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1 几类植物病原物与植物细胞大小的比较第二章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园林植物病害的概念,掌握病害症状的类型,了解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病原和症状特点,了解各类病原物的一般形态,掌握真菌、细菌主要种类的特征,掌握侵染性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生发展过程及测报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一、园林植物病害的涵义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运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中物理化学因素的非正常影响,或受其他生物的侵染,导致生理、组织结构、形态上产生局部或整体的不正常变化,使植物的生长发育不良,品质变劣,甚至引起死亡,造成经济损失和降低绿化效果及观赏价值,这种现象称为园林植物病害。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直接引起病害的因素称为病原,包括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病原,其他因素统称为环境因子。
生物性病原又称为病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寄生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和螨类(图2-1)。
非生物性病原包括温度不宜、湿度失调、营养不良和有毒物质的毒害等。
病原物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也叫生理病害。
植物病害的发生都具有一个病理变化的过程。
植物遭病原物的侵染或不利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后,首先是生理方面发生不正常变化,如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加强,同化作用的降低,酶的活性和碳、氮代谢的改变,以及水分和养分吸收运转的失常等,称为生理病变。
之后是内部组织发生不正常变化,如叶绿体或其他色素体的增减、细胞数目和体积的增减、维管束的堵塞、细胞壁的加厚,以及细胞和组织的坏死等,称为组织病变。
继生理病变和组织病变之后,外部形态也发生不正常变化,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的坏死、腐烂、畸形等,称为形态病变。
往往先引起生理机能的改变,继而造成植物组织形态的改变。
这些病变是一个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变化过程或称病理程序。
病理变化过程是识别园林植物病害的重要标志。
在侵染性病害中,受侵染的植物称为寄主。
病原物在寄主体中生活,双方之间既具有亲和性,又具有对抗性,构成一个有机的寄主——病原物体系。
病理程序也就是这一体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
这一体系又受到环境条件影响和制约。
环境一方面影响病原物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影响植物的生长状态,增强或降低植物对病原的抵抗力。
如环境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原的活动,病害就难以发生或发展很慢,植物受害也轻;反之病害就容易发生或发展很快,植物受害也重。
植物病害的发生过程实质上就是病原、植物和环境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而发生的一系列顺序图2—2症状类型 1. 白粉病 2.叶斑病 3.花叶病 4.肿瘤病 5.溃疡病 6.腐朽病 7.腐烂病 8.畸形变动的总和。
人类活动对植物病害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从生产和经济的观点出发,有些园林植物由于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尽管发生了某些病态,但是却增加了它们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同样也不称它们为植物病害。
例如,绿菊、绿牡丹是由病毒、植原体侵染引起的;羽衣甘蓝是食用甘蓝叶的变态。
这些虽然都是“病态” 植物,由于提高了经济和观赏价值,人们将这些“病态”植物视为观赏花卉中的珍品,因此也不当作病害。
损伤同病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无论非生物因素或是生物因素都可以引起植物的损伤。
植物损伤是由突发的机械作用所致,如风折、雪压、动物咬伤等,受害植物在生理上不发生病理程序,因此不能称为病害。
二、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园林植物感病后,其外表所显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病态特征称为症状。
典型症状包括病状和病症。
病状是园林植物感病后植物本身的异常表现,也就是受病植株生理解剖上的病变反映到外部形态上的结果。
病状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过度生长、发育不良和坏死等。
病症是指寄主病部表面病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并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的特征。
由真菌、细菌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因素引起的病害,病部多表现较明显的病症。
如病部出现各种不同颜色的霉状物、粉状物、不同大小的粒状物、疱状物,形状各异的伞状物、脓状物等。
病毒、植原体等寄生在植物细胞内以及非侵染性病害,在植物体外无表现,故它们所致病害无病症。
植物病原线虫多数在植物体内寄生,一般植物体表也无病症。
由于病原物的种类不同,对植物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所以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也千差万别,根据它们的主要特征,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图2—2)。
(一)病状类型1.变色型 植物感病后,叶绿素不能正常形成或解体,因而叶片上表现为淡绿色、黄色甚至白色。
叶片的全面褪绿常称为黄化或白化。
营养贫乏如缺氮、缺铁和光照不足可以引起植物黄化。
在侵染性病害中,黄化是病毒病害和植原体病害类的重要特征,如翠菊黄化病。
叶绿素形成不均匀,叶片上出现深绿与淡绿相互间杂的现象称为花叶,有的褪绿部分形成环纹状或水纹状,也是病毒病害的一种症状类型,如月季花叶病和郁金香碎色病。
2.坏死型 坏死是细胞和组织死亡的现象。
常见的有:(1)腐烂 多肉而幼嫩的组织发病后容易腐烂。
如果实、块根等常发生软腐或湿腐。
引起腐烂的原因是寄生物分泌的酶把植物细胞间的中胶层溶解了,使细胞离散并且死亡。
含水较少或木质化组织则常发生干腐。
根据腐烂症状发生部位,可分为花腐、果腐、茎腐、基腐、根腐和枝干皮部腐烂等。
(2)溃疡多见于枝干的皮层,局部韧皮部坏死,病斑周围常为隆起的木栓化愈伤组织所包围形成凹陷病斑,这种病斑即为溃疡。
树干上多年生的大型溃疡,其周围的愈伤组织逐渐被破坏而又逐年生出新的,致使局部肿大,这种溃疡称为癌肿。
小型溃疡有时称为干癌。
溃疡是由真菌、细菌的侵染或机械损伤造成的。
(3)斑点斑点是叶片、果实和种子等局部组织坏死的表现。
斑点的颜色和形状很多,有黄色、灰色、白色、褐色、黑色等等;形状有多角形、圆形、不规则形等。
有的叶斑周围形成木栓层后,中部组织枯焦脱落而形成穿孔。
斑点主要由真菌及细菌寄生所致,冻害、烟害、药害等也造成斑点。
3.萎蔫型植物因病而表现失水状态称为萎蔫。
植物的萎蔫可以由各种原因引起,茎部的坏死和根部的腐烂都引起萎蔫。
典型的萎蔫是指植物的根部或枝干部维管束组织感病,使水分的输导受到阻碍而致植株枯萎的现象。
萎蔫是由真菌或细菌引起的,有时植株受到急性旱害也会发生生理性枯萎。
4. 畸形畸形是因细胞或组织过度生长或发育不足引起的。
常见的有:(1)丛生植物的主、侧枝的顶芽受抑制,节间缩短,腋芽提早发育或不定芽大量发生,使新梢密集成笤帚状,通常称为丛枝病。
病枝一般垂直于地面向上生长,枝条瘦弱,叶形变小。
促使枝条丛生的原因很多,真菌和植原体的侵染是主要的。
有时也由生理机能失调所致。
植物的根也会发生丛生现象,如由细菌引起的毛根病,使须根大量增生如毛发状。
(2)瘿瘤植物的根、茎、枝条局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瘿瘤。
有的由木质部膨大而成,如松瘤锈病;有的由韧皮部膨大而成,如柳杉瘿瘤病。
瘿瘤主要是由真菌、细菌、线虫等侵染造成的,有时也由生理上的原因造成。
如有些行道树上的瘿瘤,就是由于在同一部位经过多次修剪后,由愈伤组织形成的。
(3)变形受病器官肿大、皱缩,失去原来的形状,常见的是由外子囊菌和外担子菌引起的叶片和果实变形病。
如桃缩叶病。
(4)疮痂叶片或果实上局部细胞增生并木栓化而形成的小突起称为疮痂。
如柑橘疮痂病。
(5)枝条带化枝条扁平肥大。
一般由病毒或生理原因引起的。
如油桐带化病或池杉带化病。
5.流脂或流胶型植物细胞分解为树脂或树胶流出,常称为流脂病或流胶病。
前者发生于针叶树,后者发生于阔叶树。
流脂病或流胶病的病原很复杂,有侵染性的,也有非侵染性的,或为两类病原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病症类型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病症主要有5 种类型。
1.粉状物直接产生于植物表面、表皮下或组织中,以后破裂而散出。
包括锈粉、白粉、黑粉和白锈。
(1)锈粉,也称锈状物是初期在病部表皮下形成的黄色、褐色或棕色病斑,破裂后散出的铁锈状粉末。
为锈病特有的表现,如菜豆锈病等。
(2)白粉是在病株叶片正面表生的大量白色粉末状物;后期颜色加深,产生细小黑点。
为白粉菌所致病害的特征,如黄瓜白粉病、黄芦白粉病等。
(3)黑粉是在病部形成菌瘿,瘿内产生的大量黑色粉末状物。
为黑粉菌所致病害的病征,如禾谷类植物的黑粉病和黑穗病。
(4)白锈是在孢部表皮下形成的白色疱状斑(多在叶片背面),破裂后散出的灰白色粉末状物。
为白锈菌所致病害的病征,如十字花科植物白锈病。
2.霉状物是真菌的菌丝、各种孢子梗和孢子在植物表面构成的特征,其着生部位、颜色、质地、结构常因真菌种类不同而异。
可分为3 种类型。
(1)霜霉是多生于病叶背面,由气孔伸出的白色至紫灰色霉状物。
为霜霉菌所致病害的特征,如黄瓜霜霉病、月季霜霉病等。
(2)绵霉是于病部产生的大量的白色、疏松、棉絮状霉状物。
为水霉、腐霉、疫霉菌和根霉菌等所致病害的特征,如茄绵疫病、瓜果腐烂病等。
(3)霉层是除霜霉和绵霉以外,产生在任何病部的霉状物。
按照色泽的不同,分别称为灰霉、绿霉、黑霉、赤霉等。
许多半知菌所致病害产生这类特征,如柑橘青霉、番茄灰霉病等。
3.点状物是在病部产生的形状、大小、色泽和排列方式各不相同的小颗粒状物,它们大多暗褐色至褐色,针尖至米粒大小。
为真菌的子囊壳、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等形成的特征,如苹果树腐烂病、各种植物炭疽病等。
4.颗粒状物是真菌菌丝体变态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其形态大小差别较大,有的似鼠粪状,有的像菜籽形,多数黑褐色,生于植株受害部位。
如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莴苣菌核病等。
5.脓状物是细菌性病害在病部溢出的含有细菌菌体的脓状黏液,一般呈露珠状,或散布为菌液层;在气候干燥时,会形成菌膜或菌胶粒。
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等。
三、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植物病害的症状都有一定的特征,又具相对稳定,是进行病害类别识别、病害种类诊断的重要依据。
对于已知的比较常见的病害,根据症状可以作出比较正确的诊断。
如当杨树叶片上出现许多针头大小的黑褐病斑,病斑中央有一灰白色粘质物时,无疑是由Marssonina属的真菌引起的杨树黑斑病的典型症状。
但病害的症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种病原物在不同寄主上或在同一寄主的不同发育阶段或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都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如梨胶锈菌危害梨和海棠叶片产生叶斑,在松柏上使小枝膨肿并形成楔状冬孢子角;立枯丝核菌危害针叶树幼苗时,若侵染发生在幼苗木质化以前表现为猝倒,侵染如发生在幼苗木质化后则表现为立枯。
相反,不同的病原物也可以引起相同的症状,如真菌、细菌,甚至霜害都能引起李属植物穿孔病。
真菌病害一般到后期会在病组织上产生病症,它们多半是真菌的繁殖体。
对于那些专性寄生或强寄生的真菌,如锈菌、白粉菌、外子囊菌所致病害,根据病原物进行诊断是完全可靠的,细菌病害在潮湿的条件下部分产生菌脓。
病毒病害只有病状而无病症,病状有显著特点,常见全株性变色、畸形,也有局部坏死症状,坏死斑在植株上分布比较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