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础(本位)开发课程,即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教材或设计学习活动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它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地区,学校及学生的差异性。
作为湖北省教科研50强学校的我校,近几年来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2002年秋开始,充分利用本地各种课程资源,尤其是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大量有价值的校本课程,取得了大量的丰硕成果。
一、开发校课程资源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此,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教材开发与管理》中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以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2001年教育部制订了各基础学科新的课程标准。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都要求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利用好校本课程资源。
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由此可见:语文课的教学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用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此可见,利用校本课程让学生学习数学,一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表达了方式的多样性,能从多角度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科学(3—6种级)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即: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下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大自然、网络和多媒体的各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由此可见:积极开发和利用校本科学课程资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部在新的课改精神指导下,2002年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领导小组。
作为湖北省教育科研五十强学校的我校,积极申报了该课题的子课题——《校本科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于2003年5月得到了湖北省教学研究室的批准。
当课题申报成功后,学校迅速成立了课题实验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戴大明为总负责人,对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任务、过程等作了详细的实排。
通过近三年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优秀成果。
如:《饲养春蚕》课案荣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一等奖,《森林科技素描》活动方案,获湖北省科协二等奖,综合实践活动《走进五脑山探究大自然》获湖北省二等奖,《将军北路流动车辆污染环境的调查和探究》课堂实例荣获黄冈市一等奖。
2005年我校被湖北省教研室评为《课程资源开始与利用的研究》课题实验先进单位,本人被为课题实验优秀教师。
在积极开发和利用校本科学课程资源的同时,我校也十分注重其它学科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得了大量的校本课程。
下面,我从四个学科对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实例分析。
二、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
我校积极开发和利用的校本课,主要是围绕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四个方面来进行的,下面结合实际例子,逐一介绍不同类型校本课程的设计。
(一)、语文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中的第21课,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乡下人家中瓜藤攀檐、花繁竹翠、鸡鸭觅食、院落晚餐、虫鸣睡梦等情景的具体特征。
而我校地处城区,学生对乡下人家的有关知识了解较少,开发和利用《乡下人家》的校本课程资源,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1、课程设计(1)具体目标:①利用校本课程让学生从多方位来认识乡下人家的各个场面;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③制作相关的CAI课件,积累校本课程资源。
(2)适用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3)课程设计的主要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教师(学校)利用摄像机等拍摄出乡下人家的各种有代表性的场画;学生在家长(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利用假期深入农村,亲自观察乡下人家中景、物形象,体验乡下人家的农家生活。
②课堂教学阶段:利用学生在乡下人家积累到的认知表象,结合老师制作的相关CAI课件,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学课文。
③总结阶段:一方面让学生汇报学习本课的收获,另一方面让学生结合实际,写一篇现实的《乡下人家》的文章。
(4)时间和空间:由于《乡下人家》是介绍夏、秋季节的农村新貌,因此课程适用于夏、秋季节,在农村进行。
(5)可供选择的其它活动: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的情感,学生在感知乡下人家时,可建议学生开展如下的一些活动:调查乡下人家的生活变化,观察农民的纯朴、夏(秋)收农民的辛勤劳动,描绘我热爱的农村……2、效果分析:由于本课程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真实、具体的场面,这一方面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直观资料,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由于我校学生对农村的各种场景感觉很新鲜,因此,学习时兴趣浓厚。
据此,本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是一个成功的校本课程。
(二)、数学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水电费的调查统计》。
《统计》是小学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水、电是我们现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利用家喻户晓的水、电费作为学生调查统计的对象,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为此,我校设计了《水电费的调查统计》校本课程:1.课程设计(1)具体目标:①通过水电费的调查统计,让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统计过程,掌握统计简单数据的方法;②通过水、电费的相关数据能制作常见的统计图、表;③利用统计中的各种数据、图表,进行可能性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适用对象:小学3——6年级的学生。
(3)校本课程设计的主要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①调查搜集原始数据阶段:要求学生逐月收集家中的水、电费数据,并进行记载。
②绘制统计图、表阶段:利用学生收集到的水、电费原始数据,采用多种形式,如:一个家庭一年各月份,同一小组不同家庭某月份……制成的统计图、表等。
③分析、总结阶段:利用各种统计图、表及数据,分析出现某种可能性的原因,总结水电费调查统计的收获等。
如:夏季水电费为什么多一些?水费高可能是因为天气炎热,用水洗澡、洗衣服就多,电费高是因为夏天冰箱、空调用电量大等。
(4)时间和空间;在每年每月的学生家庭中进行。
(5)可供选择的其它活动:学生在调查统计家庭的水、电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建议学生开展如下活动:水、电费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如何节约用水、用电?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水和电可能是什么样?分析某年、某月、某家庭水电费较高的原因是什么?……2、效果分析:由于本课程的选材学生十分熟悉。
水电费的调查统计与现实生活和统计知识联系紧密,学生调查统计的积极性高,尤其是那些好动的男生,调查效果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应用新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女生的效果要稍差一些,这主要是因为她们的动手能力要次于男生。
总之,本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效果很理想,。
(三)、科学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饲养春蚕》《饲养春蚕》是小学《科学》课中三年级的教学内容,而我市有着悠久的栽桑养蚕的历史,充分利用我地这一资源优势,让学生开展饲养春蚕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1.课程设计(1)具体目标:①学生通过对春蚕生长过程的观察、记载,认识蚕一生的四个发育阶段,加深学生对昆虫的认识;②通过学生的养蚕经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处理简单数据的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③积累相关资料,为开发校本课程夯实基础。
(2)适用对象:小学3——6年级学生。
(3)校本课程设计的主要过程:饲养春蚕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①准备阶段:让学生准备好饲养春蚕的各种材料和设备,储备有关饲养春蚕和科学知识。
②饲养春蚕阶段:学生饲养春蚕,观察、记载春蚕的生活发育过程,并及时与师生进行交流,探究得当的饲养春蚕技术。
③分析总结阶段:根据学生的养蚕成绩和统计有关数据,分析养蚕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
根据学生在饲养春蚕期间的综合表现,表彰一批表现积极的学生。
(4)时间和空间:饲养春蚕活动主要在4月底至六月下旬进行,养蚕在学校的饲养室和学生的家中进行。
(5)可供选择的其它活动:在饲养春蚕期间,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可以建议学生开展如下与饲养春蚕有关的活动;①在大自然中观察桑树各器官的形态,桑叶、桑椹的物候期;②利用报刊、杂志、互联网上等处的资料了解蚕的综合利用;③社会调查:调查我市一年蚕茧的总产量,春蚕所占的百分比,我市其它季节的养蚕情况;④去缫丝厂、丝绸厂参观,认识缫丝、织绸的详细工艺流程,体验工人的辛勤劳动等。
2、效果分析:由于学生都喜欢蚕宝宝,学生对养蚕的积极性较高。
但是,由于养蚕的时间较长,还要采摘桑叶,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因此,有部分学生养蚕没成功。
本校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的效果良好!(四)、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走进五脑山探究大自然》。
五脑山位于我校西北5千米处,海拔约150米,面积近10平方千米,是国家级森林公园。
近几年来,结合学生的踏青、春游、避暑、秋游、冬游等远足活动,我校组织学生在五脑山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1.课程设计(1)具体目标:①语言写作:能准确描写五脑山某一景物,景象的特征,叙述某一活动的过程及自己的经历;②数学实践:能调查统计出五脑山的主要岩石、土壤、动植物和环境污染种类的各种数据,进行距离,林地面积和木材蓄积量等测量;③科技活动:能识别五脑山主要的岩石、土壤和动植物,并将它们制成标本;实地考察,感知森林的生态效应,④美工制作:实地摄影和写生;利用五脑山的多种自然资源开展手工制作;⑤网页制作:在校园网中建立我爱五脑山专题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