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 E2. C二、多项选择题1. ABCD三、名词解释1.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四、简答题1. 答: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流行病学着眼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它所关心的常常是人群中的大多数,而不仅仅关注个体的发病情况,也即是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具有群体性。
第二,流行病学是以疾病的分布为起点来认识疾病的,即通过收集、整理并考察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表现为以分布为起点的特点。
第三,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
即流行病学具有对比的特点。
第四,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中利用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分布、抽样、推断、参数、指标、模型等原理和方法,目的在于科学、高效的揭示疾病和健康的本质,评价各项研究的效果。
即流行病学具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点。
第五,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同人体的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
流行病学表现为社会医学的特点。
第六,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
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它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
流行病学体现以预防为主的特点。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一、单项选择题1. A2. B二、多项选择题1. CDE三、名词解释1. 潜在减寿年数:是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是指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2. 爆发:指在一个局部的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四、简答题1. 答:(1)原因:①多见于人口复杂交通拥挤的大中城市、有相当数量的易感者。
②传播机制易实现的疾病人群受感染的机会多。
③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故流行后发病率可迅速下降。
④取决于易感者积累的速度及病原体变异的速度。
(2)间隔长短取决于:①易感者与免疫者的比例大小。
②新易感者补充积累的速度。
③人群免疫持续时间长短。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一、单项选择题1. C2. D二、多项选择题1. ADE三、名词解释1. 为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于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内的人群中每一成员所作的调查或检查2. 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即以群体为观察、分析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因素与疾病的联系。
四、简答题1. 答:常见偏倚:(1)选择偏倚,包括:选择性偏倚、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2)信息偏倚,包括:调查对象引起的偏倚、调查员偏倚、测量偏倚。
防止措施:(1)抽取调查对象时,必须严格随机化原则;(2)提高抽中对象的受检率,最好一个不漏地接受调查;(3)选用不宜产生偏差的仪器、设备;(4)培训调查员,并进行监督复查工作。
第四章筛检一、单项选择题1. A2. C二、多项选择题1. BD三、名词解释1 特异度指实际无病按该诊断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无病的百分比.2 领先时间偏移是指筛检诊断时间和临床诊断时间之差被解释为筛检延长的生存时间。
四、简答题1 在实施筛检项目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社会学方面,所筛检疾病应当是当地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对筛检阳性者能实行有效的追踪和干预,有比较高的成本效益比,所用的筛检技术易于被群众接受;2科学方面,对所筛检疾病的自然史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有可识别的早期临床症状或体征,且有足够长的时间实施筛检,对所筛检疾病的预防效果及其副作用有清楚的认识;3.伦理学方面,在筛检开始前已确认筛检可以改变疾病的自然史,对筛检阳性者,有相应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或者有可行的预防措施。
第五章队列研究一、单项选择题1. A2. D二、多项选择题1. BCDE三、名词解释1. 相对危险度是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2. 当发病率或死亡率比较低时,不宜直接计算率,可以全人口的死亡率为标准,计算该观察人群的理论死亡人数,即预期死亡人数,实际死亡数与预期死亡数之比即为标化死亡比。
四、简答题1. 答:对于队列研究中的失访偏倚可以考虑以下措施:①设计时选择较为稳定的人群,便于随访;②计算样本量时,在估计的样本量基础上增加10%,以减少失访造成的影响;③实施过程中努力随访所有的研究对象;④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失访率有无差别;⑤将失访人群的基线资料与完成随访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如无显著性差别则可认为失访是随机的,对结果的影响不是很大;⑥如有可能,尽量了解失访者的结局,与完成随访者的结局进行比较,以推测失访的影响。
第六章病例对照研究一、单项选择题1. C2. E二、多项选择题1. ABCDE三、名词解释1. 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的目的是保证对照组与病例组在某些重要方面的可比性。
首先,所匹配的因素一定是混杂因素,否则不应匹配。
其次,即使是混杂因素也不一定都要匹配,因为一旦某因素做了匹配,不但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不能分析,而且该因素与其它因素的交互作用也不能充分分析。
把不必要的因素列入匹配,不但丢失了信息,增加了工作难度,反而还降低了研究效率。
这种情况称为匹配过度。
2. OR即比值比,指暴露于某因素疾病的危险性是未暴露于某因素的危险性的多少倍。
OR是相对危险度RR的近似估计值,因为在病例对照研究中不能直接计算发病率,因此不能直接计算RR,只能计算OR,在疾病率小于5%时,OR与RR很接近,能较好地代表RR值。
四、简答题1. 答:优点:①无应答率较低;②组间差别较小。
缺点:对照组的疾病与暴露因素可能有关联,对照组未能反映产生病例的群体中暴露因素的发生情况。
第七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一、单项选择题1. C2. D二、多项选择题1. BD三、名词解释1. 如果一项实验研究缺少一个或几个流行病学实验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这种实验就叫类实验。
2. 安慰剂效应是指某些疾病的患者,由于依赖医药而表现的一种正向心理效应。
四、简答题1. 答:流行病学实验和队列研究:相同点:①都是前瞻性研究;②都可以用来检验假设,但前者检验效力要高于后者;③研究过程中都要设立对照;异同点:①前者是实验性研究,后者是观察性研究;②前者研究中有干预措施,后者无;③前者研究对象的分组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随机抽样的,不能随机分组。
第八章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一、单项选择题1 C2 B二、多项选择题1 AC三、名词解释1.效度是指研究收集的数据、分析结果和所得结论与客观实际的符合程度。
2.混杂偏倚当我们研究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关联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
这种现象或影响叫混杂或混杂偏倚,该外来因素叫混杂因素。
四、简答题混杂偏倚的控制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研究设计阶段,可采取随机化、配比和限制的方法进行控制,使混杂因素在研究分组中分布一致,从而不会干扰暴露因素对结局的影响。
此时,混杂因素在研究中与结局的关联被人为控制为“无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无关联的现象并非混杂因素的真实效应。
在分析阶段,可通过标准化率、分层分析以及多变量(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
其中标准化率计算和分层分析均是以混杂因素在不同研究组间的构成不同,赋以不同的权重,再计算暴露因素调整的关联度(如调整OR或RR),一般不估计混杂因素的作用大小。
而多变量分析是通过统计分析模型,将混杂因素和暴露因素对结局的独立效应均估计出来。
第九章病因及其推断一、单项选择题1. D2. A二、多项选择题1. ACD三、名词解释1. 危险因素:使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特征或暴露因素。
2. 病因链:多个存在联系的病因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
四、简答题1. 答:假设演绎法中推出的经验证据不成立,还不能简单否定假设。
因为经验证据不成立,有三种可能的结论:①假设不成立;②先行条件不成立;③假设和先行条件均不成立。
在第二种可能的结论成立时,假设并未被否定。
第十章传染病流行病学一、单项选择题1. D2. D二、多项选择题1. ABCE三、名词解释1. 终末消毒: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住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消毒,以完全清除传染源散播、留下的致病微生物。
一般来说,致病微生物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强的疾病,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
2.冷链:为了保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均在适当的冷藏条件下进行而所需要的多环节链式贮存、运输设备称为冷链。
它是实施计划免疫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疫苗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
四、简答题1. 答:计划免疫是预防接种的发展,远远超出了预防接种意义。
它有明确的免疫规划和策略,是一个综合性预防措施。
计划免疫是一项投资小,收益大工作。
第十一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一、单项选择题1. A2. A二、多项选择题1. ABD三、名词解释1.为一组以心脏和血管异常为主的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疾病,肺循环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
四、简答题1. 负荷(75g无水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7.8mmol/L,但<11.1mmol/L,空腹静脉血糖<6.1mmol/L。
第十二章疾病预防策略和措施一、单项选择题1. B2. C二、多项选择题1. ACDE三、名词解释1. 高危策略是针对高危个体的策略,旨在消除其对危险因素的特殊暴露。
2. 被动监测是上级单位被动接受下级单位按照常规上报的监测资料。
四、简答题1. 传统的疾病预防概念,仅指在疾病尚未发生或流行时,采取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或流行。
三级预防是根据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而相应采取不同措施,即在易感期阻止疾病的发生,在潜伏期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在临床期减少疾病的危害。
三级预防的概念扩大了预防的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消除疾病对健康的影响。
第十三章分子流行病学一、单项选择题1. D2. B二、多项选择题1. ABC三、名词解释1. 分子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时研究人群中疾病/健康状态相关的生物标志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医学相关生物群体特征及其与人类疾病/健康的关系,制定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 生物标本库指存储有来源广泛的一种或多种类型的大量生物标本,并能保持它们的生物学特征以供研究或检测等应用的系统。
四、简答题1. 分子流行病学与传统流行病既是一个统一体,又各自有不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