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论语、道德经、韩非子)

国学经典(论语、道德经、韩非子)

国学经典
在评述孔子、老子、孙子思想核心的基础上,从道德价值和现实功利相结合的视角,比较《孙子》之"全"与《论语》之"仁"、《老子》之"道"的主要差别,探究其迥然不同的哲学观和人生观。

《论语》之"仁"从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否定现实功利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老子》之"道"在追求现实功利和自我生存圆满的同时,带有不可讳言的自私性;《孙子》之"全"则是立足于特定战争领域,实现了理想与现实、功利与仁义的完美结合。

《论语》的思想核心: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北宋初年宰相,原本是乡村教师)
核心是 "仁"和"礼" 。

仁即仁者爱人,礼即克己复礼。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乱世。

孔子最推崇“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地主。

八佾,一佾为六人)
三季人的故事(四七二十七的故事)。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道德经》核心思想:无为。

老子提出了他的核心思想——“无为”!到底什么是“无为”呢?是很多人认为的不作为么?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么?从全文来看,老子的“无为”绝对不是不作为的意思。

“无”就是“天地之始”的意思,所以“无为”可解释为“做在天地之始该做的。

“无为”是在事物起始阶段的时候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万物尚未成形,没有竞争,没有邪恶,处于混沌状态,婴儿未孩之态!道的核心就是易,只有顺着道,才什么都顺,但如果只想控制在“无”的阶段,这是
不可能的,老子当时充满了多少的矛盾啊!(中国最早的哲学)《韩非子》的核心思想:
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生活于战国末期。

起初秦始皇读他的著作,十分佩服,邀他来到秦国。

他的同学李斯恐怕他被重用而动摇自己的地位,将他陷害入狱,最后自杀于狱中。

他的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

韩非虽师从荀子,思想差异却很大。

他综合了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思想,发展成为自己完整的理论,着重谈治国的法术,供君王采用。

对于儒家,他是斥之为“蠹”——蛀虫的。

韩非是一个聪明、深刻的人,对当时人情世故看得颇为透彻。

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也不相信人可以经教育感化而为善,只相信赏罚分明,以利驱使人、以害禁制人。

一部《韩非
子》,构筑了一整套极端专制主义的、严厉控制人的方法和理论,读来令人不寒而栗。

不过,对于研究政治学,这是一部极重要的书。

从文化思想来说,韩非鄙视一切属于艺术、美感范围的东西,是一个彻底的功利主义者。

但他的文章很有特色。

他懂得运用各种手段来阐述自己的思想。

从逻辑的严密、论述的细致、条理的清晰来看,还要超过《荀子》;因为他喜欢把道理说得很透,一层一层地铺展,所以篇幅大多很长(如《五蠹》约有七千字);因为他的思想尖锐,又很自信,所以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

他还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

故明主峭其法而严其刑也。

(《五蠹》)文章从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重大的道理,可谓深刻明切。

但取例极端也是一眼可知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难一》)
这就是常用成语“自相矛盾”的出处。

原来用于攻击儒家同时赞颂尧的明察和舜的德化,指出二者不可能并存于一时,表现了韩非对于逻辑严密性的要求。

其他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都是生动的寓言故事,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韩非子》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

其实,后世的理论文章,可以与之相比的也不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