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稿五篇【篇一】1955年,爷爷参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
在第一代建桥人严谨的信念之下,武汉长江大桥至今仍然坚如磐石。
我的父亲名叫张建桥,是一名桥梁工程师。
父亲是爷爷参建南京长江大桥时出生的,爷爷希望他子承父业,所以取名“建桥”。
2013年,带着爷爷一生对桥梁事业的挚爱和父亲曾经修建太原南中环桥时难忘的回忆,我也踏上了太原这块充满期待的土地。
来到太原之后,我作为骨干参与修建了世界首座对称五拱反对称五跨非对称斜拉索桥——北中环桥和太原首座独塔空间扭索面斜拉桥——摄乐桥。
在一次拱桥施工时,我发现有一个定位架预埋件偏差5毫米,而这个5毫米是符合设计误差要求的。
正值盛夏,酷热难捱。
我犹豫再三,还是决定要求工人重调。
作业队长当时就急眼了。
等他冷静下来,我耐心解释说:我们修的是世界级桥梁,将来上面承载的是无数家庭和生命啊,我们必须保证百年品质。
烈日下,我们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最终实现了定位架安装零误差。
工作上零误差,但对家庭却差太多。
2013年刚到太原那年,父亲查出鼻咽癌。
那时,我为了确保北中环桥项目能快速推进,一直坚守现场,没能回家陪伴父亲放化疗过一次。
2016年1月,父亲去世,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成了我终身的遗憾。
回老家送别父亲后,我擦干眼泪,又义无反顾地赶回了工地。
现在,我们为二青会承建的十号线桥和迎宾桥已拔地而起,即将通车。
闲暇时,我会坐在工地上,静静欣赏不远处父亲和自己的作品,一个一个地数,一条汾河21座桥,一直美到北!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华诞,我们家三代大桥人以及像我们一样千千万万的建设者们将奋斗接力,用热爱、赤诚和坚守,陪伴我们的祖国一起成长!【篇二】淌过历史长河,我们迈进2019,属于新时代的2019,我们迎来祖国母亲的70周岁华诞。
70,这是一个伟大的数字,这是一个奋进的数字,这是一个属于中华儿女的数字。
70年,壮丽山河,中国精神缔造旷世大美。
70年,一个激荡百年风云的中国梦,离我们愈来愈近。
每一次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每一次唱起庄严肃的国歌,爱国之情便在我胸中激荡。
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为中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
如今,祖国在一天一天的发展,科技也越来越发达,每每谈到我们的祖国时,几乎所有人都会说“我爱我们的祖国”、“我为祖国骄傲”等语句,的确,在地图上,中国就如一只昂首高歌的金鸡,要向世界夸耀自己将要变得发达强大。
我就亲眼见证了这一点。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每天放学的路上全都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记得那时候走路老是能扭到脚,鞋子也很容易就穿坏了。
奶奶总是对我说:“走路小心一点,泥巴路路不好走”。
”垃圾也是随地可见的东西,这里一个快餐盒,那里又是一张餐巾纸;这里一个空易拉罐,那里又是一个塑料袋;这里一张小广告,那里又是一个烟头……这里不仅环境不整洁、路高低不平,交通还不便捷,就连走车到城里都要走2里路。
就去年过年回家现在变成了平坦宽广的马路,环境变得干净整洁,到集市上的班车也有了,家家都用天然气,自来水,家旁边还修了桥、国道、省道……家正在变得越来越好,祖国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发达。
我们是刚毕业参加新工作的新时代青年,我们会勇敢地提起祖国的重任,用自己的智慧与才华,打扮你这重新崛起的“东方巨人”。
我热爱您,我赞美您,我不会用更多的言语来表达,在我心中,那激情不息的波浪早已变成千千阙歌,抒发着我内心深情的独白:我爱您,中国!【篇三】70载,恢宏壮阔的发展画卷,中华厚重的历史影响着我,让我体会一个芸芸众生的卓著功勋;祖国明亮的眼眸牵引着我,让我感触一个泱泱大国的伟大时代。
当南海边上的紫荆花盛情绽放,《七子之歌》在人们口中传唱,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港澳特别行政区,也飘扬在港澳人的心中。
风骨遒劲的中华民族终于为台湾回归筑起了一座永不垮塌的桥梁。
在那百花盛开的阿里山,一位位同胞们在尽情地欢唱。
那时,无知的我懂得了,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我们一定能收复台湾,一定能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当神圣的奥林匹克圣火第一次走进龙的故乡,四海宾朋相聚在古老的礼仪之邦,二十九个脚印大步迈向了鸟巢,也迈向了世界。
坚贞不屈的中华民族终于为祖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信任与青睐。
在那礼花高绽的鸟巢,一面面五环旗挥动着时代的节拍。
那时,自豪的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奔跑的姿态,见证了一个民族不息的辉煌。
当祖国点燃六十华诞的礼花和红烛,我要为共和国举杯庆祝,仪仗队奏响了雄壮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也奏响在每一位国人的耳旁。
勇往直前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翘首期盼的祖国花甲生日。
在那金碧辉煌的天安门,一个个红灯笼诉说着不朽的传奇。
那时,激动的我会知道,站在历史新起点的中国,是一个在和平走向伟大的中国,也是一个企盼与世界分享成功喜悦的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历史的磨练就是成功的奠基石。
去年初春的冰雪与仲夏的地震是大自然对中国的考验。
我们形成了一个坚如磐石的,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使中国人民抵住了迎面袭来的大风大浪。
今天,在中国这片辽阔的沃土上,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七的顺利升空,军舰的南海护航!!充分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与顽强。
人们享受着从未有过的天蓝水绿,山清水秀。
欣欣向荣,国泰民安正有力地诠释着共和国的太平盛世。
中国不再清贫与自足,她用敏锐明亮的眼光眺望,以挑战者的形象出现,以征服者的英姿登场。
用奥运会的金牌,体现一个民族的强盛;用崛起的跨世纪宣言,迎来整个世界羡慕的目光。
但是,我们的宝岛台湾还没有收复,我们的钓鱼岛还被外国侵占,我们的新疆、西藏还存在着突发事件!!我们必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我们必须为祖国的一切而奋斗!中国五千年的岁月烙印着数不清的纷争,一次次不屈与战胜勾勒出不变的中华精神。
古语有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我们少年是国之栋梁,我们成长则国成长,我们进步则国进步!我们要带着这种不屈的精神进步,带着不屈的精神胜于欧洲,雄于地球!我高赞唐代三彩永恒的文雅;我追忆汉白玉雕历史的渊源;我聆听战国编钟古老的天籁;我留恋万里长城雄浑的沧桑;我瞻仰神舟中华美好的未来!风雨几重,春秋几度,日月流转,万象复苏。
我与祖国一道迎来了五彩缤纷的时代,我与祖国一起跨进了一个崭新的纪元!我与胸前的团徽一起,沐浴着新世纪的和风为祖国祝福,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篇四】回顾历史,那是一条长河,那是一个传说;回顾历史,是秦兵马俑的高大雄伟,是前所未有的名胜古迹;回顾历史,是儒家思想的舍己为人,是善意懂礼的道德之志。
历史的时空隧道,正在慢慢打开。
回到过去,回到历史,一起见证那奇迹的一刻。
从1949年10月1日中国建国开始,到如今已有七十周年。
这七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凭票购买到任意选购琳琅满目的商品,从单调朴素到颜色鲜艳款式多样的衣服,从“蜗居”到“广厦”,从“自行车王国”到说走就走的旅行,从老式“四大件”到新式“四大件”的改变,无一不说明着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落后挨打的中国了,如今的中国富起来了,如今的中国强起来了。
今天,当年轻人在超市选购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很少有人知道,20世纪90年代以前,存在过一个特殊的“票证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和民生带来的巨大变化,1992年,中国告别了长达40年之久的票证时代。
听爸爸讲他们小时候,平时吃啥买啥都要按照“票”来购买,“票”通常分为吃、穿、用三类,这些票涉及方方面面,五花八门,总之,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想要什么样的商品就要用什么票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一些贵重的物品更是一票难求。
由于食品物资的匮乏,爸爸说那时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吃肉、穿新衣服,而家里的大人也往往会把肉票布票留到过年才用,食品物资的匮乏导致食品供应的时间仅有几天,每逢年关,食品供应点就会簇拥着大量凭票购物的人们,购物长队成为那个年代的一大街景。
在冬天,奶奶把白菜、土豆、萝卜储存腌制,以备过冬。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粮食和其他日用商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商品市场逐渐活跃起来。
1984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用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
老百姓的餐桌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品种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类摆上了货架,粗粮食品逐渐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
80年代后期,全国实施了菜篮子工程之后,彻底解决了副食供应紧张的局面。
到1992年,随着中国最后的一种票证——粮票被取消后,票证最终结束了它长达40年之久的特殊身份,老百姓从此告别了票证所代表的物质匮乏时代。
改革开放前,人们穿的衣服色彩和样式单调,引入眼帘的千篇一律的是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象的形容为“蓝色的海洋”。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那个年代的格言。
稍微颜色亮丽一点的衣服根本没人敢穿,一不小心就会引来指责。
当时百姓生活水平有限,衣服的数量也很少。
用当时的话讲,叫“艰苦朴素”。
听爸爸说那时候只有过新年的时候家里才会给买新衣服,平时的衣服都是家里较大的孩子穿小了给下一个孩子,然后下一个孩子穿小了,在给下一个,衣服也是破了在缝缝补补继续穿。
那时小孩子们最期盼的就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可以买新衣服,买了新衣服的小孩子们都可以高兴到晚上睡不着觉。
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服饰迎来春天。
一些西方的服饰开始进入中国,并且形成了一种社会潮流。
20世纪80年代穿着“的确良”白衬衫的女青年显得那么单纯,和那个时代一样。
到80年代中期,城市里开始流行红裙子,女孩子们脱去了暗淡的外衣,穿着色彩鲜艳的编织毛衣,留住美丽,一场时装的革命正在悄然而来。
时髦的男青年一边跳着霹雳舞,一边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时尚”。
喇叭裤,包紧了臀部,裤脚管很大,像喇叭,兼具扫地功能。
随后,连体裤、哈伦裤、健美裤、蕾丝裙、中性套装、露脐装……各领风骚几个月。
时尚,就是一阵风,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90年代以后,中国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
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
人们的服饰也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刚建国时,人们最普遍的出行方式就是走路,那时候物资缺乏,自行车更是少之又少,在靠票购物的时代,就算是有票也难求一辆自行车。
人们出去要走很久的路,去亲戚家上午出发往往下午才到,交通工具的缺乏和发展落后,更是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因而大多数的人往往选择不出去。
到20世纪70年代末,刚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老百姓,绝不会梦想有一天会开上私家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