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意境、意象、语言分析

意境、意象、语言分析


鸿雁
鸿雁是候鸟,常常引起 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
之情。同时雁是传说中的信使,又有怀念故人之意。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西厢记》中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 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 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三、愁苦类意象
表达忧愁、悲伤,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梧 桐
梧桐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秋天到来,梧桐树叶先行凋落, 以梧桐 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手法。梧桐不耐寒 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 易形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再 者,雨滴梧桐(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 纷坠,令人肠断。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夜雨》“一 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 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 清秋。”等,写尽凄凉悲伤之情。
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徐再思《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
芭 蕉
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杜牧《雨》“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
外有芭蕉。”
丁香,指愁思、哀怨或情结。
如李商隐《代赠二首》“楼上黄昏
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
丁 香
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诗中的
丁香喻女子自己, 哀愁无限,为不得 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
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问:(1)《宿》描写了哪些意象? (2)《从》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久经沙场、英勇善战、意志坚强的将军。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形 象 ( 意 象 )
——
诗歌的分类(按题材)
1.山水田园诗 2.边塞征战诗 3.赠友送别诗 4.怀古咏史诗 5.思妇闺怨诗 6.羁旅行役诗 7.论禅说理诗 8.思乡怀人诗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等)
(李白《赠汪伦》、王维《渭》)
(苏轼、辛弃疾、陆游、杜甫等
(王昌龄《闺怨》)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苏轼、朱熹等)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方法指津:
一、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形 象
物(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意象)
鸳鸯
传说一对鸳鸯总是终生相守, 人们常常用鸳鸯
的“双栖双飞”来形容恋人间的形影不离,忠贞厮
守。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
鸳鸯不羡仙。”
六、战争类意象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和平的向往
投笔
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投
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意象;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摹画面; (3)点明意境的特点; (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课堂练习: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2005江苏卷) 心 氛 李益 情围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 孤清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单冷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 寂幽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寞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唐代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 安不见使人愁。”
五、爱情类意象
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红豆
传说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
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
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 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 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四、常见描写意境特点用词
1、幽冷 2、苍凉 深远 3、萧瑟 4、空灵 清幽 宁静 静谧 闲适 恬静 雄浑 苍茫 辽阔 高远 壮阔
凄凉 暗淡 萧条 荒凉 冷寂 空明 灵动 澄澈
1.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
的意境(或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2.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
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 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 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古代诗歌鉴赏 —意境 意象 语言
前置作业:
( ( 天净沙 秋思 鹿柴 宁 冷 马致远 王维 静 空山不见人, 落 枯藤老树昏鸦 但闻人语响。 、 、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返影入深林, 清 衰 夕阳西下 复照青苔上。 幽 败 断肠人在天涯 ) ) 1、这首小令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例:1、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抽刀断水水更流 3、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 如此
什么是意象?

先看一首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事物?
这些物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分析

啼鸟:早上起来,到处听到小鸟的啼唱…… 风雨:昨晚风雨交加……
先 想 到 再 想 到 总 结 一 下
杨花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给人一种飘忽不定
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在暮春中, “杨花落”和“于规啼” ,飘零之
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
落 花
流 水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 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 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流水:流水一去不返。引申出流年似 水。再加上流水悠悠不断,也喻愁怀别绪。 “落花”“流水”一去无返,常引起诗 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 上人间。”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
杨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 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柳因其缠绵柔长的 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 ”, 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 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又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 ” 等。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移情入景(有我之境)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物我情融(无我之境)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思乡类意象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人的牵挂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 笔法。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的月亮就不
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 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
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
无故人”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 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松 柏
高大挺拔——正气凛然 坚贞高洁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以松柏的耐寒, 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

云:一是来去自由,喻游子、飘泊、自由。二是遮蔽光 华,喻小人。 唐代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宋朝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 在最高层。”
唐代王维的《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子”即“怜子”,“青”即“情”,采用谐音 双关的修辞,表达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 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 古典诗歌里常用做比喻恩爱夫妻。
每只都只有一只翅膀,只有两只情人鸟比翼才能双飞,
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
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鹿柴》一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一、意境的概念
诗人的主观情感和 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 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 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 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二、意境与意象的关系 1、相关意象组合构成特定特 定意义的意境。 2、意象是细小的、具体的单 位,意境范围大而抽象。
三、意与境交融的方式
1、情随境生(触景生情)
2、内涵的丰富性
(1)同一意象,不同内涵 如:云(白云/黑云/青云/闲云/孤云) 两个黄鹂鸣翠柳 隔叶黄鹂空好音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2)同一内涵,不同意象 如:愁
送别类意象
思乡类意象 愁苦类意象 常见意象 抒怀类意象 爱情类意象
战争类意象
闲适类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
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 后的思念

落花:花都凋谢了,落了一地……
• 啼鸟:欢快的气氛
• 风雨:无情的风雨
• 落花:实让人惋惜 •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啼鸟写出自己的高兴的心 情,借风雨、落花写出诗人的感伤之情,将喜 春、惜春之情表现得贴切自然。
意象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补充:一些固定内涵的意象
梅 竹 松 荷 兰 菊 琴瑟 月 星 柳 鸿雁 寒蝉 杜康 杜鹃 《阳关三叠》 《折杨柳》 高山流水 夕阳、西风、残照 鸿鹄、骏马、大鹏 桃花 杨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