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胶东机场-BIM实施整体方案西南院717

青岛胶东机场-BIM实施整体方案西南院717

青岛胶东机场航站楼建筑信息模型(BIM)咨询服务整体实施策略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5年07月1. 概述 (2)2. 项目概况 (3)2.1 项目简介 (3)2.2 BIM概况 (4)3. BIM目标及应用 (4)3.1 BIM目标 (4)3.2 BIM应用 (5)3.2.1 设计阶段BIM服务内容与成果交付 (5)3.2.2 施工阶段BIM服务内容与成果交付 (6)4. BIM管理架构及质量控制 (7)4.1 BIM 管理策略 (7)4.2 BIM 团队组成 (7)4.3 质量控制 (10)4.4 各方职责 (13)5. BIM协同应用 (13)5.1 设计方BIM协同机制 (13)5.2 施工方BIM协同机制 (14)5.3 BIM相关各方协同 (14)5.4 模型拆分 (15)5.5 模型组织 (18)5.5.1 设计BIM模型与施工BIM模型交互要求 (18)5.5.2 BIM项目文件结构及命名规则 (19)5.5.3 模型色彩规则 (22)6. BIM 主要应用流程及进度安排 (27)6.1 BIM应用流程 (27)6.2 项目阶段进度 (34)7. 设备配备及软件使用 (35)7.1 建模软件配置资源 (35)7.2 硬件配置资源 (36)7.3 项目管理平台(比如:广联达5D、iTWO、Trimble VICO) (37)8. 成果交付标准 (42)9. 项目总结与评价阶段 (42)9.1 项目总结 (42)9.2 项目评价 (42)附录A MEP构件库分类命名 (44)附录B各专业模型深度表 (57)1.概述为了保证本项目BIM的顺利实施,并让BIM参与方清楚的了解本项目BIM实施的相关内容,特制订本BIM实施方案。

本方案明确了项目的目标和选择的BIM 应用,明确了参与BIM相关单位各自的角色与责任,制订了BIM应用实施的具体流程、信息传递机制和协同机制,确定了质量控制原则,预估需要资源,并建立了BIM模型架构。

具体内容详见各章节的描述。

2.项目概况2.1项目简介青岛新机场场址位于青岛市胶州市中心东北11 公里,大沽河西岸地区,北侧紧邻胶济客运专线,南侧紧邻胶济铁路。

该场址于青岛市域范围内位置居中,距离青岛市中心约40 公里。

场址距离周边空军高密机场直线距离约33 公里,跑道轴线间隔30 公里(场址西跑道与高密跑道间隔),距离海军胶州机场5.5 公里,距离青岛流亭机场直线距离约29 公里,距离规划的横门湾机场直线距离约80 公里。

预计2025 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500 万人次,2045 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500万人次,终端容量6000万人次。

航站楼建筑面积约47.7万平方米,地上4层,地下2层。

陆侧高架桥檐口高度32.15米,空侧檐口高度23.85米,屋面最高点42.15米;(建筑高度37.15米) 本工程建筑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形式,屋面采用钢网架形式,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主体结构设计基准期为50年。

2.2BIM概况本项目针对机场设计、安装和运行管理的实际需求,将运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机场项目设计、建设、运维进行统筹管理。

通过建立基于BIM的信息模型,辅助设计、安装和运维的数据共享和集成管理,实现机场航站楼可视化,为本项目设计、安装、运维及管理提供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手段。

在该项目中BIM实施具体包括BIM建模、性能化分析(日照,节能等)、BIM施工管理应用和BIM运维信息管理应用等几个方面。

另外,鉴于机场项目工程庞大、复杂、局部区域设备集中等特点,本项目提出基于大型公共交通建筑的多层次BIM模型分析应用,不同层次的BIM信息模型是根据不同需求从整体BIM中提取对应的信息,用于实现不同层次的模拟和管理。

其中,项目整体模型是由项目各参与方在设计、施工、交付运营维护期间提供的专业模型整合关联而形成的。

其模型的应用能在项目的不同阶段随时提取,整体展现项目情况、也能单专业局部分析布局和建立不同专业的逻辑关系。

从不同深度和层次更清晰的读取项目情况,实现各专业间的协同设计。

3.BIM目标及应用3.1BIM目标1、支撑绿色建筑设计、强化设计协调、减少因“错、缺、漏,碰”导致的设计变更、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的提升。

2、提高深化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3、提高总承包进度计划的管理能力,尽可能的优化施工方案,节约工期。

4、提高现场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提升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减少工程变更。

3.2BIM应用3.2.1设计阶段BIM服务内容与成果交付根据“青岛胶东机场”项目基本情况与特点,提出该项目可实施的设计阶段近期航站楼BIM实施方案,具体服务内容、成果交付相关事项详细说明如下:3.2.2施工阶段BIM服务内容与成果交付根据“青岛胶东机场”项目基本情况与特点,提出该项目可实施的施工阶段近期航站楼BIM实施方案,具体服务内容、成果交付相关事项详细说明如下:注:1为最优先级,2为较优先级,3为次优先级4.BIM管理架构及质量控制4.1BIM 管理策略BIM项目开始时,设计、施工总负责人及相关专业负责人(或其授权人)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经过审慎科学的分析,对项目设计、施工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策划,并由项目总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创建策略文档。

策略文档包含项目策划,团队构成,协同机制,模型拆分,流程制定,进程控制的详细管理措施。

4.2BIM 团队组成个阶段的BIM成果,管理协调整合各专业承包单位的BIM工作。

接收施工图设计模型,对合约范围内的施工图设计模型进行必要的校核和调项目的核心协作团队成员4.3质量控制4.3.1基本原则为了保证该项目每个阶段的模型质量,必须定义和执行模型质量控制程序。

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后期运营维护阶段三方面,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每一个模型都必须预先计划好模型内容、详细程度、格式、负责更新的责任方以及对所有参与方的发布等。

BIM负责人应该参与所有主要BIM协调和质量控制活动,负责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保持模型数据的及时更新、准确和完整。

后期模型交付后,采用严格的版本和权限管理手段确保设计信息的安全性。

一般通用质量控制方法如下:➢人工检查:通过浏览模型,确保模型中没有计划外的模型组件,并满足工程意图。

➢碰撞检查:通过碰撞检查软件,发现建筑构件之间的冲突问题。

➢标准检查:确保模型符合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规范的要求,符合项目团队达成的要求。

➢单构件检查:确保模型数据中没有定义或定义不正确的信息。

4.3.2施工图设计阶段质量控制在设计阶段,根据我院企业标准《BIM设计技术标准》,制定BIM实施流程,定义好各个阶段的模型详细程度、格式等。

通过视觉检查保证模型体现了设计意图,碰撞检查解决管线综合出现的碰撞,标准检查确保模型遵守相应的BIM和CAD标准。

设计阶段质量控制方法:➢中建西南院《BIM设计技术标准》➢严格按照BIM实施流程执行,按各设计阶段深度要求搭建航站楼模型。

➢根据MEP管线综合以及二装配合调整模型,管线综合的检查必须进行综合校审。

➢分阶段分区域分专业进行多次碰撞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构件的碰撞问题,并提出优化设计解决方案。

➢模型调整完成后提交业主,以指导原设计单位相应调整原二维设计图纸,并且提出优化设计解决方案,作为施工图进一步设计的依据。

4.3.4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协调配合)在施工阶段,依托BIM传递工程质量信息,通过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信息录入至BIM模型中,再由模型的构件集成质量信息,使之成为施工各个环节之间的纽带。

通过拍照或摄像方式采集现场采集信息,辅以文字信息录入模型端口,在模型内进行质量管理,例如材料设备的全过程信息记录,并与模型中的构件部位关联;施工过程中的检查信息关联到构件。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方法:➢严格按照BIM实施流程执行。

➢施工阶段的模型深化应包括加工、安装、所需要的详细信息,以满足施工现场的信息沟通和协调,为施工专业协调和技术交底提供支持,为工程采购提供支持,施工过程中的模型应包含时间、造价信息,以满足施工进度,成本管理需求。

➢每个专业分包团队对各自的专业模型质量负责,每次模型质量控制检查都要有确认文档,记录做过的检查项目,以及检查结果。

项目经理对每一修正后的模型质量负责。

➢每日进行数据更新,生成日志、合同、采购记录、形象进度、成本记录。

每周生成进度分析报告提交总包。

➢虚拟施工提交实体施工7~14天,提前发现错漏碰缺,及时反馈业主及设计予以变更。

➢每周召开BIM协调会,组织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分包各方管理人员,沟通BIM实施情况,及时调整、修正存在问题。

➢BIM模型分区域、分工种记录施工时间、主材来源、验收记录并及时输入,作为竣工资料的一部分待竣工验收时提交。

4.3.5运营阶段质量控制(协调配合)为后期运营管理方提供最终竣工模型及相应接口。

在项目运营阶段,物业管理承包方、最终用户等可以根据航站楼的使用情况,机电设备的当前状态、维修记录、财务状况等集成信息对项目做出准确的运营决策。

4.4各方职责设计BIM审阅设计模型以确保符合阶段要求。

一旦模型符合要求,连接或组合多个模型以生成新的设计最终模型。

并应清除重复或冗余的对象。

设计BIM将设计模型发送给施工方指定的BIM经理。

施工方将设计模型用作施工模型的基础。

[如果需要,进一步明确责任。

]设计BIM一起答复施工方的信息请求和提交的问题,并对于设计模型进行相应调整。

施工方的BIM经理将更新施工模型,并与供应商、分包商一起建立竣工模型。

[如果需要,进一步明确责任。

]5.BIM协同应用5.1设计方BIM协同机制我们主要采用以中心文件及工作集权限划分的工作方式协调各专业的工作。

各专业通过各中心文件创建本地文件,并各自在本地进行模型搭建与设计优化,再与网络平台同步,从而以相互之间两两链接的方式进行提资配合与管线综合碰撞模拟,实现多维度的协同配合。

如下图所示,建筑,结构,水暖电分别创建中心文件,并且将其两两链接,最终形成完整的BIM模型。

5.2施工方BIM协同机制项目BIM团队按照总体施工计划,分层,分区,分专业对BIM模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集成和应用,各专业通过各中心文件创建本地文件,并各自在本地进行模型深化,再与网络平台同步。

各专业对BIM设计单位提供的模型进行深化达到施工过程细度,通过网络平台统一集成管理。

各分包单位通过模型深化设计完成碰撞检测并形成检查报告,总包团队将各专业优化完后的模型进行全专业碰撞检查,出具全专业综合布置模型。

最终形成:三维模型,碰撞检查报告,碰撞调整方案,三维转二维视图图纸。

5.3BIM相关各方协同BIM实施需要各方的通力协同,需要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来保证沟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