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第九章 社会救助法(1)

9第九章 社会救助法(1)

10
例数
四川省HIV感染者地区分布图
700 650 600 550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地区
11
不详 其他省 自贡 资阳 宜宾 雅安 遂宁 攀枝花 南充 内江 绵阳 眉山 泸州 凉山 乐山 广元 广安 德阳 达州 成都 巴中
卖血人群与农村贫困问题
民。 • 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或相当
于国家法定最低生活标准的公民。
21
依据具体的公民群体,社会救 助的对象可划分为:
• 儿童救助; • 老人救助; • 残疾人救助; • 失业者救助; • 病患者救助; • 遭受灾难者救助。
22
社会救助还可按地区划分对象:
• 按人口平均的收入低于某一基本生 活水平的地区,往往被列为贫困地 区。
治区内的各市、县标准也不一样。从整体上看,北京、上海和广东 省保障标准较高,标准最高的是深圳市319元;标准较低的省份有 贵州、江西和内蒙古等,标准最低的是贵州省的黔西县,标准为78 元。 36中心城市(城区)保障标准 如下:(单位:元/人、月)
1、下岗工人(七千万) 2、残疾人(4千8百万) 3、慢重病人(115万) 4、农村绝对贫困人(3000万) 5、老年贫困(按国际标准计算=4800万)
9
其他类别:以艾滋病问题为例
• 边区的少数民族 • 贫困地区的农民 • 非正式就业妇女
主要感染原因:吸毒 主要感染原因:卖血 主要感染原因:卖淫
• 民族 - 吸毒、文化生存、权益问题 • 农民工 - 性问题、身份、卫生问题 • 非正式就业者 -就业、身体保护、权益
⑴ 按照国际惯例,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本 人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一般相当于没有劳动 能力的对象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
⑵ 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低保对象,如孤寡老 人和孤儿以及单亲家庭可以考虑适当提高标 准10—20%。
⑶ 优抚对象的生活困难不应该在低保制度中 解决。
41
目前,全国各市、县的保障标准有很大差异,就是一个省或自
两个调查数据: 根据一个对1995年以前卖血的人群调查,其 中HIV感染率为12.5%。这个调查包括了10个 县,总人口为7千万。这些县的单采浆活动发 生于1992-1995年。另外一个在 1999所做的 一个县内210名卖血者调查发现其感染率为 25.9% .
中国第二次申请全球基金报告数字 在全国局部卖血者中,河北省卖血人群中的 HIV流行率为 18-40% 湖北是4-10%,湖南 是2-6%, 安徽是15%, 陕西是1.6-3.9%, 山西 是1-5.5%
第九章 社会救助法
1
教学目的要求:
• 掌握社会救助的特点与功能以及社 会救助的对象
• 了解我国社会救助体系 • 理解社会救助对反贫困的意义 • 掌握社会救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 • 了解社会救助管理
2
本章重点、难点:
• 重点:社会救助的功能及对象,社 会救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
• 难点:社会救助标准的确定
用图表示:
14
贫困
一种社会评价 社会普遍公认
落后
一种生活状况
社会客观存在
困难 最低
一种政策后果 社会政策后果 起码
综上所述,在中国克服贫困的关键是建 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给贫困人口以扶 助与必要的手段、能力和机会,以帮助 其铲除贫困的根源。
15
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
• 一般会有一套称为“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的法 人申请、机构受理、立案 调查、社区证明、政府批准。
17
二、社会救助的特点、功能与原则
(一)社会救助的特点: • 社会救助对象的选择性。 • 资金来源和给付的单向性。 • 救助标准的低层次性。 • 救助时限的短期性。 • 贫困线划定的相对性。
18
(二)社会救助的功能
• 社会救助可以有效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 生活;
• 防止两极分化,维持效率与公平的基本 协调,从而避免因社会矛盾激化引起的 社会动荡;
(1)在最低收入户的各项生活费用支出基础上确定。 (2)以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的价值量确定
。 (3)用最低食物支出和恩格尔系数确定。
公式为:基本生活需要线=R×最低食品支出 式中:R为一定比例的最低收入户家庭生活费支出
与食品支出的比率。
40
3、在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时,还需要考虑三个问题:
6
第三、将贫困定义为“能力说 ”
• 这也是在“缺乏说”基础上的深入 探讨。世界银行曾将贫困定义为“ 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这一界定比较偏向致贫原因的内在 性、主观性和主动性,贫困是由于 自身缺乏能力造成的。
7
贫困的定义用图表示:
贫困
资源缺乏(汤森)
收入不足(雷诺兹)
全面匮乏(奥本海墨)
• 在社会保障理论界,社会救助也常常被称为“ 须经家庭经济调查的保障制度(Means-tested Programs)”。
16
社会救助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的 仅仅是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或实物, 目的是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适度。
它既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它不 问致贫原因,只看受助者是否真实贫 困;也没有别的什么资格限定。它是 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极力使每一个公民不至于在生活困难 时处于无助的困境。
• 扶贫的途径,可分为救助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两大
类。
36
(三)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 农村五保工作是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主要内 容之一,它保障的是农村最需要国家和社会 给予帮助的无依无靠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 成年人
• 1、 “五保”指的是:保吃、保穿、保住、 保医、保葬。此外,对孤儿还有保教育的内 容。
25
2、贫困深度
• 贫困深度是指穷人的人均消费低于 贫困线的比例(%)。这一指标可以 用来估测穷人的消费或收入位于贫 困线以下的程度,或曰平均差距。
26
二、贫困的成因与贫困的恶性循环
(一)贫困的成因 家庭实际收入与贫困程度高度相关,而实
际收入的多少又受下列因素影响: • 家庭获得就业和生产资料; • 就业机会少和就业能力低; • 抚养负担和赡养负担重; • 抗风险能力低,突发事件造成收入下降; • 社会地位低; • 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劣。
27
(二)贫困的恶性循环
• 贫困是社会的一种病态,导致贫困的诸因素 经常是相互叠加、相互联动和互为因果的, 往往使得贫困者处于一种越陷越深的境地, 即贫困的恶性循环。
• 贫困的恶性循环模式表现为: • 低教育水平、较弱的竞争力,自然导致他们
只能进入低收入职业,处于低的社会地位上 • 低收入的职业和低社会地位使他们更为贫困
3
第一节 社会救助概述
中国的城、乡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 助制度,Scheme of Social Assistance) 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将成为一项基
本的国家制度。
4
一、最低社会保障及其涵盖的内容
1、定义:社会救助是现代国家中 得到立法保障的基本公民权利之一, 是指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 ,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 准向其提供保证其最低生活需求的物 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12
导致新贫困的原因:
• 经济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是形成新贫困 人口的重要原因;
• 部分企业效益不好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 因;
•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
13
根据上述学者的分析和贫困实例分析 ,可以把贫困定义理解为三个层面:
第一、是一种社会上客观存在的生活状况 第二、是一种社会上普遍公认的社会评价 第三、是一种由社会政策造成的社会后果
群体
缺乏能力
缺乏机会
注:整个大圆表示的是贫困群体。白色部分表示对贫困的狭义表示(如雷诺兹的 定义);白色和浅灰色是中性定义(如汤森的定义);整个白色、浅灰色和深灰色是 广义的解释(如奥本海墨的定义)。竖线把大圆分为两个部分,右边丧失劳动能力8的 那一部分贫困群体,左边表示缺乏机会的那部分贫困群体。
中国弱势群体分析:
最低生活保障线:即最低生活保证线或 最低生活需要线。在西方被称之为:“ 贫困线”或“低收入水平”。也叫最低 生活保障标准。最低生活标准指在社会 发展的某一时期内,由政府制定的,与 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衣、食、住、 行等方面维持一个人生存的最低限度的 基本生活标准。
39
2、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
涉及最低生活水平确定问题。然 而,什么是贫困?
5
关于贫困的定义:
第一、将“贫困”定义为“缺乏说”:其代表人物 有:美国的雷诺兹、英国的汤森和奥本海墨等。 他们认为贫困是由于“收入不足”、“资源不足 ”或“匮乏”等。
第二、将贫困定义为“机会说”或“排斥说。”其 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奥本海墨和欧共体委员会 。他们认为贫困是“机会被剥夺”和“社会排斥 ”。认为“贫困应该理解为个人、家庭和群体的 资源(物资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有限以至 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处的国家可以接受的最低限 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 按照社会救济项目支付方式的不同 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
• 按照社会救助项目和措施的性质与 用途相结合的标准 救助类项目和预防性项目
32
二、中国社会救助体系
• 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包括: • 贫困救济 • 救灾 • 扶贫等
33
(一)救灾
• 针对自然灾害的社会救助又称“救灾”。 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生存危 机的社会成员进行抢救与援助,以维持其 最低生活水平并使其脱离灾难和危险境地 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
1、自然灾害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1)气象灾害;(2)地质灾害;(3)地
貌灾害;(4)水文灾害,;(5)生物灾 害,如病虫害、鼠疫等;此外,还有森林 火灾等。
34
2、救灾的对象与内容
• 自然灾害的社会救助的对象是遭受自然灾 害侵袭而遭受损害的灾区及其灾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