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法的概念、特征、调整对象。
狭义的劳动法,是指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劳动法典,也就是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1995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即包含了狭义的劳动法典,还包括其他法律法规中与此有关的一切法律规范。
比如宪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劳动法是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同时也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劳动法的基本调整对象。
2.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雇佣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劳动成为商品的一种劳动交易形态,是一种劳务提供与换取报酬的对价关系。
雇佣关系是指经约定在雇员与雇主之间产生的由雇员向雇主提供劳务,雇主向雇员支付报酬的民事法律关系。
二者的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1)关系主体的范围不同。
劳动关系的主体具有特定性,即一方只能是劳动者个人,另一方必须是用人单位。
而雇佣关系的主体范围就更为广泛,凡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均可形成雇佣关系。
(2)关系主体间的地位不同。
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不仅具有平等性,而且具有隶属关系,即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在雇佣关系中,劳动者在实际工作中是相对独立的,两者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3)关系适用的法律性质不同。
劳动关系主要由劳动法调整,劳动法属于社会法范畴,所维护的“劳动利益”是一种社会利益。
用人而雇佣关系主要受民法调整,主要遵从当事人意思自治。
(4)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不同。
劳动关系主体间发生劳动争议后,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仲裁是提起诉讼的前置程序。
而雇佣关系主体之间产生劳动纠纷,则适用民事争议处理程序,仲裁并非诉讼的前置程序(5)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遭受到人身损害后,相对方承担的赔偿责任不同。
在雇佣关系中,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承担民事侵权赔偿责任,而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的,用人单位则适用工伤保险进行赔付。
(6)受国家公权力的干预程度不同。
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在许多方面受到国家的干预,体现国家的意志。
而在雇佣关系中,贯彻的是私法中的“契约自由”精神。
(7)关系的稳定性不同。
一般来说,劳动关系具有长期、持续、稳定的特征;而在雇佣关系中一般是以完成一项或几项工作为目的,不具有长期、持续、稳定的特征。
3.劳动关系的特征。
(1)劳动关系主体之间既有法律上的平等性,又具有客观上的隶属性。
(2)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
(3)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的劳动关系具有排他性。
(4)劳动关系的存在以劳动为目的。
(5)劳动关系具有国家意志和当事人意志相结合的双重属性。
4.劳动法上的劳动者的概念劳动法上的劳动者,是指与用人单位相对应而存在的,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指挥和监督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5.劳动者的资格要件(1)年龄条件。
(2)体力条件。
(3)智力条件。
(4)行为自由条件。
6.用人单位的类型(1)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7.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包括保障劳动者劳动权原则,平等保护原则,侧重保护原则,综合全面保护原则。
(2)三方协调劳动关系原则。
三方协调劳动关系原则是指政府、工会组织、企业组织代表三方共同参与劳动关系的协调(3)社会化原则(公法手段和私法手段相结合原则)。
8.劳动就业的概念与条件就业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某种具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1)就业主体必须符合法定就业年龄。
(2)就业主体必须具有劳动能力。
(3)就业主体主观自愿。
(4)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
(5)就业主体应通过就业获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6)社会必须有劳动需求。
9.政府促进就业采取的措施(1)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我们以前实行的是有期限的、短期的促进就业政策。
把这些有期限的政策、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建立了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2)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促进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
发展社会经济涉及到诸多方面要与促进就业扩大就业相协调。
(3)制定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政策、信贷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财政政策。
(4)要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农业富余劳动力,以及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
(5)加强就业服务。
扩大就业渠道,降低就业门槛,搞好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等。
10.劳动合同的概念及基本特征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
(1)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特定的。
必须一方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用人单位或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和个人;另一方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
(2)劳动合同的当事人之间存在着职业上的从属关系,即作为劳动合同一方当事人的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后,成为另一方当事人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一员,用人单位有权指派劳动者完成劳动合同规定的属于劳动者劳动职能范围内的任何任务。
(3)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即双方当事人既是劳动权利主体,又是劳动义务主体。
(4)、劳动合同在一定条件下,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
11.劳动合同的分类(1)按照劳动合同期限的长短,劳动合同可分为三种:○1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2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3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2)按照就业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1全日制劳动合同。
○2非全日制劳动合同。
○3劳务派遣合同。
12.劳动合同与劳务(雇佣)合同的关系两者都是以人的劳动为给付标的的合同,都表现为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支付劳动报酬。
两者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体资格不同。
劳动合同的双方主体具有特定性的,即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必然是劳动者;而劳务合同的主体类型较多,其主体不具有特定性,可能是两个平等主体,也可能是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可能是法人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自然人之间的关系,还可能是法人与自然人之间的关系。
此外,法律法规对劳务提供者主体资格的要求,不如对劳动关系主体要求的那么严格。
(2)主体地位不同。
在订立劳动合同之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地位不平等,不仅存在财产关系,还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行政隶属关系;而劳务合同只体现财产关系,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
且二者关系往往呈“临时性、短期性、一次性”等特点。
(3)当事人权利义务不同。
在劳动合同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一般义务外,还存在附随义务,如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劳动风险由用人单位承担,劳动者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内部规章制度等。
劳务合同中却不存在这些附随义务。
(4)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外责任的区别,劳动合同中,劳动者作为用人单位一员,以用人单位的名义进行工作,因劳动者的过错导致的法律责任由用人单位承担。
而劳务合同中,一般由提供劳务的一方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相互责任的区别,在劳动合同中,若不履行、非法履行劳动合同,当事人不仅要承担民事的责任,而且还要负行政的责任,如经济补偿金、赔偿金、劳动行政部门给予用人单位罚款等行政处罚。
劳务合同纠纷中,当事人之间违反劳务合同的约定,可能产生的责任一般是违约和侵权等民事责任,无行政责任。
(5)国家干预程度不同。
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导致用人单位欺凌劳动者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更好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以强制性法律规范规定了用人单位的各项义务,如各类保险金的缴纳、最低工资、最高工时、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安全与卫生等强制性义务;而劳务合同作为一种民事关系,以私法自治为原则,尊重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受国家干预程度低。
因此,除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等强制性规定外,当事人可以基于合同自由原则对合同条款充分协商,法律不予干预。
(6)适用法律不同。
劳动合同是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适用《劳动合同法》相关的规定,若劳动法没规定的,可以适用民法。
此外,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劳务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其纠纷是平等主体之间在履行合同中所产生的纠纷,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进行规范和调整。
(7)纠纷解决途径不同。
因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必须先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劳动仲裁是民事诉讼的前置程序,未经仲裁不得诉讼。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
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且适用中止和中断;因劳务合同发生争议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直接至法院起诉,不需要先经过劳动仲裁程序。
14.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1)合法原则:合法原则,是指订立劳动合同的行为不得与法律、法规相抵触。
合法是劳动合同有效并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前提条件,它的基本内涵应当包括以下方面:○1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必须合法。
○2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必须合法。
○3订立劳动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
○4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与形式合法。
(2)公平的原则。
要求在劳动合同订立过程及劳动合同内容的确定上应体现公平。
(3)平等自愿的原则。
所谓平等原则就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在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自愿原则是指订立劳动合同完全是出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真实意志,是双方协商一致达成的。
(4)协商一致的原则。
协商一致,是指当事人双方依法就劳动合同订立的有关事项,应当采用协商的办法达成一致协议。
(5)诚实信用的原则。
就是在订立劳动合同时要诚实,讲信用。
15.订立劳动合同的形式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6.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17.劳动合同的内容我国《劳动合同法》将劳动合同的内容规定为两部分,即必备条款和可备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