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阅读真题精做.doc

古诗阅读真题精做.doc

古诗阅读真题精做
1. (2015-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11分)
发临洗将赴北庭留别①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
白草通疏勒,
勤王敢道远, 汉使亦应
稀。

青山过武威。

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洗: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比较分析两诗题目,可见写作角度的差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在征戍地送友,写眼前之景;本诗是“将赴”而“留别”,通过想象写边塞风光,内容相同而手法不同。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尾联“勤王敢道远”的意思是为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去,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君为国去戍边的雄心豪气;“私向梦中归”的意思是在戍边之地私下里在梦中回到故乡,表现思乡的隐隐私情。

但从全诗的内容看,雄心豪气为主,私情为辅。

答案:(1)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2分)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3分)
(2)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3分)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3分)
2. (2014-新课标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11分)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湿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气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词。

这类作品通常会涉及景与情的关系问题。

解答此题,首先须弄清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是怎样的,其次还须感知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把握词中人物的主观感情。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分析作品中特定词句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要注意:一是要与整首词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思考,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分
析。

本词末尾两句中的“残” “沉吟” “迟”三个词语能够充分体现此时词中的人物的情绪:心
事重重,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至于“是如何表现的”,从“翻身” “整顿” “着” “沉吟”
可知,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的。

答案:(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己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答出奠定情感基调的,给2分;结合内容分析的,给3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
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答出
表现纷乱愁绪的,给2分;答出通过动作表现并作简要阐述的,给4分。


3. (2013-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11分)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
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薮洲烟雨气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黄洲烟雨:
指长满成草、烟雨空}蒙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
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1)本诗通过对诗句含意的理解,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理解上阕最后两句,要注意“酒徒”与“我”两种人的对比,将上阕前三句“我”的豪情壮举与上阕最后两句自己的遭遇作对比。

体会这两次对比所构成的情感上的反差。

(2)本题通过考查对典故的理解,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2 分)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3分)
(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3分)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
原来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3分)
4. (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⑴ 分)
思远人
晏儿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 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o (6分)
解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

联系词作的题目和“千里念行客”等词句即可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抒情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在这首词中该句是首句,有起兴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即可作答。

(2)本题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的形式来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这两句实际都是考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就砚旋研墨”的意思是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书写别情。

而用来研磨的是前句“临窗滴"下的“泪"。

同样,正是前有“泪”的“滴下”,才有了后文的“红笺为无色”,虽有夸张,却情真意切。

答案:(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2分)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3分)(2)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3分)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3分)
5. (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11分)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纾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泰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 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纤: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6分)
解析:(1)诗人在春日黄昏里,浏览秦国遗址,眼前一派衰草连天的景象,与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怀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

“荒郊一望欲消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泾水” “远村” “牛马” “春草” “古碑” “残阳” “黄沙”等意象渲染出了一幅故国荒凉图画,“不堪回首''的悲伤之情让人潸然泪下,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2)由上题可知,情由景中自然流露。

写的是荒草、残碑、残阳、黄沙等哀景,抒发了一种哀伤之情。

答案:(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2分)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
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口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3分)
(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每点2分。


矿“…【复习定位〕g…
考查重点1. 从选材上看,主要取材于宋词、宋诗和唐诗中名家的作品。

2. 从题材上看,考查的重点为写景感怀、羁旅行役、咏史、咏物等。

3. 从考点上看,多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鉴赏与评价,考查点主要涉及景象、意境、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

命题形式以考查单首诗歌为主,题型、分值稳定,一般设2道问答题,第1 道5分,第2道6分,共11分。

备考启示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是近年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并且注意比较阅读,特别是与教材的衔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