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考试卷答案“影视鉴赏”这个说法很怪异,如果说“节目分析”还靠点边。
经常有同学问“影视鉴赏”。
,这里正好有一个考试卷,拿过来用下。
作为“实战派”“理论”薄弱,随便看看、答答,大家一笑,千万不要作为标准答案,后果自负。
一.名词解释(20% )1、影视鉴赏就是对节目的表达方式及创作思路进行分析。
应该改名叫“节目分析”2、蒙太奇法文音译,“剪接”的意思。
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
狭义就是两个镜头接在一块的方式,广义就是组镜头句式结构的意思,就是如何通过一组镜头的排列来说明事情。
一般有叙事型、表现型两种蒙太奇句式。
3、景别主体在摄像机画框中的大小。
远、中、近、特、全4、镜头用官方说法是两个含义,一是物理概念上的透镜镜头,通常包括“标头”、“广角”、“长焦”、“变焦”几种。
另一种是节目制作中的镜头,摄像机按下rec到stop就是一个镜头。
镜头的类型可以分为“静态镜头”、“移动镜头”5、主观镜头影视剧中主体眼中的世界就是主观镜头,对应于客观镜头。
二.填充(20%)1、电影电视的特性为直观性强、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受收视环境的影响大;不易把握传播效果;瞬间传达,被动接受。
2、根据视距镜头可以划分标准镜头、长焦镜头、广角镜头、定焦镜头、变焦镜头。
3、美国威廉姆.H..菲理普斯在《电影分析教程》的著作中把影片分析分成五部来完成。
,这本书没看过4、最能体现爱生斯坦理论的作品是《战舰波将金号》,他确立了爱生斯坦前苏联蒙太奇学派主帅的地位5、1905 年初夏,北京丰泰照相馆主持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6、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用手动的摄影机放映了世界1部电影,它的内容为《火车到站》。
7、由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电影,在1985年摘取第38届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桂冠,首开中国故事片在竞赛性国际电影上荣获大奖的纪录。
8. TV三大制式:NTSC: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等大部分美洲國家以及台湾、日本、韩国、菲律宾。
SECAM:法国和俄罗斯;PAL:德国研制,PAL-I 英国、香港、澳门,PAL-D 中国。
9.电影电视是综合艺术的结晶,表现在三个方:这道题抱歉了,电影电视不是综合艺术,而是声波、光波的传输来表现时间、空间的变换。
三. 选择题(20%)1、用来表现被摄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引导观众将被摄主体放置在一定的参照环境中进行观察常用(B)镜头表示。
A、镜头 B.推镜头 C. 甩镜头 D.俯视镜头2、电影播放的速度为每秒( c )帧。
A、25B、30C、24D、123、如果要拍摄远景、全景画面,摄像应采用(b )焦距的镜头。
A.长焦距镜头B.短焦距镜头C. 中焦距镜头D.以上都不是4、电影电视构图的组成为(a )。
A.主体、前景、后景B. 主体、陪体、环境C.主体、陪体D. 前景、环境、主题5、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在(b)年由北京电视台播出。
A.1960B. 1958C. 1955D.1964三.简答题(20%)1、举例阐述电影时间和现实时间的根本区别?这个问题太怪异了,现实世界的时间是顺序的。
电影世界可以交叉、重叠、回转。
没有举例的必要吧?2、举例叙述蒙太奇的意义更怪异。
,为什么不直接叫剪辑呢? 用途就是对电影进行时间压缩、空间压缩。
非蒙太奇就是长镜头了。
例子?每部电影的每个场景都是蒙太奇。
用举例子吗?3、举例叙述电影空间的定义空间就是地域的跨越,在现实中跨越空间很困难,但在电影中一个转场就可以完成空间的跨越。
这也是电影好看的一个原因。
4、简要叙述蒙太奇分类从大处可以分为“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
叙事又可以分为“前进”、“后退”、“循环”、“片段”。
表现可以分为“叠加”、“对比”、“借喻”等。
四.问答题(20%)用分镜头表示一个片断,要求不少于3组镜头、10个分镜头,内容自选。
镜号景别拍摄角度镜头模式画面内容对白音效剪辑1 全斜侧俯静止某男在电脑前操作键盘诙谐音乐2 中斜侧俯慢移脸部无聊的表情谁出的题3 特写斜侧俯静止手敲打键盘4、近景正面平静止脸部困惑乱弹5、特写斜侧平静止电脑屏幕出现“乱弹”6、全斜侧平静止某男起身走到沙发坐下7、中正面俯静止在沙发上坐下动接8、近斜侧平静止头靠向沙发,思考动接9、特斜侧俯静止一本书摆在茶几上,一只手拿起了书10 中正面平静止拿起书,翻了起来动接世界电影电视艺术的车轮已轰然碾过一百余年。
伴随着技术的一次次革命,其形成、成熟、1、世界电影电视艺术的车轮已轰然碾过一百余年。
伴随着技术的一次次革命,其形成、成熟、变革、振兴的四个时期的历史沿革历历在目。
请阐述课堂上讲述过的电影电视沿革,变革、振兴的四个时期的历史沿革历历在目。
请阐述课堂上讲述过的电影电视沿革,并说明电影电视是科技发展的产物。
电影电视是科技发展的产物。
电影是一项企业,也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存在。
电影电视诞生百来年,我们看到了其迅速的发展,这与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1878 年,《奔马》美国人姆布里奇与人打赌,飞跑的马是先抬左脚还是先抬右脚,他让24 台照相机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在同时拍摄了24 张照片,从而不但顺利解决了先抬什么足的问题,而且还得到了马飞跑得较为连续而完整的一段动作,也就是成功地用一组镜头拍下了马飞跑的分解动作。
十九世纪中期照相机中的摄像镜头的设计制造及柯达公司胶卷的生产这些技术的完善,促使了人们不再满足于固定画面的拍摄,开始探索用设备记录片段的方法。
(2)电影电视形成时期(1895-1927):《火车进站》1895 年12 月28 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标志这无声电影时代的开始。
第二次科技革命技术的发展,使得方便记录片段而非固定画面成为可能,同时促进电影电视业的发展。
1889 年,爱迪生发明了活动电影摄影机1891 年,爱迪生发明了“西洋镜”——一种极为简单的放映机。
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手提式放映机。
现代电影技术由此而产生。
此后,电影就经历了无声、有声、彩色、现代电影四阶段。
但又由于技术的限制,电影仍然处在无声阶段。
(3)电影的成熟期(1927-1945)从无声片时代到有声片时代:1927 美国《爵:士歌王》——标志电影电影史上个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20 世纪20 年代,无线电技术、感光材料的发展和光电管的研制成功,声音由声学符号转换成电子信号,再转换为可以附着在胶片上的光学信号,画面和声音终于可以同时记录在胶片上。
第一个将这种新颖的录音、还音技术用于电影之中的是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
1928 年,华纳公司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声片《纽约之光》,1929 年9 月,美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转型全面完成,光和声音共同成为塑造银幕时空的手段之一。
(4)电影的变革期(1945-1967):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早在电影发明的第二年,即1896 年,英国光学器械制造商威廉.保罗就让人各自手持画笔,给胶片逐幅上色,以丰富画面的视觉表现力。
但这种复杂繁琐的方法只能适用于少数场景或少量短片。
经由人工着色法、机械着色法、两色染印法等一次次尝试的过程,1932 年美国的特艺色公司成功地开发了“三色染印法”,1935 年,美国影片《浮华世家》的拍摄,标志着彩色电影时代的来临,绚丽缤纷的客观世界呈现在观众眼前,诚如巴赞所言:电影已经“与完整无缺地再次现实等同”。
有声有色的电影终于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视听语言艺术体系。
之后,可达公司又生产出了彩色胶片,用化学构色法取代了传统的染印法,使色彩的还原和表现效果更为突出,电影进入了它的繁荣发展时期。
到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之后,电视的普及、家用录像机的发明、激光光盘等的运用,强烈地冲击了电影的地位, 电影作为唯一记录活动影像的媒体的时代结束了。
(5)电影的振兴时期(1967-):从模拟电影到数字电影:算机生成图像(CGI) 的发展,给电影工作者提供了重塑屏幕时空的种种可能。
最初采用计算机成像技术的当然是展现浩瀚宇宙的科幻影片,1968 年,阿波罗7 号的成功登月带动了新一轮的科幻片热潮,此时,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完成了《2001 年漫游太空》的拍摄,片中用计算机动画制作飞行甲板上的控制台和一艘太空船停靠在某一轨道空间站的画面,成为最早运用计算机成像技术的范例之一。
1988 年,则梅斯基导演的《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只使用了三位真人演员,其余全是动画角色,计算机将真人表演与卡通人物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赋予动画电影新的风貌,成为电影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 数字技术犹如一股旋风吹遍了好莱坞这个电影王国,有数据显示,从1996 年起, 美国50%以上的影片用数字技术来制作画面,90%的影片声音经过数字技术处理,大量科幻片、灾难片、战争片包括剧情片将数字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开创出一片影像艺术的新天地。
(6)现代电影的发展:3D 电影的发展:D 是英文Dimension(线度、维)的字头,3D 是指三维空间。
国际上是以3D 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
3D 立体电影的制作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广泛采用的是偏光眼镜法。
它以人眼观察景物的方法,利用两台并列安置的电影摄影机,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差的电影画面。
放映时,将两条电影影片分别装入左、右电影放映机,并在放映镜头前分别装置两个偏振轴互成90 度的偏振镜。
两台放映机需同步运转,同时将画面投放在金属银幕上,形成左像右像双影。
当观众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时,由于左、右两片偏光镜的偏振轴互相垂直,并与放映镜头前的偏振轴相一致;致使观众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过双眼汇聚功能将左、右像叠和在视网膜上,由大脑神经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
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使观众感到景物扑面而来、或进入银幕深凹处,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
1839 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根据“人类两只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这就是今天3D 眼镜的原理。
1922 年,世界上第一部3D 电影是《爱情的力量》,遗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经遗失了。
早期的3D 电影都是以展示立体效果为主,片中常以指向观众的枪、扔向观众的物体为噱头。
2009 年,《阿凡达》成为有史以来制作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3D 电影。
技术在发展,电影在发展。
技术让更多的电影模式成为可能,让我们期待更好的电影产生。
2.电影的艺术定位,从形象存在方式看,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从艺术感知方式看,是视听综合的电影的艺术定位,从形象存在方式看,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从艺术感知方式看,电影的艺术定位艺术;从艺术存在形态看,是动静综合的艺术,请您用这三方面的例子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