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茅盾《诗与散文》课件

茅盾《诗与散文》课件


• 1927年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
教官和《民国日报》总主笔 • 1929年,茅盾出版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 集《野蔷薇》,完成长篇小说《虹》
1930年入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发表《子夜》
1931——1933年创作的第二个高峰 《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1938年任《抗战文艺》编委
抗战期间,茅盾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 重庆等地,发表了《腐蚀》和《红叶红似二 月花》 解放后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任
矛盾斗争中的阶级和人的创作气魄所代替。
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
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时代典型的努
力,都是建筑在他的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
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分析之上的。
依靠理性分析来拓展形象思维的深广
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
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பைடு நூலகம்
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等,并成立了
“茅盾”文学奖。
长篇小说:《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
《腐蚀》
中篇小说:《蚀》三部曲、《林家铺子》 短篇小说集:《野蔷薇》《春蚕》等。
善于描绘知识女性与民族资
产阶级的生存群像,视野开阔, 笔力沉厚。
主要内容
通过青年丙与两个不同类型女性的爱情 纠葛,提出了对爱情中灵与肉的思考,反映 了笼罩在大革命失败阴影下的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的抑郁、孤独、扭曲的心理现实。
摇空想的,这正是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
目的
要写出这“光明和黑暗交替”的时代 的真实。他把人生比做蔷薇,既要写 出它的“色香”,又要写出它的 “刺”。“要使人们透视过现实的丑 恶而自己去认识人类伟大的未来,从 而发生信赖”
在《诗与散文》中,茅盾既是抒写时 代青年生活理想包括爱情理想的挫折 与苦闷,也力图解剖青年男女的心理 病症,为革命的失败诊断病因。
•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 1916年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英文部工作 • 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茅盾革新《小说 月报》 •《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核心期刊 • 茅盾以《小说月报》为阵地,倡导现实主义,翻译
介绍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诗与散文》
茅盾
茅盾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极具 代表性的作家。建立起在当时来说属于
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把“ 30
年代”与“五四”划分开,成为另一个
文学时代。
“ 五四”文学的激增、它的张扬个性、 离不开个人性的见闻感受的特质,被茅盾
大规模地、全景式地反映刚刚逝去不久的,
甚至是正在发生中的社会现实,表现各种
形象,近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用一种不同
以往的方式解读这些作品,使之产生了新的
意义,阅读茅盾的《蚀》三部曲和《虹》,
理解本文。
1、《诗与散文》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心理? 桂奶奶身上预示了什么样的人生趋向? 2、谈谈象征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反驳了丙关于桂奶 奶只是散文的、肉 体的本质界定。
艺术特色要点
通过青年丙的梦幻、潜意识与现实的交
错结构全篇。真正的主人公桂奶奶忽隐忽现,
表妹则根本没有登场。是一部精彩的心理现
实小说。
1、参考阅读其他表现大革命失败后表现青 年苦闷的作品,体会《诗与散文》独特的心 理表现手法。
2 、在早期作品中,茅盾塑造了一系列女性
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以茅盾为
首的这一类小说,被称为“社会剖析小
说”。
茅盾(1896——1981)
浙江桐乡县乌镇人,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成就卓著的杰
出作家。
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 叶圣陶等人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
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还致力于文学理论
研究。
桂奶奶代表了散文的形象,现实、热烈;
表妹则代表了诗的形象,空灵、诗意。青年
丙在“灵之颤动”与“肉的享宴”之间的徘
徊,反映了他的爱情理想的两极分化。
他不敢正视自身爱情要求中灵与肉的双重
成分,处于人格分裂的痛苦之中。他的爱情理
想与实践是断裂扭曲的,这决定了他的双重失
落。从本质上说,他是一个空想“未来”的象
丙少爷与桂奶奶各持自己的性别立场来审视
异性世界,隐含作者并没有在二者之间作出是非判
断,而是在充分尊重人物主体性的情况下,让两种 立场自始至终形成对立。
男性视角 进行叙事
反复出现的镜子意象使 桂奶奶在丙少爷的视阈 中妖魔化、虚幻化。
主人公对自我禁欲 主义与生命本能冲 突的内心煎熬。
女性立场
对自我欲望肯定的立场, 也是女性坚持灵与肉统 一的现代人性立场
茅盾是从特定时代的现实情境出发,真实
地描绘了大革命前后青年男女的心理现实与生
活追求。其主人公不时流露出纵欲的倾向,
“是幻灭动摇的人心,在阴沉麻木的圈子里的
本能的爆发”(茅盾 《蚀》),也是对抑郁的时
代环境的扭曲反抗。
作者力图在“恋爱的外衣”之下,揭露
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的
动机往往是因为个人爱情挫折,本身即是动
征物。桂奶奶则是执著现实的女性。
青年“丙” 桂奶奶
空想“未来”的象征 物 执著现实的女性 冲破传统规定的角色定位,勇敢追求 新的爱情,尽情享受神圣的“青春快 乐”的权利”。 热烈的情性合一,但并不耽于情欲。 一旦看穿了丙的虚伪本质,毅然抛开。
对于诗与散文争议的认识
长期以来,《诗与散文》一直因为它 的情欲描写而受到许多非议,认为它采用 了自然主义的手法,今天看来,这些批评 有些苛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