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 六 人物语言描写十种技巧素材

高中语文 六 人物语言描写十种技巧素材

六人物语言描写十种技巧(一)对话互补式所谓对话互补,就是在形式上以对话为主,内容和情节上起补充交代作用。

这种情况,一个人难以完成,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合作。

这种语言描写,就外在形式来看,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交错性。

这种对话,多用在两个人物身上,一先一后,你说我说,彼此关照,形成交错,一般比较干脆简洁,常用一两句话完成,节奏感较强,推进情节也比较快。

请看下面的对话:“您刚才喊我?”小伙子跳下车。

“啊,没。

”矜持和自卫的心理占了上风,她语无伦次了。

“是车子坏了吧?”一双似笑非笑的细长眼睛望着她。

陈静稍稍镇静了一下:“链子卡在大套里了。

”她讷讷着,低着头,心里升起一线希望的光。

“那,我也爱莫能助了。

没工具,谁也拆不开大链套呀。

”这段文字选自《醉人的春夜》,对话由两个人进行,小伙子和陈静围绕“车子坏了”这件事情在交谈。

小伙子说了三次话,陈静说了两次话,小伙子先问,陈静后答,内容互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后面的对话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是融合性。

这种对话,一般用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物身上,是集体性的对话。

可以是有姓名的,也可以是无姓名的,可以交代说话者,也可以不点明说话者,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大家议论纷纷,人物融在一起,对话合在一起,构成了对话场面,对内容的补充、情节的推进和气氛的渲染,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例如:“一听这个,大家就议论开了:‘谁还这么封建?’‘不要管他,咱们干咱们的!’‘去叫他们停止了!不要让他们冬冬当当扰乱人心!’‘叫人家求吧!能求得雨来不更好吗?’‘开渠的开渠,求雨的求雨,谁也妨碍不了谁!’……”这段文字选自赵树理的短篇小说《求雨》,对话者都是金斗坪村开渠引水、不相信求雨迷信的人们。

对话的中心是对“求雨”一事的看法,你一言我一语,只用引号隔开,表明不同说话者的转换。

他们互相配合,融为一体,气氛热烈,场面生动,从而突出了这些积极分子在关键时刻坚定鲜明的立场和毫不含糊的态度。

运用这种语言描写,要注意一点,就是对话之间一定要配合好,包括内容上的配合、情节上的配合、感情上的配合,无论是几个说话者,其间都要有密切的联系,明确的交代。

对话要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为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服务。

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对话效果。

(二)独白袒露式所谓独白袒露,就是表明自己的心迹,袒露自己的心理。

外在形式也用引号标示,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描写。

这种方法,多为自言自语,即通过自我说话,来表达“我”的情感和愿望。

这种语言的产生,与前后语境有密切联系,因而有一定的氛围和情境的设置。

这种描写的作用,能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观其表、察其里,以加深对所写人物的了解和印象。

这种写法,就语言的详略来看,有两种情况。

一是语言比较简洁。

这种描写,只是某种心迹的自然流露,一两句话便可完成。

运用时,可以就上面的情节表明看法,也可以就下面的内容作出预示,还可以就某种情感、某种气氛作个小结。

例如:“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这是《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在受到藤野先生的批评之后所说的一段话,内容是“不服气”,形式是“想道”,自言自语,自我袒露,展示了自己当时的矛盾心理,简明扼要,自然亲切。

二是语言比较详尽。

这种描写,多具有交代原委的特点,袒露心迹是比较充分的,表达的内容十分丰富。

可以揭示因果关系,也可以叙述事情的始末;可以是触景生情,也可以是借事言理;可以用于情节的发展,也可以用于人物的刻画;可以是主角之语,也可以是配角之言。

通过这种语言表白,可以窥见人物的思想品德或性格特征。

例如:“这时李子俊的女人看见黑妮,忍不住悄悄地骂道:‘你们……尽说漂亮话!你们天天闹清算,闹复仇,守着个汉奸恶霸却供在祖先桌上,动也不敢动!咱们家多了几亩地,又没当兵的,又没人溜沟子,就倒尽了霉。

他妈的张裕民这小子,有朝一日总要问问你这个道理!”这段文字,选自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大地主李子俊女人见到被解放的囚徒黑妮而说的一段话,它是自言自语的,是“悄悄地”说出来的,是因人而起的,通过“骂”的形式袒露心迹。

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女人的内心世界对共产党和土地改革是充满仇恨的,这段话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个地主婆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运用独白式语言描写,要与人物性格特点密切相关,要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为丰富情节内容服务,倾向要鲜明,不能成为累赘。

(三)细节刻画式所谓细节刻画,就是通过描写人物具有特征性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

这种语言,个性化强,内含丰富。

如果是正面的,它往往是富有哲理的警句;如果是反面的,它一般又具有讽刺意味。

因此,作者要精心提炼出最具有生命力的语言,使它既能体现出说话者与众不同的个性,又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这种语言描写,从形式和内容上看,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重复式细节语言描写。

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在文中多次出现,从而构成反复强调之势。

这种细节语言的重复,由于个性化强,因而无论它们在语境中相隔多远,人们还是印象十分深刻的。

例如:“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这段文字出自《范进中举》,是写范进看了中举报帖以后,喜至于疯的言行,其中“噫!好了!我中了!”的细节性语言,就在一段文字中出现了两次。

它既写出了范进此时发疯至极的丑态,又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其讽刺意义是极为深刻的。

二是典型式细节语言描写。

这种描写,有一定的情节,往往由几句对话构成。

通过人物对话,增加情趣,产生喜剧效果。

例如:“汪玉山出朝来问赵雄道:‘汝怎生用这两句杜诗对答,中了天子之意?’赵雄道:‘门生并不知道什么叫杜诗,想是随肚腹中做出便叫肚诗也。

’汪玉山道:‘杜字不是肚腹的肚字,乃姓社的社字。

“两边山本合,终日子规啼”即杜诗也。

’赵雄道:‘门生一世,并不曾读什么杜诗,请问杜诗是何人所作?’”这是一段典型的细节语言描写,选自周清原先生的《西湖二集》,通过汪玉山和赵雄两个人物的对话,具体解释了什么叫“杜诗”。

从他们的见解中,可以看出,一个明白,一个糊涂,一个问因,一个答果,尤其是赵雄的语言,对杜诗的理解,令人忍俊不禁,同时也含蓄地讽刺了天子的昏庸,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

细节语言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或铺垫,或陪衬,或补充,要从人物个性出发,精心提炼出好的细节语言,使其典型、鲜明、生动。

(四)问答配合式所谓问答配合,就是以问和答的形式进行语言描写,一般以问引出答,以答呼应问,二者密切配合,彼此关照,形成推进之势,共同完成语言描写的任务。

就问答的对象来看,可以是自问自答,构成设问;也可以是你问他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构成对话。

就问答的内容详略来看,问往往比较简略,答要相对详尽一些,问只是个引子,而答则是主要的,是语言描写的重心所在。

例如:“‘罗市长——’‘嗯。

’‘您为什么还不搬进市府首长楼里去?’‘我拿不起房租。

’他笑笑,说。

他不愿告诉我,我心里想。

我接着问道:‘听说您在省里当过副部长?’‘嗯。

’‘那您为啥要来这个边远小城当市长?’‘这里空气好。

’没法再问,但我不死心:‘您的独生女下乡时嫁在农村了,是吗?’‘嗯。

’‘怎么不安排在城里工作,也好照顾您呢?’‘我专门留她在乡下给我种菜呢——我这个人是很自私的。

’”这段语言描写,是通过“我”和罗市长两个人的对话来展示情节、表现人物的。

对话是以问答的形式出现的,有五个问,也跟着用了五个答,问都是由“我”提出来的,答都是罗市长说的。

问的问题比较直接,也都十分尖锐,先后涉及为什么不住市府大楼,为什么不留在省城里,为什么要到边远小城来当市长,为什么不把女儿安排在城里等等。

答的内容也都十分简单平谈,先后涉及拿不起房租,空气好等,出人意料,显然是罗市长在掩盖心声,也为下面的情节设置了悬念。

可见,这段问答的配合是十分密切的。

它写出了“我”的天真和好奇,也突出了罗市长甘为人民公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运用这种语言描写要注意两点:一是问和答的内容都要具体,不能空乏,不能过大,这是内容上的要求,因为问题过大不好答,答得空乏就难以构成情节内容。

二是问答的设置要服从于内容、服从于情节,服从于人物,要有利于文章的总体安排,有利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

(五)跳跃留白式所谓跳跃留白,就是人物说的话,内容上出现了跳跃,留下了空白,让人去想象,去思考。

它以简短的文字,承载着丰富的内容,是语言描写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它的最大特点是:过渡快,转换快,对情节的发展起着快速推进的作用。

这种写法有两种情况:一是隐含式跳跃留白。

这是没有标志的跳跃,我们看到的是人物的说话,但话外有话,这句话直接跳到那句话,从字面上看,严谨性不够,甚至有疏漏之嫌,但实际上,这正是说话者有意跳过去的,有意留给读者的空白,需要我们通过想象来补充。

例如:“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

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

’”这是《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母亲说的话,是在船上发现于勒之后母亲采取的应急措施,话与话之间就具有跳跃性,留有空白,她说的这两句话之间,就可以加上这样的话:“不能让女儿和女婿知道,如果知道了,二女儿的婚事就要告吹了。

”这样跳跃,读者可以联系前后文,可以想象补充出来,其艺术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标志式跳跃留白。

这种跳跃,以省略号为跳跃留白的标志。

由于标志明显,读者易于把握,联系前后文,补充出有关内容,将作者的省略明朗化。

例如:“(极不耐烦地)谁?……你不知道我在工作吗?……知道!知道干吗还来打扰我?朋友?工作的时候只有化合、分解、元素、分子量是我的朋友!……好,你说吧!……不,我早就声明过,政治是与我绝缘的,我也绝不会溶解在政治里。

……我是个化学家,我干吗要去参加政府召开的会议?……不去!不去!”这是话剧《陈毅市长》中齐仰之先生在电话中与陈毅市长的一段对话。

这里,共用了6个省略号,都是陈毅市长说话的省略,每处都是一个跳跃,通过揣摩想象,完全可以将其补充出来,从而产生很好的留白效果。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跳跃不能过大,留白不能过多,以免产生脱节和疏漏。

(六)隐晦含蓄式所谓隐晦含蓄,就是人物在说话或对话时,语言表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种语言幽默风趣,意味深长,令人深思。

一是局部性的运用。

就是隐晦含蓄之意,体现在人物语言的一两个关键词语上。

这种语言表达一般比较简洁,要么渲染某种气氛,要么具有某种含意,给人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

例如:“奶奶从市集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只桃子,她说:‘吃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看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