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
摘要:本文从数学与数学教学的特点出发,对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的特点、功能、原则及应重视的问题方面进行了阐述,探讨了在实施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数学教学中的德育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抓住每一个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德育教育。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1.整体性。
数学之德育,是对学生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又可以培养意志与毅力,培养理性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层次性。
德育内容本身就是个有层次的结构系统,一方面,教材的知识是由浅入深的,以教材为载体的数学德育,同时也是同步由浅入深地构成德育系列;另一方面,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顺序性
和阶段性也要求德育要有层次性。
3.长效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反映出一种迟效性,它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而需要利用数学的特点,长期熏陶方能见效。
所以,数学德育的教育应具有长效性。
二、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1.培养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价值,认识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而人生有限,必须珍惜时间,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
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洲早1000
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
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建设祖国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通过数学教学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认识到数学的价值,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而人生有限,必须善待人生,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2.培养毅志与能力。
数学们每前进一步,都充满艰难险阻,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甘冒生命的代价而百折不回。
在数学教学中,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逸事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
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
如给学生讲述“著名德国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为了坚持这一发现而被抛尸大海……”在世界数学发展的历程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3.培养高尚情操。
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欢乐,是人生妙不可少的体验。
还包括数学表示中的美学修养,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数学中的奇异性等。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数学的审美能力,既有利于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
三、数学教学的德育原则
1.渗透性原则。
要找好德育的切入点,抓住道德的基本点,由此深入、才能收效。
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将德育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达到课堂教学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最高境界。
2.情感性原则。
如果教师在课内外均以教育者自居,表情严肃,态度严厉,学生就会产生压抑感和约束感,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日积月累就会对教师敬而远之,这时的教育自然是低效甚至无效。
反之,尊重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真心帮助,一视同仁,就会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3.量力性原则。
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总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层次特点,注意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结合。
四、实施中应重视的两个问题
1.寓德育于数学教学。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学生都在细心观察,甚至效仿。
教师通过讲授的科学性、思想性,严谨的治学态度,负责始终的教风,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着学生,激励他们以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向理想目标积极进取。
2.着眼课内,放眼课外。
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的形成,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实践性活动是实现这种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
教学中要着眼课内,放眼课外,课内长期渗透,课外集中拓宽,才能促进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使学生兴趣化为更大的求知内驱力,进而深化德育效果。
数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几乎每一节课都有它既定的教学内容。
德育教育要依靠潜移默化来实现,应坚持德育教育于专业知识教育,否则,就会导致喧宾夺主,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就初一、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年纪小,意志薄弱,行动易感情支配,可塑性大。
因此,德育教育要尽可能生动有趣一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观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德育渗透时对症下药。
教师要结合适当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
“跳起来能摘到桃子”。
同时,让学生从了解数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和里程碑事件中,懂得数学落后即科技落后,就会挨打,就会丧权辱国。
随风潜入,育人无声,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隆华、蒋国范.《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
[2]郑汀晋.《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载体》
[3]骆祖英.《略论数学史的德育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