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基本原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定义
民法的基本原则就是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则。
其基本含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则,第二民法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民事法律规范整体的基本准则,第三,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和民法观念的综合反映。
二、功能
1.指导功能: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突出表现在它的指导性。
立法者立法
的指导思想,民法所放映的社会经济本质落实在条款上就是基本原则。
民事基本原则也是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指导准则。
2.约束功能:民事基本原则对民事立法、民事行为、民事司法都有约束
力。
民事法律规范不能违反基本原则。
违反基本原则的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法官解释和适用民事法律规范应当以基本原则为依据。
3.补充功能:由于立法者的认识有局限性;由于法律具有稳定性与灵活
性上的矛盾;由于社会关系不断发展,因此法律往往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实际需要,因此以基本原则作为补充,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以进行创造性裁决和解释。
三、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平等原则、自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公平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
1、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由民法调整的市民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指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及适用法律的平等和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没有平等就没有民法,平等原则是其他民法原则的基础。
平等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民事权利能力平等。
也即民事主体资格平等,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主体资格一律平等。
第二,民事主体的地位平等。
无论自然人还是法人,不论所有制性质为何,不论经济实力强弱,民事主体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的特权。
第三,民事权益平等的受到法律的保护。
作为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的民事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民法的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犯。
第四,适用法律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适用法律时不能区别对待。
2、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行使民事权利,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国家对于民事法律关系不过多的干预。
我国民法的自愿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行使民事权利,享有自主占有、使用或者处分期所有物,转让专利权,设立遗嘱等权利。
根据自愿原则,民事行为除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性规定外,一般有效。
第二,民事主体之间自主协商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关系。
第三,当事人的意愿优于任意性民事法律规范。
在有任意性规范的情况下,当事人的协议的效力优于任意性规范的效力。
3、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针对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弄虚作假、欺骗他人、损人利己的行为而形成的基本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侧重于对民事主体的主观要求,但是衡量是否违反诚实信用原则,需要客观地衡量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来认定。
诚实信用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设立或变更民事法律关系时,不仅要求当事人诚实,不隐瞒真相,不欺诈,还应该给对方提供必要的信息。
第二,民事法律关系建立后,当事人的应该恪守诺言,履行义务,维护对方的利益,满足对方的正当期待,应当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第三,民事法律关系终止之后,当事人应当为维护对方的利益,实施一定行为或者不实施一定的行为。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
4、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禁止权利滥用是指民事主体在行使权利时不得超出权利本身的目的和社会所容许的界线。
构成权利滥用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当事人有权利存在;二是权利人有行使权利的行为;三是当事人的行为有滥用权利的违法性。
行使权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专以侵害他人为目的,以绝小瑕疵拒绝对方给付,违背权利目的等,均为法律所禁止。
滥用权利的行为不受法律的保护,但是原权利并不消失,给人造成损失的还要承担赔偿责任。
5、公平原则
公平是指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公平原则是衡量当时人之间利益的标准。
公平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当事人之间设立的相互的权利和义务应当是平衡的。
在合同关系中的公平不是要求绝对等价,一般应当有近似的价值。
当事人出于自愿形成的利益不平衡,法律不受限制,以体现自愿原则。
第二,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平衡。
例如,在使用过错责任原则的情况下,有过错的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由双方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赔偿损失责任中实行过失相抵,损益相抵。
第三,风险负担的平衡。
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有时会发生意外风险,风险损失应当由哪一方负担,应当根据公平的原则确定。
在一般情况下,所有权转移,风险随即转移。
6、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行为不得违反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
公共秩序是指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须要的一般秩序。
通常违反禁止性规定的,即违反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比禁止性规定的外延宽,除包括涉及公共秩序的现行法律规范外,还包括现行法律没有规定的某些情况。
善
良风俗是指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
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的善良风俗,是将人们应当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化,故意违背应当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就是违反善良风俗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是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的需要,是约束民事行为的最低要求,是当事人行为自主的底线。
社会不断发展,人们观念不断变化,公序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内涵也会随着变化。
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公序良俗原则,认定民事行为无效,应当以整个法律的价值体系和一般道德观念为基准,区分不同的情况,慎重裁量。
总结段: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法律行为、司法裁判等必须要遵守的规则,任何违反民法基本规则的行为都是禁止的,不被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