声母系统的发展,由上古33个声母到中 古38个声母,主要表现为分中有合。其 中唇音、舌头音、齿头音和匣母一分为 二。从齿头音中分化出的“庄”组声母 与正齿音又合而为一,匣母三等字与余 母合而为喻母。即:
从中古38个声母到《中原音韵》25个声 母,现代普通话22个声母,主要表现为合 中有分:浊音声母消失,“知”“章”两 组声母合并,零声母范围扩大;日母一分 为二,t、t、又从见、精两组声母中 派生出来。即: 并奉定从邪群匣----并入相应的清声 母 知彻澄照穿床审禅----合并为t、t、 影喻微疑----合并为零声母
2.词汇发展中,新陈代谢不断发生。汉族社会每一政 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革,每一新事物的出现,都会 产生相应的新词去反映。例如上古儒家的兴起,汉语里 “仁、义、忠、信、中庸”等词随之产生;唐代实行科 举考试,“举人、进士、科场、科目”等词随之产生等 等。词汇发展中,还有旧词死亡的一面。古代许多事物 后代没有了,反映这些事物的词就会逐渐消亡。客观事 物没有消亡,但由于人们观念和表达方式的变化也可能 引起某些词语的死亡。如古称白色公羊为“羒”,黑色 公羊为“羖”,阉割过的羊为“羠”、为“羯”,现代 通过词素的分析,用词组的方式去指称这些动物, “羒”、“羠”“羯”等专名就消失了。在整个历史发展 中,新词产生的数量多,旧词死亡的数量少,所以汉语 终于发展成为世界上调汇最丰富、表达最为灵活的一种 语言之一。
3.词的多义化和词的分化两者辩证统一地发展。 词的多义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多 义词越丰富,能够表达的内容也就更广泛。词的 多义化是通过词义的引申来实现的;有辐射式的 引申,有连锁式的引申,也有多重综合式的引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词可以由本义引申出许多 意义,大量单义词变成了多义词。甲骨文只有少 数多义词,到了周秦,多义词就显得纷繁复杂一 些。中古以后,复音词也逐渐多义化了。但是, 词的多义化,以普通词为限,专有名称和科学术 语一般不能多义化。
此外,汉语语音的发展与词汇、语法 的发展关系也很密切。例如中古汉语双音 词大量发展,解决了同音词过多的困难; 而双音连读,前一字的[-p]、[-t]、[-k] 韵尾容易被略去,也就促进了入声韵尾的 消失。“子”、“儿”、“了”、“着” 由实词虚化为词尾和助词,读音随之轻化, 失去了明显的声调差别。
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在前面内容的讲解中,我们已经看到了 从上古到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在不同 历史时期发展的大体情况,现在再概括地谈 谈这三方面总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一、语音方面 汉语语音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它 们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显示了以下一些特点。 1.简化是汉语声母、韵母系统发展的 主要趋势。在汉语语音发展中,同时存在 着繁化和简化两种趋势。繁化意味着语音 分化,简化意味着语音合并。两者在不同 时期和不同方面表现不完全一样。
3.声、韵、调的演变有明显的系统性。它们总 是成套地向着一个方向变,不是个别地乱变。中 古唇音、舌头音、齿头音的分化,“庄”、“章” 两组声母的合并,近代[t]、[t]、[]的产生,阳 声韵尾[-m]变[-n],入声韵尾[-p]、[-t]、[-k]消失, 都是如此。也有个别例外。例如“浊上变去”是 近代声调发展规律之一,而“艇挺祖狠”等全浊 上声字仍读上声;中古以母字,近代都读零声母, 而“铅”(《广韵·仙韵》与专切)普通话读为 qiān。这些例外的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 影响语音变化的系统性。
与此同时,多义化还要受社会性的制约,意义 过分复杂,容易引起歧义而不利于交际。所以 在汉语词汇发展中,还存在着词语分化的过程。 一个词根据意义不同,写成不同的字或读成不 同的音,也就分化成为不同的词。如“禽”与 “擒”、“兽”与“狩”、“责”与“债”等 等。这种分化,有助于加强词义表达的明确性。
4.声、韵、调的变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某一方面的变 化往往会影响其他方面跟着发生变化。(1)声母和韵母互相 影响。如近代知、照两组声母变成卷舌音[t]、[t]、[], 韵母[i]跟着变成[ ],带[i]、[y]介音的字跟着变成开口 和合口。相反,[k]、[k]、[x]与[ts]、[ts]、[s]两组声母 一部分变成[t]、[t]、[],是受元音或介音[i][y]的影 响;二等开口大部分见、溪、晓母字变成[t]、[t]、 [](如“交、巧、孝”),也是由于出现[i]介音的结果。(2) 声母、韵母影响声调。近代声调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浊上 变去,都是因声母不同而引起的。中古汉语中的去声,主要 是因为上古长入[-p]、[-t]、[-k]韵尾消失而形成的。宋元 北方活入声[-p]、[-t]、[-k]韵尾消失,形成了近代汉语新 的四声系统。
二、词汇方面
现代汉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词 汇4000年发展的历史,显示了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 1.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单音词如“天、山、 水、人、牛、马、大、小’等在甲骨文时期就有了,复 音词“朋友、国家、扶持、推挤、恭敬、正直”等也都 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它们—直活到现在,而且完全有 理由继续活下去。有些词不单用了,作为基本词素仍然 存在,而且大都有根强的构词能力,如“言、语、民、 木、石、目、身”等。这些词历代表的事物古今没有大 的变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在语言交际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又没有别的词可以代替它们的作用,所以没有 改变的必要。
总的来说,上古到现代普通话,声母系统明显地简 化了。
2.声母或韵母的发展不平衡。有的变化大,有 的变化小,有的没有变化。声母发展中,从上古 到中古,见、溪、群、未变,韵值由 [] 变 成[],其余范围有变化。从中古到现代普通话, 明、来、泥三母没有变化;微母范围未变,音值 由 [] 变成零声母。其余声母范围有的扩大,有 的缩小,有的分化,都有变化。韵母发展中各部 都有变化,但不平衡。入声完全消失,变化最大。 阴声韵变化也大。阳声韵变化较小,其中蒸部、 阳部的一、三等字,几乎没有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