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励志演讲稿:专注的好处2篇Yu Minhong's inspirational speech: the benefits of conce ntration编订:JinTai College俞敏洪励志演讲稿:专注的好处2篇小泰温馨提示:演讲稿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同时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本文档根据演讲稿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俞敏洪励志演讲稿:专注的好处2、篇章2:俞敏洪创业家5周年庆典励志演讲稿篇章1:俞敏洪励志演讲稿:专注的好处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教科书就那么薄薄的几本,其他任何书籍几乎都是被禁止的,图书馆借不到,书店买不到,因此只能把教科书翻来覆去地读,用报纸认真地把书皮包起来,里面的书页都翻烂了,书皮还像新的一样;由于没有别的书看,语文书中的课文背了一遍又一遍,从《小英雄雨来》,背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又背到《阿q正传》;到现在为止每一篇课文都还像刻在心上一样。
现在回想起来,背过的大部分课文是适应政治形势的文章,好像白背了,要是当初就把中国文化中最美好的篇章都编到教科书里面,到今天一定还能用到,并且受益无穷。
于是不禁想起了两件事,一是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到底编了些什么课文,如果现在的学生还能像我们当初背那些没有用的文章一样背出来这些课文,是不是能够受用终生;第二件事情就是古时候学生从小只背四书五经,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尽管刻板狭隘,但凡是背过的人一辈子都可以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也成就了不少像苏东坡、王安石这样的伟大人物。
当然现在的学生除了语文,还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学科,而且还必须学,不学就会落后于时代,结果是知识面比古人要广得多,但从熟能生巧到终生使用来说,则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考试学习,考试完了就忘了。
学习不再是为了终身受益,过完了考试门槛,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像敲门砖一样扔掉了。
进了大学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体会过小时候一篇篇课文慢慢背,背出无限乐趣来的那种快乐。
在大学里发现同学们像百米冲刺一样比赛着读书,读了一本又一本,大家不是比谁把哪本书研究透了,而是比读书的数量,只要能把书名、作者和内容概要记下来,能回到宿舍吹嘘就是胜利。
结果在大学读了很多书,几乎没有哪本书中的重要思想能够信手拈来地引用。
现在想来,要是在大学不那么虚荣地去追赶同学的读书数量,而是踏踏实实研究几本书,可能现在学问的境界和思想的深度就不一样了。
林肯好像一辈子的床头书就是圣经和莎士比亚,别的书他都不读,结果心智同样伟大而广博;当然我不是说大家一辈子只读几本书就够,而是在广泛读书的同时,确实应该真正精读几本书,甚至背诵,达到心灵的领悟为止。
在大学的时候,也曾经拼命学习英语,教科书学了一本又一本,结果学了很多年,英语水平还在洋泾浜的水平上;想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老师那一辈人,进入教会学校后就拿着一本圣经,翻来覆去的念叨,抛开宗教意义不说,几年以后一本圣经翻得烂熟,结果英语水平一辈子过关;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听到我们那些老师读英文时优雅的发音和充满自信的慢条斯理,打从心眼里惊奇,设想一下当时既没有录音设备也没有复读机,就能把英文讲得如此地道,那是一种何等迷人的状态。
我们现在什么学习设备都有了,把英文学好却很难,是什么原因呢?是我们没有把注意力专注到一个点上,一个点都没有抓住,想要抓住全面当然会很难。
所以现在有人问我英语怎么学,我常常一句话说完:把任何一本好点的教科书背得滚瓜烂熟就行,我没法说让大家把圣经背出来,否则大家会以为我是传教的呢。
现在的孩子们选择太多,对于他们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见多识广,机会众多,坏事是不再专心致志,常常三心两意见风使舵,不断改变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方向,结果最后就迷失了方向,也迷失了人生。
我的一个朋友做过一个调查,看有多少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不喜欢,结果有一大半是不喜欢的;过去专业是被分配的,不喜欢情有可原,现在专业是学生自己挑的,不喜欢就已经不对头;但更加不对头的还在后面,很多同学因为不喜欢就换了自以为喜欢的专业,结果调查发现,在换过专业的学生中,依然有一半的同学对于自己换过的专业还是不喜欢;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在众多的机会面前是多么地不知所措。
回想起来,反而觉得我们那时的大学生活更加幸福,国家给你分配一个专业,你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结果是不得不学会喜欢,后来很多人还成了专业领域的杰出人才。
正像丘吉尔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在于他喜欢做什么,而在于学会喜欢正在做的事情。
任何一件事情获得成就,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时候很多人喜欢一件事情是表面的喜欢,一旦要付出努力就会望而却步。
我有一个朋友喜欢听钢琴曲,对于会弹钢琴的人羡慕得要死,后来终于有了时间有了钱,于是下定决心要学钢琴,请了很好的老师,结果两个月之后就彻底崩溃放弃,我问他为什么放弃,他说听到自己弹出来的刺耳的声音,神经病都快发作,对钢琴再也没有兴趣了,从此把自己对于钢琴曲的喜欢也消灭了。
所以,我们喜欢一件事情和要真正做好一件事完全是两回事,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心血。
我在开始做新东方的时候,是被生活所迫,所以谈不上喜欢做,有几个和我同时创业的人,最后都耐不住寂寞和辛苦,半途而废了,但我没有别的事情好做,人又不够聪明,所以只能坚持下来,最后歪打正着,做成了新东方,也喜欢上了新东方。
我们一辈子拥有的时间不是无限的,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也不是无限的,所以在不断探索世界、扩大眼界、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同时,能够让自己专注起来,一心一意熟读几本书、一心一意学习一个专业、一心一意做成一个事业、一心一意爱一个人,未尝不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篇章2:俞敏洪创业家5周年庆典励志演讲稿【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机会在这个改变的时代中我们面临一个变革的时代。
我有一个比喻,本来你想娶一个女人好好过一辈子,结果娶回家被窝还没有热,这个女人可能就被别人抢走了。
在这个时代,任何控制和权威都失去了意义。
权威和控制权被消减其实是件特别好的事情,因为在权威和控制的社会里,创新和发展是扯淡。
我喜欢微信,不是因为它好用,而是它消减了移动、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让它们失去垄断市场,让中国人民一年省下接近千亿费用。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个人英雄主义重新来临,任何一个个人英雄都有可能出头露面。
原来不管你多么英雄,都要权威点头才能露出水面;今天任何人只要有才能,都能找到露面的机会。
这五年来,创新和创业人士的不断涌现,是社会更加宽容和灵活的一个显现。
移动和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整个社会对创新能力的宽容,对创新能力的支持,让大家有了发现自己的机会,这是特别让人欣慰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时代,生生死死变成了常态,这个时代经济会不断发展,个人成功会不断涌现,但是个人失败也会加快步伐。
有太多人可能冒出来,他们比你更厉害,有太多人比你更加知道如何应用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
面对这样的时代,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想办法集中自己所有资源,灵活变革,才能继续保持江湖地位;另一种人束手无策,则必须随时做好江湖地位被他人取代的准备。
宁可死在改革的路上失败,不是因为你做出了错误的商业决策。
今天,不管你做出多么正确的商业政策,都有可能死掉。
因为你计划变革的基因不在原来成功的基因里。
原来新东方成功靠个人努力、个人讲课能力、个人辛辛苦苦勤奋的能力,但是今天这种能力没法跟互联网、移动技术相结合。
未来想让新东方更加成功,就必须更换我本人的基因,同时更换整个新东方发展基因。
原来成功的基因面对新的时代已经不再是新的成功的保障,甚至变成障碍,更换基因这个坎过不去,基本上就要死。
诺基亚是先例,触屏技术是诺基亚第一个发现的,比苹果早很多,但为什么智能手机没从诺基亚出来?因为这与原来的团队基因相抵抗,当整个团队熟悉原有运作系统,并且可以靠原来那一套拿着很多钱过得很舒服时,你让他们改变非常难。
改变有两点改变有两点:第一,让人重新动脑子。
动脑子不是想吃什么饭,穿什么衣,而是变革自己和变革自己做的事情,新的做法,革自己的命,试问,有多少人在重新动脑子?人的惯性思维非常严重的。
第二,就算意识到重新动脑子后,行为上能不能改变?这也不太容易。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下属非常能干,但是说话总是伤人,我不断跟他谈,他也真动脑子想了,以后绝对不伤人,每次伤人自抽耳光,但是行为惯性经常控制不了,脸都快打青了还改不过来。
就算个人行为能改过来,当你还有一个团队时,你能不能把团队思维改过来,这依然是件难事。
整体的改革必须靠绝大多数人接受才能够成功。
亲身体会我的亲身体会:一是改变自己惯性思维非常难;二是意识到不得不变后,行为没有跟上思想变,思想往右,行为往左;三是如果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一致了,怎么动员团队跟我们一起走?这个过程中,你可能失去了很多机会,眼看着一批批新生代把你超过去。
诺基亚就是这样被超过去的,苹果将来也会这样。
苏宁电器也在面对这个挑战,所以张近东下决心一定要改,苏宁易购不赚钱,改可能是死路,但不改也一定是死路。
所以我现在做好了准备,宁可在改革的路上死掉,也不愿死在原来成功的基因里。
前天,新东方在人民大会堂召开20周年庆典。
所有人在庆祝感慨新东方二十年不容易时,只有我一个人陷入焦虑和痛苦之中,因为我知道未来二十年新东方不好走,过去的成功跟未来的成功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当天晚上,我就把新东方150个重要管理干部拉到北京郊区,封闭思考,讨论未来二十年发展步骤,重建新的商业模式。
看到有机会就要去抢到昨天为止,百度、阿里、腾讯全部上了教育平台,三家公司创始人都是我的朋友,却豪不犹豫地冲进了我的领域,他们很不地道也不和我商量一下,我从来不对朋友做这样的事情,但这就是商业。
只要看到有机会就去抢,恰恰在抢的过程中新的模式出来了,在你死我活中间这个社会就进步了。
所以我不反对这个东西。
下一步我也去抢。
新东方培训教育到底是面授教育还是线上教育?地面体验还是线上便捷,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我和我的团队必须认真思考。
方向稍微一错几个亿就下去了,回都回不来。
而且我背后有三万人的团队,如果我愿意走到,那三万人愿意跟我一起去吗?这可能意味着一半人会失业。
社会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不变不行,所以遇到再大的困难也需要不断改变自己。
这个世界不断在变,但有些东西你不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