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写作——在线考试复习资料

汉语写作——在线考试复习资料

汉语写作——在线考试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在消息写作中,按照新闻事实重要性递减为序进行材料安排的结构方式是( )。

A.倒金字塔结构B.金字塔结构C.自由式结构D.提要式结构2.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另一与中心事件有关的事件的叙述方式属于( )。

A.插叙B.补叙C.平叙D.倒叙3.作者为写作进行的访问、调查,搜集素材的一种业务活动叫做( )。

A.暗访B.调查C.采访D.采集4.作者对客体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知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在写作学上被称为( )。

A.观察B.审美C.想像D.感受5.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迅速及时的简短报道的文体是( )。

A.消息B.通讯C.报告文学D.纪实散文6.在文学创作上,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种写作手法叫做( )。

A.白描B.工描C.细描D.间接描写7.用特写的手法(即电影近镜头的手法)描写新闻事件中人物活动片断和事件场景属于消息中的( )。

A.特写性消息B.经验消息C.动态消息D.评述性消息8.散文一般以( )为视点进行情感的抒怀。

A.第一人称B.第二人称C.第三人称D.旁白9.用证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叫( )。

A.论证B.演绎C.归纳D.论据10.主题在文章写作中居于( )的地位。

A.眼睛B.线索C.纲目D.灵魂11.夏衍在《包身工》中将瘦骨嶙峋的女工表达成“芦柴棒”,从写作思维角度看,这属于( )。

A.象征联想B.象形联想C.类比联想D.推测联想12.“书中暗表,……这是后话,咱们暂且不提”,这是叙述手法中的( )。

A.预叙B.回叙C.插叙D.平叙13.理论文体的主要功能是( )。

A.阐明事理B.审美C.传播信息D.实用14.散文虽然不像小说那样有明显的线索和结构特点,但却隐藏着一条行文主线,这体现了散文( )的文体特征。

A.题材广泛B.具有生命感的自由时空C.情思串联D.文辞优美15.作品叙述故事的方式和角度,并通过这种方式和角度向读者描绘人物、讲述事件、介绍背景等,这指的是叙述的( )。

A.人称B.视角C.节奏D.方法16.用文学手段来表现当前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是新闻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的一种文体是( )A.通讯B.文艺评论C.报告文学D.消息17.站在一定的位置上,从一定的角度去观察叫做( )。

A.移位观察B.从不同角度观察C.移步换形观察D.定点观察18.把外物整合到自己已有的心理结构之中叫做( )。

A.同化B.顺应C.内化D.外化19.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美的品鉴和领会在写作学领域中叫做( )。

A.观察B.审美C.感受D.体会20.1990年4月7日晚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亚洲一号”通讯卫星成功地运送入太空。

新华社第二天对此作出了报道。

该新闻消息属于( )。

A.动态消息B.经验消息C.综合消息D.述评性消息21.刘勰的“为情造文”强调的是( )。

A.文章的真实性B.文章的意蕴真C.文章的情感真D.文章写作的功利性22.林纾说:“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

”强调的文章写作中( )的重要。

A.段落B.结尾23.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在狭义散文的分类中属于( )。

A.记人散文B.叙事散文C.抒情散文D.议论散文24.竺可桢科学报告《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标题体现的是( )。

A.中心论点B.研究课题C.文章主题D.该文论据25.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消息分为若干类别。

根据( )来分,可以分为报纸新闻、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等。

A.消息发生的地域和范围B.报道的内容C.传播工具D.从写作角度26.人们经常把教师的奉献精神比作蜡烛,这属于( )联想。

A.推测联想B.象形联想C.类比联想D.象征联想27.鲁迅的《祝福》中描写了祥林嫂在不同时期的外貌特征,这种观察方法属于( )。

A.比较观察B.定位观察C.移位观察D.从不同角度观察28.一般把简练精约、不尚修饰、不加烘托、重在传神的描写称作( )。

A.白描B.细描C.间接描写D.客观描写29.文章写作中对材料取舍起决定作用的是( )。

A.文章的表达方式B.文章的体裁C.文章的结构D.文章的主题30.“文如其人”的说法强调的是写作的( )特点。

C.个体性D.创造性31.巴金在《怀念萧珊》中,将夫妻之间的深情和萧珊对他的关照熔铸于叙事之中,这种抒情方式是( )。

A.寓情于景B.寓情于事C.寓情于物D.寓情于理32.在写作材料中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说明某一社会现象本质特征的事件是( )。

A.典型人物B.典型事件C.典型环境D.典型经验33.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或更多件事情,也就是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并行交叉地进行叙述。

这种叙述方式叫做( )。

A.平叙B.顺序C.补叙D.插叙34.对文中出现的事物的性质、特征、成因等情况的说明,在说明方法中属于( )。

A.举例说明B.分类说明C.诠释说明D.定义说明35.对感知所获取的表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或创造出一种未曾知觉或未曾存在过的新形象的心理能力叫做。

( )。

A.感知能力B.想象能力C.创作能力D.组合能力36.主体受客体影响,改变自己原有的心理结构,以适应外物现有的图式或结构,在写作学领域中称为( )。

A.同化B.内化C.顺应D.外化37.下列散文作品中,不属于记叙性散文的是( )。

A.鲁迅《藤野先生》B.杨朔《白杨礼赞》C.冰心《往事》D.鲁迅《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38.下列不是报告文学特征的是( )。

A.新闻性B.政论性C.理论性D.文学性39.“一只羽毛雪白、红冠竖立、雄赳赳的大公鸡和四只同样漂亮的母鸡,十一月二十三日代表它们的家族——‘北京白鸡’,神气十足地通过畜禽专家们的技术鉴定。

”该新闻导语属于( )。

A.叙述式B.评论式C.引语式D.描写式40.在采访科学家、艺术家前,事先了解采访对象从事专业的起码常识,这属于采访前的( )准备。

A.思想准备B.材料准备C.知识准备D.物质准备41.移动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是( )。

A.比较观察B.定位观察C.移位观察D.从不同角度观察42.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

盖常作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

”强调的是写作中( )的重要性。

A.实践B.搜集材料C.创新D.综合43.杨朔的散文《茶花赋》和《荔枝蜜》属于( )散文。

A.记人散文B.抒情性散文C.议论性散文D.记事散文44.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经验或新闻人物的报道,称作( )消息。

A.经验消息B.动态消息C.综合消息D.述评消息45.在表达方式中,最适于表达作者冷静、客观态度的是( )。

A.叙述B.描写C.抒情D.说明46.陆机《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怀柔条于芬春。

”,从这句话可以看到感受具备( )。

A.客观性B.形象性C.情感性D.丰富性47.按照思维的方式和形成过程来划分,对经典影视剧的改编属于( )想像。

A.再造性想像B.创造性想像C.幻想D.联想48.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

变则可久,通则不乏。

”这句话强调的是写作的( )规律。

A.物-意-文双重转化律B.多元因素交融化一律C.知行结合通变创新律D.提炼升华深化调整律49.写作者对采集到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和创造,形成文章的主题的过程属于写作过程的( )阶段。

A.采集B.构思C.表达D.修改5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写作运思的特点的是( )。

A.求善性B.求异性C.深广性D.求同性二、多选题51.下列描述中,符合散文写作特点的有( )。

A.写真纪实B.取材广泛、自由C.诗意浓郁D.语言优美52.感受是写作思维活动的前提,“心有所动”(感受),才会对所动的客观事物进行定向思维。

总体上讲,感受对于写作活动具有如下作用( )。

A.激活写作思维B.决定文章质量C.引发写作动机D.产生写作情感53.展开合理想象的条件有( )。

A.以现实生活为基础B.以理性为指导C.以激情为动力D.用语言表现和调节54.散文意境与诗歌的意境存在以下不同点。

( )A.散文的意境往往比较复杂,所展现的意境画面也往往比较多。

B.散文意境所构成的因素除诗情(情)、画意(景)外,往往偏重于哲理(理),以理统摄情与景,达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C.散文创造意境的方法与手段更为自由灵活。

D.散文意境比诗歌的意境更玄妙。

55.感受具有如下特点( )。

A.主观性B.形象性C.情感性D.客观性56.好的观察要达到以下哪些要求( )。

A.准确B.全面C.创造性D.精细57.知行结合通变创新律中“通变”是( )的辩证统一。

A.继承B.借鉴C.革新D.创造58.感受的基本要求有:( )。

A.感受要独特B.感受要细腻C.感受要深刻D.感受要完整59.写作的主要特点有:( )。

A.个体性B.综合性C.实践性D.创新性60.审美能力是审美者能顺利地进行审美活动,鉴赏和创造美的事物的本领,它主要包括( )。

A.审美感受能力B.鉴赏能力C.想象能力D.创造能力61.学术论文在选题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

A.有实际应用价值选题B.有新意、有特色的选题C.有科学理论价值的选题D.有创新性的选题62.常见的过渡形式有( )。

A.过渡段B.关联词语C.文言词D.过渡句63.提炼主题的原则有( )。

A.把握材料的时代特征B.表达作者的真实感受C.选取新的切入角度D.反复锤炼开掘深化64.构思过程一般涉及到( )。

A.主题的提炼B.材料的选择C.结构的布局D.文体的选择65.在新闻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是( )。

A.何事B.何人C.何地D.何时66.下列对报告文学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新闻性B.学术性C.文学性D.政论性67.下列关于写作行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写作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B.写作是具有写作能力的人制作文章的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

C.写作是人们运用书面的语言文字制作文字产品,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D.写作属于个人性的行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不必受太多外在因素的拘泥。

68.锤炼语言的基本要求是( )。

A.准确B.简明C.朴实D.华美69.下列对于学术论文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学术性B.理论性C.科学性D.创新性三、判断题70.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消息)不可或缺的事实材料。

(正确)71.迅速及时是消息的生命,也是所有新闻体裁的生命。

(错误)72.以综合反映全局情况为内容的消息被称为特写性消息。

(错误)73.思想与语言的相互作用,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之中。

人们把思想称为“内语言”,把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称为“外语言。

相关主题