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夷山市60年变迁

武夷山市60年变迁

武夷山市60年变迁60年,对于茫茫历史长河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在这一挥间,武夷山市却脱胎换骨、翻天覆地,从一个只有6.95万人的山区农业小县发展成为一个22.67万人,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一类航空口岸等十几项世界级、国家级品牌于一身,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新型旅游城市,并正朝着海峡西岸国际性游度假城市迈进。

1949年,崇安县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428万元,国民收入466万元,财政收入60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解放了生产力,产值逐年增加。

到l952年底,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40万元,年递增14.94%;国民收入740万元,年递增l2.29%;财政收入81万元,年递增l0.52%。

之后,在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虽有挫折,但崇安县国民经济整体呈发展趋势。

至197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6496万元,年均递增6.36%;国民收入5107万元,年均递增7.44%;财政收入435万元,年均递增7.O7%。

改革开放以后,崇安县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各项事业同步发展。

至198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2118万元,其中农业年均递增6.O7%,工业年均递增ll.77%;国内生产总值23447万元,年均递增8.16%;财政收入2200.1万元,年均递增9.42%。

l98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崇安县设立武夷山市,市委、市政府根据武夷山市的具体情况,制订了“以山兴市”、“追赶跳跃,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按照“新区突破,中部崛起,周边接轨,全面开放”的要求,积极构建旅游经济新框架,以“武夷速度”、“武夷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布局,国民经济各项指标出现超常规的增长。

经济总量和实力持续提升,投资环境日益完善,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00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420160万元,其中农业年均递增6.4%,工业年均递增l3.7%;国内生产总值493920万元,年均递增9.6%;财政收入43286万元,年均递增11.8%。

旅游事业飞速发展,三区建设日新月异武夷山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历史上武夷山旅游均处于原始状态,没有专门的相关机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夷山旅游建设才进入崭新的时期,1979年4年,建立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l980年2月,建立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1992年lo月,建立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武夷山的旅游开发、保护管理和接待服务走上经常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旅游业迅速发展。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先后被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A级保护区、中国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11个关键地区之一等,1999年12月,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一起以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仅有的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遗产保留地的保护区。

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先后被国家建设部、旅游局、国土资源局、中央文明办等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区、中华名山、最受群众喜爱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最佳资源保护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等,成为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区内旅游接待、娱乐、商贸服务成龙配套,成为武夷山接待海内外游客的主要集散地。

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旅游环境,优质的旅游服务,赢得海内外游人的青睐。

至2008年底,全市拥有旅行社60多家,宾馆酒店250多家其中星级宾馆39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6家,三星级l4家)。

全市旅游从业人员2万余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9%。

旅游接待总人数从l978年的3.6万人次猛增到566.64万人次,增长l56倍,年均增长l8.4%,接待境外游客由1978年的0.O2万人次增加到23.63万人次,增长l l80倍,年均增长26.6%;旅游总收入由l978年的0.036亿元,增长到26.97亿元,增长748倍,年均增长24.7%。

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7.1%上升到54.6%。

旅游已成为武夷山市国民经济发展的生要主柱,成为最有特色的产业。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武夷岩荼名扬中外.武夷山市自然条件适宜农、林、经济作物和牧渔业的发展,但历史上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束缚,经济单一,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1949年,农业总产值仅346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崇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发动农民艰苦奋斗,开展土地改革,组织农民互助合作,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生产力逐步提高,农业结构趋向合理。

1978年,农业总产值3787万元,30年平均年增长6.07%。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农产品统购销市场,全理调整家业种养结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推动了农村经济走向更快的发展道路。

至2008年,农林牧渔总产值完成l7.1l亿冠、是l978年的45.2倍,30年平均年增长6.72%。

武夷茶历史悠久,历史上几经兴衰。

l949年,茶叶种植面积仅8700亩,产茶58吨。

新中国成立后,武夷茶经历了1950一1959年的快速恢复和1960—1978年的缓慢发展阶段,至l978年,茶叶种植面积24596亩,当年采摘面积l4815亩,产茶325.2吨,是1949年的5.6倍。

改革开放以后,茶业发展迅速,至l989年,茶叶种植面积达40134亩,当年采摘面积31896亩,产茶955.98吨,是1978年的3倍,年均增长l0.3%。

撤县建市后,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实施岩茶工程,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茶叶质量不断提高。

2002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将武夷岩茶列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同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武夷岩茶》强制性国家标准(GBl8745~2002);2003年,武夷山市获国家文化部“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2005年11月,武夷山市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称号;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确认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正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山大红袍”和“正山小种红茶"证明商标先后获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武夷岩茶多次获国家级金奖;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乌龙茶先后获有机茶认证……至2008年,茶叶种植面积达116904亩,当年采摘面积lll724亩,产茶8918吨,年均增长8.9%。

全市有大小茶厂200多家,茶叶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约占全市人口的13%。

茶叶成为武夷山市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福建省重要出口商品之一。

规模工业从无到有,新区建设成效显著1949年,崇安县仅有小型工厂和作坊l0家,从事手工作业,全年总产值81.6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手工业、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形成国营:-集体为主的工业体系。

l978年,全县有工业企业93家,总产值2709万元(1970年不变价)。

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起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工业企业开始实行承包经营体制,给企业增添活力和效益。

至1989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44家,总产值18325万元(按现行价),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

撤县建市后,工业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扩大企业自主权,逐步改变工业生产靠资源、初加工、低产值的局面,有效地培育工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和“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战略,工业发展空间得到大幅度拓展,全市工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逐步形成森林、制茶、电力、食品、轻纺、建材、旅游工艺品七大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国有、集体、私营、“三资”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2008年,全市有工业企业589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4个。

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完成24.90亿元,是l978年的91.9倍,是1989年的l3.6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9.3%。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0.31亿元。

2003年5月成立的武夷新区,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分仙店工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和闽台农业合作区三大功能区。

至2009年6月,新区工业园区已有入园企业38个,总投资9亿元,其中已投产企业25个,在建企业13个。

入园企业有竹木加工、食品加工、纺织加工、机械制造、塑料制造、生物制药等类型企业,其中投资l000万元以上企业35个。

2008年,新区产值53176万元,税收1295万元,用工1800人,成为武夷L11市新一轮创业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1952年以前,崇安县几乎没有基本建设投资。

l952年,人民政府才开始对基本建设项目投入资金,当年完成1.74万元。

随后,逐年增口,至l978年,基本投资增加到523.24万元,是l952年的300倍,年均增长24.54%,城乡建设发生巨大变化,土地使用和环境保护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改革开放以后,县委、县政府加大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至1989年,基本建设完成投入1489万元,年均增长20.O%。

撤县建市后,城乡基本建设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潮,先后建成崇东大桥,拓宽改造市区街路,兴建城乡农贸市场和自来水;扩建武夷山机场以及铁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乡村公路硬化、新农村建设、高速公路等一系列基本建设工程。

1990--2008年,l9年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65.7亿元,是前40年总合的87.22倍,年均增长2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崇安县仅有兴田至分水关一条公路,全长77.5公里。

1956年,开始大规模修建县乡公路,l960年,实现社社通公路,至1978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593.46公里,是l949年的7.66倍。

改革开放以后,公路发展更加迅速,至2008年,全市有公路总里程达1020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

浦(城)南(平)高速建成通车,武夷山境内设兴田、五夫两个两口;邵武至武夷山、宁德至武夷山的高速也相继开工建设。

1991年,经中央军委、国家计委、总参谋部批准,将始建于l958年的武夷山空军二级后备机场扩建为民航4C机场。

1993年投入使用。

至2009年6月,机场已开通武夷山至厦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春、西安、武汉、沈阳、昆明、香港和澳门等28条国内和地区航线,航线布局以大中城市为轴心,辐射周边地区,东南形成网络,西北向纵深发展。

至2008年,祝场共安全保障航班6171架次,运送旅客56.51万人次,旅客吞吐量年均增幅15%,货邮吞吐量3706吨。

其中年旅客吞吐量在全国民航机场排名一直保持在前50位左右,被誉为是华东地区投资最省,效益最好,发展速度最快的机场之一。

1993年11月,经国家计委批准,纵贯武夷山的横(峰)南(平)铁路正式动工兴建,武夷山设区段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