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企业品质的报告
品质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命脉。
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提升企业的品质就是我们急需面对和研究的课题。
一.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企业品质?品质的具体定义是什么?
品质应行业不同而不同,它的定义也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许多人(或机构)也针对品质有其特殊的定义,例如以下定义:
1.ISO 9000:品质是一组固有特性(在产品和服务中本身具有的特性)
符合需求的程度。
2.6σ:百万次测试中的错误次数。
3.菲利普˙克劳士比:品质就是符合需求
(Conformance to requirements)。
此处的需求并不一定完全反应了客户的期待。
克劳士比将此视为了另一个独立的问题。
4.约瑟夫·朱兰:品质就是“适合使用”(Fitness for use)。
而是
否适合则交由客户定义。
故品质主要指的是定型的科学技术内在信息状态,作为企业要素的人力、人才、产品、服务等,都必须借助科学技术手段,不断的提升其内在的科学内涵,进行必要的信息化披露,准备接受质量标准的衡量和评测。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品质的好坏不是由具体公司决定的,是由特定的需求和衡量对比出来的,品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可以说品质就是客户的满意,公司成长的内燃剂,它不只是单纯的产品质量,
而是一个公司的综合实力的体现。
如何在目前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提升公司品质,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品质提升的阻力
阻碍品质提升的原因多种多样,以下几种是比较典型的例子:1.在部分企业中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想要提升品质就必须付出必要的成本,品质提升与成本的增加是成正比的,从而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他们将品质等同于单纯的产品质量,认为提升产品质量就要增加必要的机器设备,并增加人力进行检验,而检验出的不良品又要花费成本进行返工等等,最终虽然产品品质提升了,但是相应的成本也就上来了,企业的竞争力也就没有了,美国七八十年代的家电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的美国家电业在日货的冲击下,一败涂地。
2.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
因为品质的特性,多数提升品质的构想,所能给与公司的回报都是延迟的利润,但是如要开展起来,立即体现出的却是投资和成本增加,如果公司领导者只看到短期的利益,这些构想想要实现的机会就比较渺茫。
目前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已经广泛被业界认可,而精益生产的14项基本原则中,首要原则就是长期理念:管理决策以长期理念为基础,即使因此牺牲短期财务目标也在所不惜。
3.思想上的误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但是为害最大的恰恰就是这个思想。
当然人都会犯错,但是犯错的原因和犯错误后的心态,值得进一步推敲。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家公司要将产品良率由50%提升到70%,我想多数员工都会认同;而将良率从70%提升到90%,我想支持的人数就会有所降低;而从90%提升到100%,多数人都会认为不可能,也就是说产品的零缺陷不被公司员工认同。
这就是意识形态对品质提升的影响,而我认为这个因素恰恰就是影响品质提升的最重要的因素。
三.品质提升的几点建议
(一).员工的品质意识的提升
品质改革讲求上行下效,也就是说最高决策者的想法是品质改革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最高决策者才是品质改革的原动力,同时,品质改革要想有个完美的结果,基层员工的品质意识同样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
单纯的理论学习所能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而如果能将理论学习同公司的具体作业结合起来进行培训,效果应该就会不大一样。
从公司的问题入手,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培训。
2.树立正确的品质意识
包含树立品质是企业的命脉意识、品质的客户意识、品质的预防意识、品质的程式意识、品质的责任意识等
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引导,灌输员工正确的品质意识,另外一方面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其认识,例如:
a.在基层员工中开展“提案改善”制度,每月评比,针对可以执行的
提案改善进行表彰,特别要在所有员工面进行,进而达到公司和员工双赢的局面。
b.在管理层和基层员工开展“读书会”制度,公司引进有先进理念的书籍给管理者和基层员工,定期开会共同讨论其内容和理念,并给与会者进行报告和表达的机会。
3.通过大型活动的开展,提升公司整体品质意识,公司至少每季或
半年开展一些品质活动
例如由公司部门主管主导,各部门之间开展一些品管圈(QCC)活动,由基层干部做主力,针对公司现存的问题进行展开,定期开展讨论并报告。
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参与热情,加深其品质意识,另外可以给员工压力进行对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4.建立学习型组织
每个企业都由人组成的,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才能有所提升,时代在进步,知识和技能也日新月异。
所以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对提升品质尤为重要,建立完善和实用的培训管理系统是品质提升的基础,通过“5个为什么”等分析手段的建立,通过不断的省思与持续改进以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使员工从短期解决问题到长期进行改进,走的是一条长期的、持续的旅程。
(二).引进先进的设备和系统
这里的先进设备和系统并不是要取代人,而是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和工具更好的帮助我们开展工作,节省成本,提升工作效率,进而提
升公司的品质。
1.仔细review每一个作业环节,评估是否有可以导入的设备,提升
工作品质。
例如精密的检验设备,可以将品质问题拦截在生产之外,从而减少rework的成本费用;物流方面导入电子料清点设备,减少电子料件与人接触的机会,降低静电等品质问题对其影响等等。
2.用系统来帮助我们更好的提升品质
例如导入质量输入和分析系统,帮助我们统计分析品质状况,更好的管控产品品质。
序号管理系统可以协助我们进行品质追踪,保证出货等作业的准确率等等。
(三).正确和稳定的工作流程和制度
我们都相信,正确的流程方能产生优异的成果;错误会有瑕疵的流程会产生浪费。
精益生产认为,多数的流程中,有90%是浪费,所以正确、有效的流程对提升品质非常重要。
1.建立供应商考核和辅导制度
一个品质优良的供应商对于提升本企业的品质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建立供应商考核制度,将供应商的考核项目数据化、量化,每月对其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与之进行检讨和改进。
另外一方面,要与供应商形成伙伴关系,用我们的优势和技术力量对供应商进行辅导,谋求共同发展。
2.建立无间断的操作流程
也就是精益生产中的一个流,虽然表面上看,无间断的操作流程,若有问题发生,整条产线或环节都会暂停,会产生成本浪费。
但是当生产停止时,每个人都被迫要立刻解决问题,于是,大家都会被迫去思考解决之道,通过彻底思考,团队成员因而成长,变得更加胜任。
3.建立流程和制度定期检讨的制度
再正确的流程和制度,随着条件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也有可能变成阻碍公司品质提升的绊脚石,故定期对现有流程进行检讨和改善,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公司保持活力,品质不断提升。
4.建立长期稳定并可持续发展的流程和制度
建立流程和制度要从长期来考量,一个朝令夕改的制度对企业竞争力的伤害非常之大,无形中也就降低了公司的品质。
(四).创造优良的作业和学习环境
一个优良的作业和学习环境,不但可以给人舒适的工作氛围,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浪费,提升产品的质量,公司的竞争力。
而创造优良的作业和学习环境,推行7S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只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坚持7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持续改进,一定可以创造出优良的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从企业的各个要素和角度来思考,从各方面进行改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品质,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从一点一滴做起,我相信企业的明天一定会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