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翻译目的论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英语二学历论文)

从翻译目的论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英语二学历论文)

从翻译目的论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以及国内经济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关注中国,渴望了解他的昨天与今天、语言与文化。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民也创造了不少幽默诙谐、充满智慧的语言,一些鲜活的流行语不仅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还渗透到社会生活中。

俗话说的好,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少不了“翻译”这个环节。

然而,如何将这些流行与自然得体地翻译出来,让外国友人了解它们的意义与文化内涵呢?本论文将对此进行探析。

一、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

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

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

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

同时,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例如自2012年4月,毒果冻、毒老酸奶疑云未散,毒胶囊风波又起。

在互联网上出现了破皮鞋很忙的恶搞段子:忙着被提炼成工业明胶,被无良商人掺入食品中,被消费者吃进肚子里。

于是网络一时爆红一首打油诗想吃果冻了,舔下皮鞋,想喝老酸奶了,舔下皮鞋,感冒要吃药了,还是舔下皮鞋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2012,皮鞋很忙……这是目前网上热传的段子,它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不免也有些淡淡的悲凉。

中国的食品安全竟会到如此田地?可见网络流行语用诙谐现代汉语词汇主要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个部分。

基本词汇的特征是稳定性和高频率的使用性,这是词汇的主要部分。

另一部分是一般词汇,主要特点是灵活多变,具有动态的演化过程。

根据语言学上的分类,流行语应属一般词汇。

二、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由德国翻译理论家Vermeer和Reiss创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理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基本准则:目的准则、连贯准则和忠实准则。

目的准则指翻译应能在译语情景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准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而“目的”一词常指译文文体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

连贯准则是指译文必须老吕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和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做到语义连贯,以便译文接受者能够理解其义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忠实准则是指原文和译文中应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

这三条准则的关系是:忠实准则服从于连贯准则,而这二者服从于目的准则。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之初,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取向受到挑战,反动者摈弃独霸译坛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以开先河者的姿态为译界注入了一股对经院派迂腐之气具有祛除力的清流。

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传递说话人的意图。

在意图、意义、语言三者的关系上,意图赋予语言以意义,意义是意图和语言相结合的产物,语言则是联结意图和意义的中介或纽带,也是这两者的外化、物化手段。

因此,要确定话语意义,就必须充分考虑说话人的意图、交际场合以及听话人的背景知识、信念、态度等语境因素。

就翻译而言,它们是一种“三元关系”间(即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 的明示推理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既要通过原文语境关联推理认知原作意图和意义,与原作者达成认知上的共识而构成交际的一方,又要通过译文将自己认知的原作意图及其相关信息与译文读者交流而形成交际的另一方,从而完成这种“三元关系”间的跨文化语言交流。

但是,由于文化环境、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作意图极其语篇形式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原语与译语的语篇功能在很多情况下往往也难以一致。

对于这种情况,继费米尔(H. J . Vermeer) 之后,以莱斯(K. Reiss) 、诺德(C. Nord) 等为主的“目的论”学者提出了明确的主张。

他们认为,为适应译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将自己放在译文读者的位置上,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能连贯自如地传达原作内容又符合目的语规范和文化标准。

并且,译者还可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删减甚至改写。

目的论为译者顺利实施其翻译策略提供了可行性途径。

二、分类翻译的目的可从两大方面加以考察,即原作者的目的和译者的目的。

1. 作者的目的原作者目的性也称意图性,它是一种“态度”,是语篇作者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连贯性和接应性,并借此达到一定的目的,诸如讽刺、逗乐、劝导、介绍某个操作的过程等。

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应该充分领悟原作者的意图。

只有在此基础上他才能够作出正确合理的翻译选择。

掌握原作目的性对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尤其重要。

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逻辑连贯。

但在网络流行语中,作者有时有意违反语言常规,甚至毫无规律可寻的“无厘头、非主流”。

以至出现局部的不合逻辑、信息冗余、模棱两可等现象,同常规的语言产生鲜明对照。

这些语言变异情况往往是作者意图的一部分,译者如果不加区分地对它们进行编辑,使之“简洁明了”,“逻辑连贯”,就会造成原作意图的扭曲和变形。

例如,网络流行语之“寂寞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参考译文:What I’m eating is not noodles,but solitude.分析:原句是某贴吧里一张男子吃面图片的配文,之后万物皆可化作“寂寞”二字,它折射出现代人需要抚慰的心灵。

本句可采取保留形象直译额方式,套用英语中的“not…but…”句型;在指称上须注意“哥”指代的是说话者自己,自然不能译为brother。

此句运用“直译”的方法翻译出来,在不违背英语习惯用法的前提下,既保留汉语的文化特色,又不致产生误解。

直译是忠实深层结构的传达且不忘表层结构风格再现的方法。

动机和意图往往是构成语言风格的心理基础。

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性,就不能忽视作者赖以表达原作的语言风格。

不仅要使语言达意,而且要使语言产生移情的效果。

使译文栩栩如生,让人浮想联翩,勾起外国友人对之来源的兴趣,进而了解中国文化、语言,以打开中国通往世界文化的大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理解原作的意图性,合理地接受它。

如果理解中产生隔阂,应努力打破这种隔阂,这是忠实原文的一个重要标志。

充分理解原作者的意图性,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风格及写作技巧。

如果原作的意图性不能保留,那么,译作就是不忠实的,而且是不可接受的。

更失去了网络语言诙谐、搞笑的原意,而产生歧义,使外国友人不能充分了解中国文化。

语言不仅负载着厚重的文化信息,浸淫着绚丽的文化色彩,而且还通过修辞、语体等手段向读者暗递着美妙的“弦外之音”。

例如网络流行语之“传说哥篇”: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

参考译文:Don’t be infatuated with me.,for I’m only a legend.分析:本句同样可采取直译的方式,参考译文体现了英汉语形合与意合差异的因素,将原文中两个分句的隐形逻辑关系表现出来,所以在译文两个分句间增加表因果关系的连接词for,使翻译条理清晰,逻辑分明。

翻译目的还影响着译者的具体操作方法。

翻译目的中译者的目的可以有应用的、审美的、研究的等等,目的不同,表达方式也会有差异。

应用必须讲求准确、易懂、明了;审美的除此之外还要着力于语言风格和修辞特色的再现;而研究的,比如经典哲学、宗教著作,则强调忠实于原作意旨乃至句子形式,方法上直译的运用频率比较高。

同是一部作品,由于翻译目的不同,处理方法也会有很大差异。

例如:信息传递环境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译者必须弄清楚原文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在什么背景里、为什么人而作的,再根据这些条件调整译者与译文场合、译文读者的关系。

例如,译者必须弄清楚,哪些话在原文背景里不加解释即可理解,而换一种语言背景必须增加解释读者才能理解。

译者必须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如果过多地把原文中的内隐关系明译出来,会使译文读者误以为原文读者对有关信息也同样不懂;而如果对该说的不明说,便可能导致对译文信息的曲解、误解或根本不理解。

[10 ]翻译是一门交际艺术。

金认为,“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改用乙语言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

”[11 ] 关于翻译的交际性,奈达也认为,“翻译即交际,交际的过程取决于听众或读者从译文中所获得的信息”。

[12 ] 完整的翻译过程先后涉及两个交际阶段:一是译者与原文作者的交际阶段,即译者阅读、理解原文的过程,交际的媒介是原文;二是译者与译文读者的交际阶段,即译者进行翻译表达和读者阅读与接受译文的过程,交际的媒介是译文。

根据Burke 的修辞学理论,为了使翻译交际圆满成功,需要达到两个层面的同一:首先是译者与原文作者的同一,即译文与原文在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上的同一;其次是译者与读者的同一,这种同一以前一种同一为基础,要求译文适合译文读者的知识结构、价值观、情感、态度、需要等心理因素,否则读者将难以理解或接受译文,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

[13 ] 因为不懂汉语的读者往往无法体会到这些经过异化翻译的词语的奥妙之处,最可能的反应就是因不知所云而跳过不看,更不用说从中获得丰富的文化联想意义。

目的性意味着根据不同的传播中介来选择原语信息、组织译语的形式和风格。

2 译者的目的翻译目的并不总是与原作的总体内容相一致的。

由于作品内容的多层次性,同一作品可以用不同的翻译目的去翻译。

翻译目的首先影响着译者的翻译态度,从而也影响着译作的整体质量。

一个译者若以拜金、钓誉为翻译目的,便会产生不负责任的翻译态度,译文质量的低劣便在所难免。

一个合格的译者应树立正确的翻译目的,讲求译德、译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为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我国的两个文明建设而努力。

可见,由于翻译目的不同,读者对象不同,翻译就必须遵循不同的原则,所产生的两种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16 ]译者的目的是把读者引向原作,使读者对原作的修辞手法有较直接的认识,因此往往把原文形象、原语结构搬进译文,只把它的语言外壳转换成译语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