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总结讲解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总结讲解

第一单元归纳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伴随现象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注意:(1)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已经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2)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自行车轮胎爆炸、蒸汽锅炉爆炸等为物理变化,而火药爆炸、天然气爆炸等属于化学变化,判断的关键是看爆炸前后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产生一些现象,如果一种化学变化中出现了某一现象,我们说这个变化(化学反应)开始了,当现象消失时,说明反应结束了。

闻气体气味时应该小心,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6、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时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在汉语表述中常用“能”“会”“可以”等词加以区别。

如:汽油能燃烧表述的汽油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汽油燃烧表述了汽油发生的化学变化---燃烧。

联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着物质的变化,而物质的变化过程中又能体现物质的某些性质。

如木炭能燃烧是指木炭的化学性质,它是在木炭燃烧这个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木炭的固有属性。

而木炭燃烧是一个化学变化,是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这一变化的过程。

又如汽油挥发是物理变化,汽油易挥发则是汽油的物理性质。

误区一误认为伴随发光、放热、变色或者产生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发生上述现象,而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以气泡的形式放出等都是物理变化。

误区二误认为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1)无新物质产生的爆炸,如轮胎爆胎,蒸汽锅炉内压力过大而爆炸等。

(2)可燃性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地燃烧而引起的爆炸,因为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如炸药爆炸、瓦斯爆炸等。

(3)还有一些爆炸,既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也不是简单的化学变化。

如原子弹爆炸。

误区三误认为描述的物理性质就是物理变化
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对一种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过的现象的描述,而物质的性质是描述物质具有的能力、状态等。

课题二
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1、变化前:记录物质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

2、变化中: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能量变化及其他现象等。

3、变化后:记录生成物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

化学变化中的现象,一般从下面三个方面讨论:
1、形态:物质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等)
2、外观:物质的颜色、烟、雾、浑浊、气泡等
3、能量:物质变化中发生的光、电、热、声、爆炸等。

排水集气法:仪器:水槽、集气瓶、玻璃片、导气管
条件:不与水反应,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误区一
误以为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立即熄灭,但使燃着的木条立即熄灭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气体,如氮气、稀有气体等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误区二
描述化学现象,错将结论说成现象
化学实验中的现象是指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的变化,而不是变化的本质。

反应后生成了什么,具有什么性质等,就不属于现象的范畴,而属于实验的结论。

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用实验结论代替。

课题三
图形用途
1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2用于少量物质的溶解或收集少量气体或作简易气体发生装置。

1加热前应该擦干试管外壁,先预热后加热,加热后不能骤冷。

2加热时,试管夹或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3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4加热液体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应与左面成45°角,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

用于夹持试管1从试管底部套上、取下;
2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3使用时,拇指不得按在短柄上。

用于搅拌、过滤或
转移液体时引流,
也可用于蘸取试

搅拌时,不能碰撞容器壁或底部
用于加热1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3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
4熄灭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也可用于加热1加热时,应擦干烧杯外壁并放在石棉网上,以使其均匀受热;
2溶解固体时,要轻轻搅拌
1用作收集或贮
存少量气体:
2用于有关气体
反应的容器
不能用于加热,要与磨砂玻璃片配套使用
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试验操作
量度液体体积1不能加热;
少,选择合适的量筒;
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图形用途
试验基本操作
1实验室化学药取用规则
(1)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标志
(2
(3)节约原则----最少用量原则
(4)“一要、三不要”原则—用剩药品处理原则
2、固体药品的取用
存放: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取用工具:药匙(也可用纸槽代替)、镊子
3、液体药品的取用
3、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二检查三禁止)或(二检查二禁止一必须)
给固体物质加热
a给固体物质加热可以使用干燥的试管或蒸发皿
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微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给液体物质加热
a 给液体物质加热可以使用试管、烧杯、烧瓶等,试管可以直接加热,烧杯、烧瓶需垫石棉网加热。

b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试管外壁应干燥,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试管口应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角,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注意:
1、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要在加热前擦拭干净,然后再加热,以免容器炸裂。

2、给试管里的固体和液体加热都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防止试管炸裂。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均匀受热后可以在药
品处集中加热;给液体加热,均匀受热后也要不时地移动试管。

3、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

4、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直接放在试验台上,以免烫坏试验台。

连接仪器装置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
左手拿橡胶塞,右手拿玻璃管,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
左手拿胶皮管,右手拿玻璃管,先把要插入胶皮管的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胶塞
左手拿容器,右手拿橡胶塞,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

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子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检查装置气密性
先把导管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导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

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如果没有气泡冒出,要仔细找原因,直至不漏气后才能进行试验。

洗涤玻璃仪器
洗涤方法:先倒掉试管内的废弃物,再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倒掉,再注入水振荡,再倒掉,连洗几次。

若容器内壁有不易洗掉的物质,可用试管刷刷洗。

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损坏试管。

洗净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表明仪器以洗涤干净(形成均匀的水膜)洗净后的试管等仪器倒放在试管架或指定地方。

误区一
几种常见仪器的名称易出现错别字
误区二
量筒读数与实际体积大小的关系。

(仰小俯大)
误区三
托盘天平称量时物品和砝码的位置易混。

(左物右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