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运动训练专业白鹤拳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试行)专业名称:运动训练专业专业代码:660401招生对象:招收经系统运动训练、具有一定潜力的初中毕业生学制与学历: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大专层次简介2006年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运动训练专业,并正式面向社会招收,生源对象主要为通过单独招生考试吸纳的各地市体校学生、专业运动队运动员及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初高中毕业生,并组成运动训练专业教学团队。
2013年,在结合运动训练特有的生源特点及更清晰的就业市场定位的基础上,运动训练专业设立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四个专业方向及专业项目运营团队。
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服务当前我国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专门人才需求,在运动组织服务方面、运动指导服务、体育活动服务等方面提供高级技能型、创业型人才。
同时,配合国家竞技体育政策转化及竞技体育运动员职业生涯转换的现实需求,通过职业教育和专门人才培养,实现运动员自身运动技能向市场就业竞争力的转化,实现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竞技体育可持发展服务。
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资格证书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取得以下(1)至(2)通用证书,并取得(4)至(8)项中至少一项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一、课程体系及主干课程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表现。
本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多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发展主轴课程三大类构成。
专业核心课程分为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两大类;其中专业技能课又分为专修和辅修,专修课程为学生运动训练专长训练课程,分为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等项目,辅修课程每生每学期可选择2门,课时为36课时/门。
职业发展主轴课程是根据学生将来选择的就业方向开设的职业能力课程,分为运动教练指导、体育教育教学、创业及辅助课群三大主轴课群,每位学生必须选择运动教练指导、体育教育教学其中的一个方向,至少修习4科8学分,另2科4学分可跨课群及修习辅助课群,共需修满12学分。
课程体系的描述见附件1:课程地图。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运动训练、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生理学、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专项训练。
(一)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一门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以及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提高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及其原理;掌握技术、战术能力训练的方法;各类运动训练计划结构和组织及控制方法。
(二)运动心理学主要讲授感知觉、情绪和情感、个性心理特征、群体心理、课堂教学心理、品德教育心理、人格健全与心理卫生等心理学的基本知识,重点讲授运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训练和竞赛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掌握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技能。
使学生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为未来工作奠定必要的心理学基础。
(三)运动解剖生理学主要讲述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组成,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及结构,人体生长、发育规律,青少年的解剖结构特点,体育锻炼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竞技运动训练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及分析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基础知识。
(四)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是一门具有管理科学和体育科学双重属性的交叉学科,是以体育管理学作为理论基础,以社会参与度高的体育赛事项目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学科。
在课程结构上,涵盖了理论探知、实践运作及实证分析三个模块,分为体育赛事概述、体育赛事的影响与构成要素、体育赛事的市场营销、体育赛事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等五章。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体育赛事市场营销手段、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体育赛事竞赛管理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实践练习,凸显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课程特色。
(五)运动项目专项训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足球)介绍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足球运动的概况,讲授和练习球类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使学生初步掌握各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能对初学者进行讲解、示范等教学和指导工作;培养学生指导大众开展运动的能力。
二、教学进程安排1、通识多元课程:93学分(参阅附件2:学院公共基础课程配置表)注:社会服务是指学生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
4、职业发展主轴选修课程:12学分(任选一课群为主修课群,至少8学分,另2科4学分可选跨课群及辅助课群)注:本专业理论选修课根据当年度师资情况灵活设定,开班基础人数为20人及以上。
5、术科选修课程:12学分(参阅学院术科选修课程配置表)注:本专业术科选修课开班人数为15人及以上。
课程配置总表三、毕业条件1、毕业总学分数(含通识课程)至少应修满234以上之学分,包括学院公共基础必修课程10学分、通识多元课程93学分、专业核心课程71学分、专业主轴选修课程12学分、术科选修课程12学分、实践学习及军训36学分。
2、本专业五年制大专为五年一贯制修习,前两年修习结束后需进行中期学分检查,学生完成前两年所有应修学分后方能进入后三年的学习。
3、学生的专业方向以报考本系时的运动技能专长为原则,如本专业开设的项目未包括个人运动技能专长时,必须任选一项本专业开设的专业发展方向。
4、学生的专业方向原则上中途不得变更。
如欲变更方向,请于第六学期期末(约每年6月底)前提出申请,每项专业发展方向需修满一学年始得转换。
5、本专业课群选修说明:任选一课群为主修课群,至少8学分,另2科4学分可选跨课群及辅助课群。
6、毕业需考取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至少4项,其中体育类职业资格证书至少1项。
7、校外志愿者服务需5次(含)以上,需持有相关证明,不足时数可用校内服务2倍的时数折抵。
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一、生源特点与专业导航本专业生源主要是通过单独招生考试吸纳的各地市体校学生、专业运动队运动员及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初高中毕业生。
生源特点为具有一定运动技能和较好身体素质的运动员学生。
本专业施行专业导航制度,即根据学生自身运动技能及特长、学生意愿进行专业导向,引导其根据自身特长进行最佳的运动训练、学习规划和职业发展。
二、专业项目运营团队及教师队伍本专业目前设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及网球四个专业方向及专业项目运营团队,现拥有专任教师11名,包括副教授3人,讲师5人,助教3人,外聘兼职教师近10人。
专业项目团队教师分布情况为:乒乓球团队专任教师1名,外聘教师3名;羽毛球团队专任教师1名,外聘教师4名;网球团队专任教师1名,外聘兼职教师2名;篮球团队专任教师3名,外聘教师1名;另设有辅助团队,专任教师4名,负责专业的理论课程的设计和授课任务。
各项目团队负责学生专业技能课程的设计和教师授课任务,安排并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实训任务,并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方向提供指导。
专任教师中专业课教师具有和自己所授课程相关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高级职业资格(技能)证书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双师”比例达到100%。
目前本专业约有本部在校生630人(含五年专和三年专),生师比约为57:1,专任教师力量略显单薄,需要进一步补充加强。
本专业主要聘请拥有术科专场或生产(管理)一线的相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应具有和自己所授课程相关的中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兼职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应保持在1/2以上,兼职教师比例为50%,主要承担术科技能课程、实践环节课程及相关教学任务。
三、运动项目导师制本专业施行运动项目导师制。
各运动项目教师平时与学生相处占大多数时间,对于学生身心教养、教学训练、实习实践、职业生涯管理来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故承担本项目学生导师职责。
导师是学生在学校内的第一线辅导人员,导师应当结合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在身心教养、教学训练、实习实践、职业生涯管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引导,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安排、指导和督促学生完成专项技能学习、日常实践、综合实训及毕业实习等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成绩评价。
导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道德、职业素养和服务精神养成,导师在教学和辅导中以自己的精湛技艺和良好品格影响学生。
要安排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合适的场地、时间、队形、服装,要求学生基本规范(礼仪、出缺席等),将学生组织分工,分担团体服务事务,准备所需设备、器材,以供教学训练使用,并拟订教学目标及训练计划;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及起点行为、身体状况,不同程度组员的分组,教材如何安排。
在有限的练习时间里,做妥善的安排,以达最佳效果。
导师必须对新进学生有一套新人训练的系统,对老生也要一套继续磨练、鞭策以及调整表现的方法,同时联系外在资源,如带领学生参加比赛、裁判、助教、观摩等以扩展视野,凝聚团体意识,给予期望、要求,增加其他相关的知识,如运动健康、急救、教学技巧等,鼓励学生不断自我突破并乐于教学。
四、实训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是要围绕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建设。
学院设有标准田径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网球场(馆)、篮球馆、排球馆、沙滩排球场、体操馆、蹦床馆、击剑馆、武术馆等14个运动场馆,可满足实践教学、校内外实验、实训等的需要。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主要围绕学生未来就业领域的企业、单位等进行合作建设,满足专业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要求,满足学生有半年以上到行业、企事业单位定岗实习的实训条件。
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有福建省体育馆、省游泳跳水馆、福州市各中小学、福建宜准智能穿戴设备有限公司、力德斯羽毛球俱乐部、福建心之奥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建立学院教学实践基地等近50家的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充分有效的满足本专业学生校外实训、实习,也为本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挂职实践及拓展校企合作,深化产学互动提供了切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