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节学知识点

关节学知识点

第一节概述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和骨相连,形成骨连结。

按骨连结的不同方式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种。

一、直接连结 Direct Joint概念: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或软骨及骨直接相连,骨与骨之间无腔隙,运动范围极小或完全不能活动。

根据连结组织不同,可分为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结合三种类型。

(一)纤维连结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相连,形成纤维连结。

特点:其间无腔隙,连结比较牢固,一般无活动性或仅有少许活动。

两种连结形式:1.韧带连结:连接两骨的纤维结缔组织比较长,呈条索状或膜状,富有弹性,称为韧带或膜,举例:椎骨棘突之间的棘间韧带、胫腓骨下端的胫腓骨间韧带、前臂尺桡骨之间的骨间膜等。

2.缝:两骨之间借很薄的纤维结缔组织(缝韧带)相连,无活动性。

这种连结往往随年龄的增加,可出现结缔组织骨化。

举例:颅的冠状缝、矢状缝等。

(二)软骨连结骨与骨之间借软骨相连,可缓冲震荡(作用),可分为两种。

软骨是一种特殊分化的结缔组织,由软骨细胞、软骨基质及埋藏于基质中的纤维共同组成。

按照基质中纤维成分的含量和性质可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

特点:①具有一定的粘弹特性和抗压能力,各关节相关骨的接触面大都有软骨被覆,能减少摩擦,承受负荷及吸收震荡。

在胚胎时期软骨代替骨构成暂时的人体支架。

②本身缺乏血管组织,受损后的再生能力较差,主要依靠软骨膜内层的细胞分裂生成新软骨。

③是易于移植的组织,由于软骨本身极少血管分布,软骨细胞被隔离在基质的小腔内,一些物质不能透过基质。

所以软骨具有低抗原特点,是用作移植的较好组织材料。

1.透明软骨结合:两骨间借透明软骨连接,常为暂时性的结合,是胚胎时软骨代替骨的存留部分并作为所连结骨的增长区,如骺软骨、蝶枕软骨结合等。

此种连结到一定年龄即骨化形成骨性结合。

2.纤维软骨结合:两骨间借纤维软骨连接,多位于人体中轴承受压力之处,坚固性大而弹性低(特点),如椎间盘、耻骨联合等。

(三)骨性连结两骨之间借骨组织相连,一般由纤维连结(缝)或透明软骨结合骨化而成。

骨性结合使两骨融合为一块,如长骨的体与骺的结合、各骶椎之间的结合等(举例)。

二、间接连结间接连结又称关节或滑膜关节,是骨连结的最高分化形式。

特点:骨与骨的相对面之间有腔隙,充以滑液,活动度大。

关节的结构有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一)关节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1.关节面:是构成关节各相关骨的接触面。

每一关节至少包括两个关节面,一般为一凸一凹。

凸的称关节头,凹者称关节窝。

关节面上覆有关节软骨。

关节软骨多数由透明软骨构成,少数为纤维软骨,表面光滑,深部与关节面紧密相连,关节软骨厚度:2 ~ 7mm,受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关节和不同的年龄影响。

关节软骨特点:①具有弹性,能承受压力和吸收震荡,减轻运动时的震荡和冲击。

②表面光滑,覆以少量滑液,可减小摩擦,有利于活动。

③无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其营养由滑液和关节囊滑膜层的血管供应。

2.关节囊: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囊。

附于关节面周围的骨面并与骨膜融合,把构成关节的各骨连接起来,封闭关节腔。

关节囊的松紧和厚薄因关节的不同而异,活动较大的关节,关节囊较松弛而薄,反之亦然。

关节囊可分为内、外两层。

①外层(纤维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富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在某些部位,纤维层增厚形成韧带,可增强骨与骨之间的连结,并限制关节的过度运动。

纤维层的厚薄和韧带强弱与关节的运动和负重大小有关。

举例:如下肢关节负重较大,其关节囊的纤维层厚而紧张,上肢关节负重较小,则纤维层薄而松弛。

②内层(滑膜层):由平滑光亮、薄而柔润的疏松结缔组织膜构成,贴衬于纤维层的内面。

其边缘附着于关节软骨周缘,包被着关节内除关节软骨、关节唇和关节盘以外的所有结构。

滑膜层内表面常有微小突起的皱襞,分别称滑膜绒毛和滑膜襞。

滑膜富含血管、淋巴和神经,能产生滑液,并对关节软骨提供营养。

滑液是透明蛋清样液体,呈弱碱性。

在正常情况下,滑液只有0.13 ~ 2ml,由于含有较多的透明质酸,故黏稠度较高。

滑液的作用:为关节提供了液态环境,而且保持了一定酸碱度,保证了关节软骨的新陈代谢,并增加滑润,减少摩擦,降低软骨的蚀损,促进关节的运动效能。

3.关节腔:由关节软骨和关节囊滑膜层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滑液,关节腔内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

(二)关节的辅助结构关节除具备上述基本结构外,某些关节为适应特殊功能的需要而分化出一些特殊结构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增强关节的稳固性。

1.韧带:是连于相邻两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束,有加强关节的稳固性或限制其过度运动的作用。

位于关节囊外的称囊外韧带,有的囊外韧带为关节囊的局部增厚,如髋关节的髂股韧带;有的独立于关节囊,不与囊相连,如膝关节的腓侧副韧带;有的是关节周围肌腱的延续,如膝关节的髌韧带。

位于关节囊内的称囊内韧带被滑膜包裹,如膝关节的交叉韧带。

韧带和关节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分布,故关节疾患时患者会出现疼痛。

2. 关节内软骨:为存在于关节腔内的纤维软骨,有关节盘和关节唇两种:(1)关节盘:是位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其周缘附着于关节囊内面,将关节腔分为两部。

关节盘多呈圆盘状,中央稍薄,周缘略厚,膝关节中的关节盘呈半月形,称为半月板。

关节盘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合,减少冲击和震荡,并可增加关节的稳固性。

(作用)此外,两个腔可产生不同的运动,从而增加运动的形式和范围。

(2)关节唇:是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可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有增加关节稳固性的作用。

3.滑膜襞和滑膜囊:滑膜表面积大于纤维层→滑膜重叠卷折,并突向关节腔而形成滑膜襞内含有脂肪和血管→形成滑膜脂垫作用:①在关节运动时,关节腔的形态、容积和压力发生改变,滑膜脂垫可起调节或充填作用。

②滑膜襞和滑膜脂垫扩大了滑膜的面积,有利于滑液的分泌和吸收。

③在有些关节,滑膜从纤维层缺如或薄弱处膨出,充填于肌腱与骨面之间,则形成滑膜囊,可减少骨骼肌活动时与骨面之间的摩擦。

决定关节的灵活性与稳固性的因素:①关节面的形态②关节面的面差③关节囊的厚薄和松紧④囊内外韧带多少和强弱⑤有无关节盘的介入⑥关节周围骨骼肌的强弱和收缩幅度举例:上肢肩关节,关节头大、盂浅、面差大,关节囊薄弱松弛,运动灵活,但关节周围骨骼肌的静力收缩又保持关节面相贴而防止脱位;相反,髋关节头大、髋臼深、面差小,关节囊厚而紧张,韧带多而强,周围有强大骨骼肌收缩,故运动幅度小,关节稳固性好。

(三)关节的运动关节面的复杂形态,运动轴的多少和方向,决定着关节的运动形式和范围。

其运动形式基本上可依照关节的三轴分为3组拮抗性运动。

1.屈和伸:是关节沿冠状轴进行的一组运动,运动时组成关节的两骨相互靠拢,角度减小称为屈;相反,角度增大称为伸。

一般情况下,关节的屈是指向腹侧面靠拢或成角,但膝关节则相反。

在踝关节,足上抬,足背向小腿前面靠拢为踝关节的伸,亦称背屈;足尖下垂为踝关节的屈,亦称跖屈。

2.收和展:是关节沿矢状轴进行的运动,运动时骨向正中矢状面靠拢,称为收或内收;反之,远离正中矢状面,称为展或外展。

手指的收展是以中指为准的靠拢、散开运动。

足趾则是以第 2 趾为准的靠拢、散开运动。

3.旋转:是关节沿垂直轴进行的运动,统称旋转。

骨向前内侧旋转,称为旋内;反之,向后外侧旋转,称旋外。

在前臂,桡骨是围绕通过桡骨头和尺骨头的轴旋转,将手背转向前的运动,称旋前;将手掌恢复到向前或手背转向后方的运动,称旋后。

4.环转:运动骨的上端在原位转动,下端则做圆周运动,运动时全骨描绘出一圆锥形的轨迹。

能完成两轴以上运动的关节均可做环转运动,如肩关节、髋关节和桡腕关节等。

环转运动实际上是屈、展、伸、收依次交替的连续动作。

5. 移动:是最简单的一个骨关节面在另一骨关节面的滑动,如跗跖关节、腕骨间关节等。

其实即便小的跗骨或腕骨运动时,也涉及多轴向的运动,用连续放射摄影技术观察,可显示明显的旋转和角度运动。

(四)关节的分类关节可按构成关节的骨数、运动形式、运动轴数目以及关节面的形状进行分类。

只由两块骨构成的关节为单关节,如肩关节。

由两块以上的骨构成的关节为复关节,如肘关节。

凡可单独进行活动的关节为单动关节,在结构完全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节,活动必须同时进行,为联动关节,如两侧的颞下颌关节。

根据关节运动的轴的数目分类,可将关节分为单轴、双轴和多轴关节(图 3-2)。

(五)关节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血管:关节的动脉主要来自附近动脉的分支。

长骨构成的关节多数由骺动脉分支,在关节周围形成动脉网,其细支直接进入关节囊,分布至纤维层和滑膜层,并与邻近骨膜的动脉吻合。

在滑膜层附着缘形成关节血管环,分支供应滑膜,关节软骨没有血管。

2.淋巴管:关节囊各层都有淋巴管,彼此借小淋巴管吻合成网,并与骨膜淋巴管吻合。

关节囊的淋巴经输出淋巴管汇入附近的局部淋巴结。

关节软骨内无淋巴管。

3.神经:关节的神经支配来自运动该关节的骨骼肌的神经分支,称为关节支。

关节的感觉纤维主要为本体感觉纤维,神经冲动由位于关节囊内的神经末梢传至脊髓和脑。

关节囊内还有很多痛觉纤维,关节囊过分扭曲和牵张时,引起疼痛的感觉。

第二节中轴骨连结中轴骨连结包括颅骨和躯干骨的连结。

一、躯干骨连结由 24 块椎骨、l 块骶骨和 1 块尾骨借骨连结形成脊柱,构成人体的中轴,上承托颅、下连接肢带骨。

12 块胸椎、12 对肋和 1 块胸骨借骨连结共同形成胸廓。

(一)脊柱1.椎骨间的连结:各椎骨之间借韧带、软骨和滑膜关节相连,可分为椎体间连结和椎弓间连结。

(1)椎体间连结:相邻各椎体之间借椎间盘、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相连接。

1)椎间盘:亦称椎间纤维软骨,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

①中央部是柔软而富于弹性的胶状物质,称髓核,是胚胎时脊索的残余物。

②周围部是由多层纤维软骨按同心圆排列组成的纤维环,富于坚韧性,连接相邻两个椎体,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

椎间盘具有弹簧垫样缓冲震荡的作用。

椎间盘共有 23 个,其总长度约为除寰、枢椎之外脊柱长度的 1/5。

各部椎间盘厚薄不一,中胸部最薄,颈部较厚,腰部最厚,所以颈、腰部活动度较大。

纤维环破裂时,髓核容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和椎间孔,压迫脊髓和脊神经,临床上称为椎间盘脱出症。

2)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前方,宽而坚韧,上至枕骨大孔前缘,下至第 1 或第 2 骶椎体,其纤维与椎体、椎间盘牢固连接,有防止脊柱过度后伸和椎间盘向前脱出的作用。

3)后纵韧带:位于椎体后方,细而坚韧,起自枢椎并与覆盖枢椎体的覆膜相续,向下至骶管,与椎体上、下缘和椎间盘紧密连接,而与椎体连结较疏松,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2)椎弓间的连结:包括椎弓板之间和各突起之间的连结。

1)黄韧带:为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坚韧而富有弹性,协助围成椎管,黄韧带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并维持脊柱于直立姿势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