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线疗法改善肥胖患者脾虚症状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埋线疗法与针刺疗法对肥胖患者脾虚症状的干预效果。
方法将65例脾虚型肥胖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均采用相同穴位,治疗组采用埋线疗法,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
观察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临床测量数据的变化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脾虚症状积分量表变化进行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和93.3%,治疗组对于脾虚症状的纠正效果优于对照组。
结论埋线疗法对肥胖患者肥胖相关指标的干预效果与针刺疗法相近,但对于脾虚症状的改善作用优于针刺疗法。
关键词:埋线疗法;针刺疗法;脾虚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1
肥胖是多种疾病滋生的温床,高血压、脂肪肝等生活方式病多发生在肥胖患者身上。
临床常见重度肥胖患者呈现不同程度的脾虚症状,脾虚正是影响肥胖患者生活质量的元凶。
因此找出安全、有效改善肥胖患者脾虚症状的方法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针灸美容专科以及广州市番禺疗养院针灸门诊就诊的肥胖
患者70例,按照我国1997年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关于“中医脾气虚证辩证参考标准”诊断脾虚患者65
例。
将65例脾虚型肥胖患者按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结束时两组各有2例患者脱落,最终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进入统计分析。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及肥胖相关指标如表1、2所示,其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两组受试患者均采取脾俞、章门、中脘、胃俞、石门、三焦俞六个俞募相配的穴位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每次留针20分钟,不加电,每5分钟行针一次,每周治疗2次;治疗组选用穴位埋线疗法,每穴埋线1cm长短,每7~10天埋线一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数据变化。
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4 结果
4.1 两组患者肥胖指标变化比较
5 讨论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1]。
穴位埋线的刺激量大小及补泻程度与羊肠线的长短、粗细及选取穴位数量有关[2]。
虚证患者本身身体机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如果刺激量过强可能导致虚者愈虚的情况产生。
因此本研究选择了以具备无痛、持续而缓慢的刺激效果为特点的埋线疗法对脾虚型肥胖患者进行治疗,同时选用以具备疼痛、短暂而强烈的刺激效果为特点的传统针刺方法进行对比。
从脾虚症状积分观察,本研究采用俞募配穴的方法对脾虚证进行
干预是充分利用俞穴、募穴同时使用对脏腑功能强大的调控能力,准确的调理肥胖患者虚损的脏器使其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故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脾虚症状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均可以有效改善脾虚状态。
而改善脾虚症状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3.3%,治疗组为9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治疗组选择埋线疗法来进行治疗,该法因其在治疗过程中基本无痛,所以对虚证患者来说等于减少了治疗时对机体本身气的消耗,其补虚作用更强、补益的效果显著;另外由于羊肠线埋入腧穴后在体内需要一段时间的吸收,因此其对机体的刺激可以持续的时间更长而且十分缓和,此举不仅降低了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气的损耗,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微量的刺激腧穴,使腧穴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补益的功效,对脾虚症状的修护起到良性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应用埋线疗法对肥胖患者的肥胖相关指标及脾虚症状的干预,取得理想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健.长效针感(埋线)疗法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87,7(1):1.
[2] 李建山,贺丹慧.埋线疗法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