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答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

【答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答案【答案】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1.①我在姐姐的帮助下,梳着仕女发型,顶着满头菊花跑出家,惹得村人围观。

②我羡慕菊花枕,决心做一只却没做成。

③我周日逛街买回一盆黄色的菊花。

(每空1分)【概括題公式】:某人+做了某事+結果,一句话完整、簡潔、準確即可。

2.晋田园悠然见南山3.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菊花开放的姿态,表现它“随意又随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赞美。

【賞析題公式】:作者運用了xxx表現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xxx,表現了它xxx,表達了作者xxx的思想感情。

4.最后—句点明并升华了文章的主旨,黄色的菊花勾起了作者对孩提时的美好回忆和对美的追求,驱散了秋天的寒意,让心灵一片温暖,而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已不言而喻了。

【答案】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二)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展翅飞翔;“我”却因为名字的缘故,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儿,感到孤独。

(2分)2.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为自己终于可以脱离父亲的管制,实现不想见到他的梦想而哭;对父亲大办酒席时的高兴劲儿,不屑一顾;在冲出家门的时候,也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给父亲写过一封信。

(4分,每个要点1分)3.既写出了父亲对“我”就要离开家乡时恋恋不舍的心理活动,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独立生活担心的心理活动。

(2分)4.一开始写“我”对父亲的迷信举动嗤之以鼻,甚至愤然;当读到父亲竟然能够写出“我”的名字的时候,“我”的灵魂被深深地灼痛了,苏醒了;“我”从父亲的这个举动中感受到了父亲那份沉重的爱,并开始“忏悔”自己。

(2分,答出一点给1分)5.对父爱的不理解,对自己多年来对父亲的不尊敬和仇恨表示忏悔。

(2分)【答案】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三)1.(1)神山赶庙会时先是只顾脱模子,后在看摔跤时一直挎着一篮脱好的模子未放下。

(或:神山赶庙会时脱模子、看摔跤。

)(3)东古城捕鸟时偶然发现上好的黄土后如获至宝。

(或:东古城捕鸟时偶然发现上好的黄土后独自秘密挖黄土。

)【注】:概括归纳题是阅读题考察的重点,对于主要事件的概括,分好层次、精读主要段落、抓住重点,应该是不会丢分的,但要重点注意的是语言的使用,一定要准确、简练、完整。

2. 这段文字表现出祖母对“我”的偏疼,又从侧面表现了“我”对脱的模子、泥塑等的酷爱与珍视。

同时,本段既与文章第一段内容相互呼应,又深化了文意,使行文思路自然顺畅。

【注】:这道题的给分标准是:内容、结构各1分,内容上祖母的偏疼和侧面表现主题各0.5分。

段落的作用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此题略有难度的点是侧面表达主题,答题的时候可以侧重从本段的主人公“奶奶”和“我”两个角度入手。

3. 答案示例:句子:“人还没有用它去雕塑什么,它自己已快活地绽成一片片花瓣。

”这个句子把泥土比作“花瓣”,形象地写出了泥土成片状、又微微卷起的形态,而且,“快活”“绽”等词语不仅赋予了泥土以生命的活力,更透露出“我”得到这片好土时的欣喜之情。

【注】:句子赏析要从字词、修辞、主旨三个方面入手,语言通顺、流畅即可。

4.(1)“我”脱的各种模子,捏的泥塑;生出的人(养育的人)、生出的五谷杂粮、生出的各种花木;塑的孔子像。

(2)创造生命,创造美好的事物。

(或:实现作者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人们心中的梦想)5.答题角度:对泥土的痴迷;对泥土的敬仰;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结合文章,任选角度,语言通顺即可)【答案】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四)1.发愁(忧虑)、尴尬(难堪、困惑)、自豪、释然(理解)2.文中的“中等生”真的不优秀?她有她自己的人生追求,而且也正是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发展。

热心助人,守信用。

同时作者也向我们表明:成绩不能决定一切;孩子健康、快乐最重要。

(意思正确就可以给分)3.赞同或不赞同都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观点;(2分)联系文本联系生活,形成自己的认识;(2分)语言表达通顺有条理(1分)。

观点示例:名人固然每个人都想做,但其实最幸福的莫过于凡人!还是顺其自然发展吧;成绩不能决定一切;孩子快乐最重要,女儿身上有许多优点,能够安然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亦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孩子很真诚,很爱帮助人,这正是她的可爱可贵之处。

【答案】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 51.(2分)付(1分)副(符)(1分)2.(6分)⑴渲染国际街坊节的气氛,突出其意义不同寻常。

(3分)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升国旗的故事。

(3分)3.(3分)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日黄昏的短暂(2分)4.(4分)因发现广场上没有中国国旗而气愤(2分)因自己没有国旗而焦急(2分)5.(3分)B(3分)A(1分)6.(8分)感动点(2分)启示(4分)语言(2分)【答案】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61.(4分)打铃老师傅为不让“我”迟到而长时间打铃。

(2分)“悠长的铃声”传递的是一份善意(温情),串起的是一生的记忆。

(2分)2.(4分)(1)(2分)打铃的师傅用铃声催促我快跑,不要迟到。

(2)(2分)这个句子通过细腻的神态和外貌描写,表现了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

(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3.(4分)关键词:善良,宽厚。

(言之成理即可)4.(4分)(1)①最后揭示真相,出人意料,给人震撼性的效果;②揭示真相后便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③彰显了作品的主题;④结局即高潮,如此巧合又合情合理。

(答出任意两点皆可,每点2分。

)(2)①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②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③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

(答出任意两点皆可,每点2分。

)5.(4分)结合“默契”谈感悟2分,结合生活实际1分,语言表达1分。

【答案】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71.炼字(语言精炼)2.(1)降雨天气过程中雷雨雨滴最大;(2)雷雨影响区大多没有雨点。

3.首先概括了雷雨天气的三个主要特点。

然后将雷电、雷雨大风、雷阵雨比较,引用谚语,突出说明雷雨天气影响区里多数只有雷声,而没雨点或雨点少。

最后补充说明成语另有来源。

4.选(1)(3)皆可。

“春和景明”意思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形容春天天气晴朗的好天气。

【答案】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81.①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

②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人物生活状况的变化。

闰土的生活日益窘困,因而他的脸色已经变作灰黄;老妪生活得到了改善,原先枯瘦憔悴的容貌也变了。

③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人物精神状态的变化。

活泼可爱的闰土变得像石像一般,表现了他内心的凄苦和麻木;而老妪“连皱纹都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是因为她有了“好心情”,“返老还童了似的”。

2.称呼的变化意味着感情的变化,村里人称少女“小人精”,是他们认为少女住到老妪的家里是为了老妪的钱,认为她精明,表明了村里人对少女的提防和排斥。

称她为“小妖精”是人家认为老妪经她的蛊惑,才将房子“赠送”给她了,流露出的是他们的“同仇敌忾”之情。

作者把村里人对少女的敌意融于称呼的变化之中,真是匠心独运。

3.①少女为老妪买了一套寿衣。

②回应了上文村里人说的“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的无端猜测。

③少女真正把老妪当作自己的奶奶,尽了孝心,表现了少女的心灵之美。

4.①表明对村里人种种行为的不满和批判。

②衬托出老妪和少女的善良和仁爱。

③折射出在商业化大潮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

呼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呼唤抛开了金钱和利益的最纯真的感情的回归。

5.D6.本题为开放题,应尽可能肯定学生回答的合理之处。

①这是一个新造的旅游景点,所以水车并不老。

②水车见证了老妪和少女之间纯真的感情,这种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远流长,是古老的,也是永恒的。

【答案】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91.那些热爱精神事物的人,清贫的物质生活,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

2.凡·高为了追求真正的艺术;斯宾诺莎因为在乎科学的良心。

3.不能。

这句话将作者“安于清贫的生活”的观点与“苦行僧的哲学”区分开来,避免造成读者误解。

使论证更加严密。

同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道理论证,补充论据示例: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

5.示例:追求更好的生活本无可厚非,但不能被无尽的物欲遮住了双眼,过于追求奢华,从而沦为物质的奴隶、精神的乞丐。

我们应该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过一种更有价值的生活。

【答案】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101.答题要点:能扣住文章主旨或关键人、物,言简意赅。

例一:冬天的橡树例二:穿破毡鞋的小男孩例三:震撼心灵的“家访”2.答题要点:能抓住“冬天的橡树”的主要特点(两点即可);联系相关描写加以分析。

例:冬天的橡树极美,它高大粗壮,庄严地矗立着,美得就像是“一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

冬天的橡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风雪中“叶子几乎没有凋落”。

冬天的橡树具有宽广的胸怀,“像是撑在空地上的一顶帐篷”,庇护着许多弱小的生灵……3.答题要点:能抓住小男孩的主要特点(至少两个);联系原文,加以分析。

示例:这个穿着破毡鞋的小男孩热爱大自然,他对冬天的橡树、装死的青蛙、温顺的驼鹿都有深厚的感情。

这个小男孩纯真善良,老师要回去时他主动提出要送老师,细心地送给老师一根棍子防身并希望老师只是吓唬一下调皮的驼鹿就好……也可扣住小男孩的其他特点,例如“见多识广”,“观察细腻”,“敬重生命”,“善于感悟生活”……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4.答题要点:能抓住句子某一方面的特点简要品析。

例一:A句描写了小男孩初次亮相时的外貌和语言,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小男孩的有礼,也为下文埋下伏笔……例二:B句自然地将小说的场景从校内转到森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例三:B句中“白”、“黑”、“蓝”,渲染了森林冷寂的氛围。

“婆娑”、“纤细”突出了“桦树”柔美的特征……例四:C句写出了安娜的心理变化,点明了此行对她的巨大影响,为下文她态度的转变作了铺垫……例五:C句写出了安娜对语言的顿悟:语言如同生活般丰富而鲜活,只有植根于生活,语言才能焕发活力……5.答题要点:观点明确;结合文本和生活感悟;表达流畅。

示例:我认为安娜此行胜过家访。

安娜虽然未见到萨乌什金的母亲,但在家访途中,她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反省了自己教学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她真正理解了萨乌什金的内心世界,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此行,使萨乌什金发自内心地希望能改正自己经常迟到的缺点,教育的效果其实已经达到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