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据处理
第2课《数据分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数据分析》是青岛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具有Excel数据计算的操作技能,是在掌握函数的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设计的学习任务,为以后进一步学习Excel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作为整个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既要培养学生对现实中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据分析》是关于Excel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的内容,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要很好的利用教材中的内容,但并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尤其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
要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信息素养、思维和学习能力、动手与实践能力,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的基本操作,并经过第一课数据计算的学习,对Excel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Excel的学习方法,并能处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数据的输入,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等知识学习兴致非常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征,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知较直观,而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
另外因诸多因素的不同,造成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因此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分层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数据清单及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概念和作用。
2、技能目标:熟练掌握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操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通过数据分析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分析、判断的意识,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并学会与他人分享信息资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熟练掌握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操作方法。
五、教学方法
以引导法、自学辅导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主,结合直观启发、合作探究、展示评价等方法。
六、教学准备
计算机教室系统、课件、学案、素材
七、教学时间: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九、板书设计
数据分析
任务一:数据清单
任务二:数据的排序
任务三:数据的筛选
实践与创新:分类汇总
评测练习
1、数据清单的定义:称为数据清单。
2、数据清单的功能:。
3、数据清单的第一行称为:,其中的每一单元格为各列的列标志,也称为。
其余的每一行数据叫
做。
4、数据清单的特点是①,
②。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的基本操作,并经过第一课数据计算的学习,对Excel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Excel的学习方法,并能处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数据的输入,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等知识学习兴致非常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征,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知较直观,而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
另外因诸多因素的不同,造成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因此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分层教学。
效果分析
本节课学生兴趣较高,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方法自己来完成操作,结果学生完成的很好。
老师简要介绍排序、筛选、分类汇总,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操作,去完成。
结果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都很高兴,整节课效果还可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完全掌握了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的操作,我会尽最大能力来给学生创造条件。
教材分析
“数据分析”是青岛出版社的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让学生多加练习,以学生为主体。
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操作,然后归纳获得知识。
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
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课后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操作、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
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
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
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
因为这是第一堂课,所以是
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课标分析
1、理解数据清单及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概念和作用。
2、熟练掌握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操作方法。
3、感受通过数据分析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分析、判断的意识,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并学会与他人分享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