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对象:面向三年级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4.课时:第二课时
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

课文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

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诗。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媒体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题出自哪里吗?(来自于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读了课文你就会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一起来读课题:
师: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

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田里的声音来读课题。

二、自学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媒体出示:( )每逢佳节倍思亲( )
师: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读之前,看一下小黑板上的要求。

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画出诗人王维看到的、想到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对应着诗中的哪一句。

(3)想一想: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精讲点拨,互动探究
1.师: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能告诉我,是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示:王维
师:王维是谁?谁来告诉我们?
出示:长安
师:说得真好,但老师还想见一见王维,谁来扮演王维作一个自我介绍?
师介绍王维(王维_百度百科)
2.师:王维为什么会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请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划出相关的句子。

组内交流。

媒体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
了。

师:你为什么划出这个句子?
①15岁
几岁?是啊,也就只比我们大了5、6年,跟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孩子呢! 备注:年纪小
那么小的年纪,本该呆在父母身边好好地享受父母的关爱,而王维却独自一人远走他乡,这中间,他一定饱受离别之苦。

②京城长安
王维的家乡在山东,就是华山以东地区,离长安600多公里,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太行山,古时候出行靠的是步行和马车,如果乘马车,一刻不停地走,也要走5天5夜多。

王维和他的亲人一个在太行山的这面,一个在太行山的那面,课文中用了一个词——(天各一方)。

是啊,王维离家非常的——(远)。

备注:远
③两年
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离家已经很久了。

备注:离家久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可以把关键的词语圈出来,将自己的感受在旁边注一注,学着老师这样试一试。

王维那么小就离开家乡,而且时间那么久了。

所以他时时都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谁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指名2个学生读。

3.师:佳节在这篇课文中指什么节日?什么时间?有哪些风俗呢?
媒体出示:九月九日
王维仅仅是重阳节时“倍思亲”吗?
结合学生的交流,小结引读:是啊,每到节日,别人的团圆,别人的欢乐,就让王维更想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书上有一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长安人们在重阳节的心情,老师相信你只要仔细地读书,一定能找到!
出示:兴高采烈
师:请你打开笔记本,接着老师的话写下去,用上"兴高采烈"。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
师:把你写的句子读一读。

谁还能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
师:王维"兴高采烈"吗?那他怎么样?他想到了哪些人?还想到了哪些事?
出示:山东兄弟
师:他想了很多很多,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这就叫----(思绪万千)。

出示:思绪万千
师:你有过思念的感觉吗?你会用什么方法表达你的思念?
4.师:重阳节到了,诗人看到了什么?
(媒体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这样的节日里,人们的心情当然是高兴的,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
读。

师:诗人又想到了什么?
(媒体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王维以前的重阳节也是令人兴奋的,可是如今呢?用这种感情读读他想到的。

5.师:大家过得是那么快乐,那王维快乐吗?自由读古诗,找出相关诗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出示古诗]
学生交流展示
师:下面我们掌声有请唐朝大诗人王维为我们朗诵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指名读诗。

师:诗写得棒,读得也棒!连电脑都想读了。

谁敢和它比一比?
师:它读诗的水平可不简单,要想和它比,你自己可得好好多读几遍。

(古诗朗诵 - 3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视频 - 优酷视频 - 在线观看)比赛诵诗。

师:谁能背诵这首诗?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一写成,就被广为传诵,流传千古。

如果让你从中选择最能表达王维情感的一句诗,你会选哪一句?
生:(异口同声)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我也有同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是属于王维的,但是它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是属于所有远离家乡的游子。

中秋节到了,远方的游子面对一轮明月,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节到了,远方的游子面对漫天的焰火,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也会远离家乡,到外地求学、工作,加入到游子的行列,每逢佳节,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生:(动情地)每逢佳节倍思亲!(02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配乐朗诵 - 视频- 优酷视频 - 在线观看)
师:现在你们明白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了吧!让我们再来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倾诉我们的情感!(配乐朗诵)五、达标检测
重阳节又到了,诗人王维,于是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六、拓展延伸
媒体出示:
1.我们国家还有哪些传统佳节?这些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2.查资料理解王维的另一首表达思念的古诗《相思》。

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
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由于学生平时积累了不少的古诗,再加上这首诗是名家名篇,学生耳熟能详,绝大多是学生能够把古诗背诵下来,并且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能通过预习大概了解古诗的意思。

对于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学生也能略有体会,但是因为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却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

所以教学这首诗,我主要通过反复吟诵,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领会诗的意境和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

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本节课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好诵读和理解的关系。

承接前面的教学导入,我采用的方式是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熟练读音,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美。

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和吟唱中感受着古诗的优美节律,字音不断熟练。

然后,我通过媒体展示资料,使学生了解“重阳节”,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最后,引导学生返回古诗,进行二次诵读,体验诗人的处境和情感,并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行诵读。

在这次诵读中,我感到学生的语速明显慢了下来,表情也变得凝重了许多,是的,他们正在和文本、诗人进行对话。

在理解诗文的过程中,我没有对学生进行主观的输灌,而是立根诵读,启发交流,注重体验。

学生在有梯度的诵读中一步步地熟练古诗,了解古诗,体味古诗。

可以感觉到,学生的朗读在逐步熟练、逐步深入、逐步动情。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课堂上学生举手不多,不知是我的连接语太过于煽情还是其他原因,课堂的气氛显得有点沉重。

上课的时候,总担心时间来不及,当学生还没说完整,我就迫不及待地把它说完整,总之让人感觉教师说得太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多多注意语言的精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